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暢銷書三人談:暢銷書是個偽概念?

暢銷書三人談:暢銷書是個偽概念?

對話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

暢銷書是個偽概念?

從《痛並快樂著》《不過如此》,到《狼圖騰》《手機》,經出版人黎波之手,一本本暢銷書曾在市場上掀起巨大反響。

黎波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暢銷書策劃人之一,暢銷書標誌著他的人生輝煌。然而,就在中國暢銷書市場走向成熟,與世界日益接軌之時,暢銷書突然歸於沉寂,前後算來,好時光僅持續了十多年。

暢銷書還能東山再起嗎?實體閱讀會不會走向消亡?今後我們該看什麼?為解答這些疑問,北青藝評特專訪了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

北青藝評:作為資深的暢銷書策劃人,您怎麼看如今「暢銷書不暢銷」的現象?

黎波:暢銷書本來就是一個偽概念,是特定時間、特定條件下的產物。

在任何時代,閱讀都是件苦差事,在古代,閱讀人口從沒超過5%。當年之所以出現暢銷書,因為年輕人急於接受新鮮事物,又沒有其他的替代品。一般來說,報紙能告訴你出事了,雜誌可以告訴你出了什麼事,可為什麼出這件事、怎麼解決等,只能看書。

北青藝評:今天有替代物了嗎?它真能替代讀書嗎?

黎波:今天有了替代物,我們姑且稱它是屏幕閱讀,它不僅信息量非常大,而且還有書本沒有的互動性,足以替代讀書。

以學習為例,想理解一個東西,最難的是看書,因為很難看懂,所以才要上學。老師一講,我們就懂了。在老師中,有的善於和學生溝通,他的課就更好懂,有的比較死板,他的課就難懂。換言之,跟著會表演的老師,更容易學到東西。

在屏幕閱讀時代,核心就是表演,這比傳統閱讀更有效。古人說言傳身教,因為他們也意識到,表演比文字閱讀更有教化作用。

北青藝評:您說的有道理,但大家總還是比較懷念傳統閱讀吧?

黎波:可沒有辦法,社會總是越來越集中。在農耕時代,一個村才有一個小地主,一個鎮才有一個大地主,想把資源集中起來,要花很長時間,可能是幾代人。工業時代到來後,集中的速度大大提升,所以出現了壟斷。到了信息時代,集中的速度更快。大家只能在相同的平台上展示不同的特色,所以越分越細。

比如喝酒,過去是酒精就喝,現在喝啤酒的不和喝白酒的玩,哪怕都喝白酒,而且都喝茅台,也會分出只喝茅台鎮、只喝飛天品牌的區別。

在這樣的時代,怎麼可能存在一種從8歲到80歲通吃的暢銷書呢?只有在網路發展高度不成熟的時代,才可能出現這種概念。

現在只是網路時代的嬰兒期,也許到了5G,才算進入幼兒期,到了10G,才算進入青年期,到那時,可能不用出門也能體驗各種生活,那時你還會想讀什麼暢銷書嗎?

我每年都去美國,過去那裡的人在飛機上還看書,現在飛機上有WiFi了,人們也不看書了。你算算賬就知道:一本書大概70—80元,花10本書的錢,你就能買一台山寨手機,花20本書的錢,就能買一台品牌手機,它給你的信息比幾萬本書都多,你會選什麼?

北青藝評:您一直從事暢銷書的出版工作,這三年的情況如何?

黎波:三年來,市場不斷滑坡,今年最慘。過去做青春文學,三年一個輪迴,因為這批學生畢業了,上了大學,下一撥學生喜歡的偶像不一樣的,但還是喜歡歌星,整體上看,有共性。現在不一樣了。新一撥孩子轉向喜歡多棲明星,有的喜歡小鮮肉,有的喜歡遊戲中的虛擬人物,很難把握。所以青春文學也難做了。

北青藝評:這些孩子真的無法養成讀紙質書的愛好嗎?

黎波:他們從小讀屏,交流方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用手寫,七八十年代用拼音,這一代孩子是雙手在手機上打拚音,速度特別快。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起,新書越來越賣不動。據開卷公司的一份調查顯示,2018年新書的銷售貢獻率不足18%,實在太低了。

北青藝評:在傳統暢銷書中,小說佔據很大份額,現在小說似乎也不行了?

黎波:我們過去2000年的歷史是聖人支撐的歷史,現在沒聖人了,大家都看《未來簡史》《三體》,關心將來,不太關心過去,因為覺得歷史沒指引作用。小說講的都是故事,故事就是故的事,年輕人不喜歡。

北青藝評:這麼說,紙質書真的只有消亡了嗎?

