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道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相關成果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上。
據悉,該枚琥珀保存了異常豐富的化石類群,包括1個菊石、4個螺類、4個等足類、23個蟎蟲、1個蜘蛛、1個馬陸和至少12個昆蟲成蟲標本(蟑螂、甲蟲、蠓和蜂)。研究團隊囊括了菊石、腹足類等足類、蛛形綱和昆蟲化石的分類學者,歷時兩年對這些化石進行了詳細的鑒定工作。研究發現菊石、螺類和1個等足類屬於海相生物,其他節肢動物皆屬於陸棲類群。
其中,菊石是一類生存於泥盆紀至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與現在的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在白堊紀末大滅絕時從地球上消失。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顯微CT)對該枚琥珀中的菊石進行分析,表明該菊石是一個幼體標本,屬於Puzosia亞屬。該菊石類群的分布時限為白堊紀晚阿爾必期到塞諾曼期(約105至93百萬年前),進一步支持了先前的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結果。琥珀中保存的四個螺類,有兩個保存較好,屬於馬提爾特螺屬(Mathilda),該類群廣泛分布於特提斯洋地區(主要是北美和歐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博介紹,琥珀中的菊石和螺類的軟體都已經丟失,並且殼體都有破損,表明這些殼體在被琥珀包裹前經歷了一定的搬運作用。菊石內部充填細砂粒,而琥珀珀體也包裹了類似的砂粒,表明菊石可能在沙灘或靠近沙灘位置被樹脂包裹。因此,螺類和菊石在被包裹前已經死亡,並被海浪搬運到岸邊,與一些地棲生物遺體和砂粒混雜在一起。
研究團隊綜合化石生物群和埋藏學分析結果,做如下推斷:緬甸琥珀森林生長於海濱地帶,緊靠海灘;樹脂分泌後,在樹榦上包裹了一些樹棲的昆蟲,然後順著樹榦流到地面後包裹了菊石、螺類和地棲的一些動物;這枚樹脂很快被埋藏起來,經歷複雜的地質作用形成了琥珀。(沈春蕾 陳孝正)
圖1:琥珀標本
圖2:菊石標本。(A) 光學顯微鏡照片。(B) 顯微CT縫合線重建圖。(C) 顯微CT側面透視圖。(D) 顯微CT表面形態重建圖。(E) 顯微CT內部結構重建圖
圖3:螺類標本
圖4:緬甸琥珀礦的地質圖(A)和古地理圖(B)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