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誤會慈禧一百多年,戊戌政變不是帝後之爭,她是為保護光緒

我們誤會慈禧一百多年,戊戌政變不是帝後之爭,她是為保護光緒

1898年9月21日,慈禧與光緒共同見軍機大臣,宣布慈禧重新「訓政」,並下令捉拿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這就是著名的「戊戌政變」,事情起因於光緒實施的「百日維新」。

這似乎就是某些人所說的帝黨與後黨的權力之爭,或慈禧對維新變法的阻撓。但事實並非如此,更不是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總較量:光緒與慈禧雖有矛盾和衝突,但這種「衝突」充其量只是一種正常的言語爭辯和政見分歧,二人沒有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光緒主張較為激進的政治變革,恨不得在很短時間內就讓清王朝重振雄風;慈禧則主張在保持社會秩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通過謹慎的操作來穩步地推進改革。二人的總目標是一致的,正如慈禧對光緒所說的那樣,「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

本來,深受甲午戰爭戰敗的刺激,改革圖強成為當時的最強音,各個階層、群體都有變革維新的願望,這也是統治集團的共同感受和基本共識。

戊戌政變因而廣受關注,可惜,也許是執政經驗的不足,也許是心情過於急切,持續了一百來天的改革實踐證明,光緒主持的一些改革措施較為激進和盲目,且缺少全盤考慮的合理規劃和理性安排,在許多方面超出了社會的實際承受力。

這一狀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不滿和統治階層中部分權貴的嚴重擔憂,特別是到了維新變法的後期,連光緒的執政能力和改革意圖也遭到了質疑,引發了嚴重的朝廷信任危機,滿洲貴族內部甚至出現了「廢掉光緒」的呼聲,這不能不使慈禧如坐針氈。因此,慈禧不得不及時挺身而出,通過一定的執政技巧和行政博弈,來緩和日趨緊張和壓抑的政治氣氛。她所做的補偏救弊的應對和表示也就是戊戌政變。

但是,慈禧深知這次變法在基本立意上並不壞,它雖然存在種種的失誤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若過分地否定和打壓,不僅將扼殺清王朝的發展生機,且勢必會堵塞以後任何新的改革舉措的推行。出於維護朝廷尊嚴和保護光緒權威的需要,慈禧必須通過對百日維新的「暫時否定」和「區別對待」,來儘快恢復大清正常的輿論環境和政治秩序。所以,慈禧在政變後所頒發的一系列詔書中,議論最多的不是針對新政的政策,而是竭力指責康有為等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這種既指出並糾正新政的某些政策失誤又把失誤原因歸結到部分臣子身上的做法,確實讓光緒從被動中解脫出來,且為朝廷以後持續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由於受到更大的刺激和屈辱,在慈禧的支持下,光緒領導了改革力度更大、變革決心更強的「清末新政」,它完全是「百日維新」的再版,但步子邁得更大、走得更遠。這再次證明,當年慈禧對百日維新的「鎮壓」,只是一種表面上的應對策略,實際上是為了挽救光緒的政治生命乃至個人命運所做的一次政治努力。不過,這種現實努力和政治博弈不可能使晚清的基本走勢發生逆轉。十年後,繁華一時的清王朝還是走到了盡頭。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校元明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英國國王不靠譜,民怨沸騰,至此催生出《大憲章》,還傳到了美國
隋朝大將戰功卓著,深受皇帝器重,64歲時沒管住嘴遭到皇帝誅殺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