黎波:徹底消亡倒不會,但今後可能不會再有暢銷書了。紙質書的好處在於能讓人記住,培養內在的邏輯性,有了邏輯性,碎片就成了延伸。過去講課,要翻很多書,現在網上一搜索,就能得到很多資料。但前提是你要有這種能力,能將碎片化的東西串聯成一體,這就需要閱讀紙質書。

對話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分社社長董風雲——

「甲骨文奇蹟」是這樣誕生的

在「暢銷書不暢銷」的大背景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品牌堪稱奇蹟。一方面,與碎片化、輕淺化的閱讀潮流相反,甲骨文的書保持了極高品質。另一方面,紙質書銷售越來越難,甲骨文的圖書銷量卻逆勢上揚。

甲骨文延續了上世紀80年代以降,我們社會中最美好的精神品質:尊重個體價值,弘揚精神之貴,主動睜眼看世界,致力於人的現代化。與此同時,甲骨文還能取得市場成功。

在甲骨文奇蹟背後,是專業力量與思想高度的有機結合。為此,北青藝評特專訪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分社社長董風雲。

北青藝評:從2013年年底開始運作,甲骨文已有五年多歷史了,你們出了多少暢銷書?

董風云:暢銷書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不敢說甲骨文的書能否算暢銷。目前銷售情況是這樣的:《天國之秋》《地中海三部曲》《金雀花王朝》《阿拉伯的勞倫斯》等口碑比較好的書,銷量在10萬冊左右,此外還有一些書在5萬冊左右。

目前我們出一本新書,起印量都在一兩萬冊。不像剛開始時,只敢印六千到八千冊。當時覺得,其中最好的書,五年能銷兩萬冊就不錯了。這四五年來,讀者對甲骨文有了重新認識,所以像《野蠻大陸》這樣的書,現在的銷量反而比初期的還多。

北青藝評:書總是越到後來賣得越少,你們為何越賣越多?

董風云:可能是品牌的作用吧。甲骨文到今天,品種已超150種,很多讀者買了甲骨文的書,覺得不錯,就會看看還有什麼書,發現其他喜歡的書,也會購買。這樣,讀者的潛在需求就被充分挖掘出來了。

北青藝評:甲骨文能形成口碑效應,關鍵靠什麼?

董風云:關鍵靠內容,內容帶動了品牌。在甲骨文之前,國內很少有這樣的叢書,將讀者一看就感興趣的書放在一起操作,比較類似的有理想國、東方編譯所譯叢等。

這麼操作的好處是,積累到一定量後,就會出現品牌效應。其實,甲骨文的書沒有賣得特別火爆的,都不是現象級的暢銷書。

北青藝評:初期還沒積累到足夠的量時,書銷量一般,那時心裡不恐慌嗎?

董風云:甲骨文能有今天,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2012—2013年時,國內這類圖書是空白,不像今天,類似的叢書品牌又出了很多。所以那時也沒想將來會如何。

當時出版社領導也意識到,創新品牌會冒風險,但覺得可以嘗試。初期一批書出來後,銷量達六千到八千冊,而傳統學術書只能賣個兩三千冊,超出預期,而且有盈利,一開始比較順,所以也沒恐慌過。

北青藝評:您說甲骨文成功的關鍵在內容,可在甲骨文之外,很多內容很好的學術書卻不太成功,這是為什麼?

董風云:內容要圍繞讀者的口味,學者、出版人、書評人、媒體人會有不同的內容標準,但他們都不能決定讀者的口味。有的書,內容可能很好,但不符合讀者口味。從前年到去年,甲骨文的態勢越來越好,讓我們意識到,除了把握選題的獨特性、紮實性和作者的專業性之外,還要充分考慮讀者的口味。

此外,品牌也很重要。如今出版業繁榮,任何一本書都會有許多同類的書,究竟該選什麼,真說不清。讀者不可能一本本都看過再買,也不可能都看了書評再買,這時他就會選擇有品牌的書。

北青藝評:該如何抓住讀者的口味?

董風云:主要看選題。甲骨文出的書,不論是講美國史,還是講中世紀史,都要有現實關懷。現實關懷不是說它對今天的現實有影響,而是關注中國讀者怎麼看這些事。避免做那種大而化之的書,比如簡史、通識之類。甲骨文的選題都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事件,作者進行深入研究,得出觀點。這樣才有吸引力。

北青藝評:甲骨文這種操作方法,是否也受到國外出版業的影響?

董風云:國外出版業沒有我們做得這麼突出,但將類似選題放在相同的筐里,這是全球通行的做法。企鵝出版就有很多子品牌,Portfolio介紹前沿思想,Allen Lane出歷史、哲學等,Viking出傳記、回憶錄、時事等,都是同樣的思路。

北青藝評:甲骨文重視出版品質,但商業運作也非常成功,有什麼好辦法嗎?

董風云:做有意思的書,不販賣情懷。不論你做什麼,都要有專業度。做好策劃與營銷,才能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

北青藝評: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甲骨文這樣的嚴肅閱讀還能走多遠?

董風云:這些年國內暢銷書確實較少,可能是到了一個瓶頸期。受檔期影響,不可能年年都有暢銷書。我們沒有做過現象級暢銷書,所以不太能分析其中原因。從甲骨文的角度看,閱讀市場在不斷擴大,不論是碎片化閱讀,還是嚴肅閱讀,都在擴大,因為缺乏相應統計,所以很難說現在是碎片化閱讀時代,還是嚴肅閱讀時代。我覺得,隨著新技術發展,閱讀的範圍會越來越大。我覺得,暢銷書一定還會出來,只是目前還沒有足夠好的內容而已。

對話果麥文化策劃編輯魯直——

做長銷書需要一種韌勁

美國鵜鶘出版社曾說:「我們出版社絕版的圖書不超過所有圖書的1%。」

在現代出版機構中,長銷書一般佔全部銷售的60%左右,能否做好長銷書,體現了出版機構的內功與底蘊。

做暢銷書重點在「接地氣」,那麼,做長銷書重點在哪裡?怎樣才能做好長銷書?為此,北青藝評特專訪了果麥文化傳播股份公司的策劃編輯魯直。

北青藝評:與暢銷書比,長銷書的特點是什麼?

魯直:長銷書的運作周期長,不像暢銷書的短期爆發力那麼強。長銷書更關注作品本身的品質,不太強調唯一性,所以很多是公版書。

長銷書的唯一性體現在它是單本,一般不做條線。比如果麥版《局外人》,我們沒有出加繆其他著作,它不是一個大系列中的之一,我們只出了這一本,把它做出自己的特色,呈現給讀者。我們強調的,是它作為單獨一本小說的意義,不與加繆的其他作品綁定。

北青藝評:這麼做豈不是挺簡單?

魯直:並不簡單。長銷書靠長期維護,不靠抓眼球。在版本選擇、裝幀設計、文案宣傳上,要花很大力氣。

以文案宣傳為例,暢銷書需切中讀者的一個點,用「金句」打動讀者。長銷書則靠持續關注,比如哪個名人提到《局外人》了、趕上與加繆相關的紀念日、遇到與小說中情節相關的事件等,都要及時更新微博、微信公號等,通過持續提醒,讓更多讀者關注這本書。

再比如,果麥版《局外人》的印刷上有一個燙金工藝,每次加印,都要提醒印務,注意燙金的位置,如果不提醒,這種細節往往被忽略,一開始沒把握住,以後就無法控制了。每次都提醒,印務就會知道,你很重視這本書,一直在跟進,這樣產品質量比較穩定。總之,做長銷書很辛苦。

北青藝評:現在許多人打價格戰,公版書價格被壓得很低,您的這些功夫會不會白費?

魯直:確實存在這個風險,但現在讀者更傾向於消費有品質的東西,長銷書的價格只是略高一點,卻能給出更好的閱讀體驗,讀者還是願意接受的。

北青藝評:這三年來,市場上暢銷書越來越少,您怎麼看?

魯直:說實話,我也沒完全想明白這件事,可能是人們對信息的關注分散了。過去信息供給渠道窄,大家都追一個熱點,現在渠道太多了,人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小圈子內,已能滿足對信息的全部需要,不容易形成熱點。

北青藝評:作為長銷書編輯,您怎麼確定一本書有長銷潛力?

魯直:一般來說,暢銷書的內容相對輕,所以能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而長銷書的積澱更深,它的內容具有把讀者群連接起來的能力。

我看一本書能否長銷,關鍵看它的內容能否感動我,我是否有慾望將它推薦給身邊的人。只有對這個作品有了信任度,你才會更認真、更負責地去做它,才會長期去維護它。在編輯過程中,我很少考慮這本書會賣得怎樣。

北青藝評: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不考慮銷量,會不會有點危險?

魯直:長銷書的內容有積澱,銷量不會太差。比如果麥版的《局外人》,銷售一直比較穩定,至今已達20萬冊。對於內容有品質的書,書店也會主動推薦它,在擺放時,會和其他經典著作擺在一起,讀者買其他經典著作時,也能買一本你的書。

北青藝評:怎樣才能成為一名長銷書編輯?

魯直:最重要的是要有韌勁,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要堅持下來。做長銷書的成就感很差,因為周期長,容易讓人懈怠。所以要不停地跟進。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只要是品質過硬的書,最終都會找到它的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北上廣「996」不相信眼淚,難道娛樂圈「007」就可以相信?
暢銷書與長銷書,這是一個問題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