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誰在覬覦百億美金資料庫市場?阿里、甲骨文和華為演繹的「功守道」

誰在覬覦百億美金資料庫市場?阿里、甲骨文和華為演繹的「功守道」

近來資料庫市場不太平靜,一個偏底層IT基礎設施的角色突然成了熱詞,大半原因是甲骨文裁員引發的連鎖效應,但細究卻能發現,資料庫正成為一場巨頭志在必得的戰役,至少——不能輸得太慘。

以Gartner發布的《2018年資料庫魔力象限》作為參考,一覽資料庫市場全局。領導者象限的五家公司為微軟、甲骨文、亞馬遜、SAP、IBM;遠見者為谷歌、阿里巴巴;挑戰者包括MongoDB、Marklogic、InTERsystems三家公司;利基玩家(細分市場領先)包括EnterpriseDB、DataStax、MapR、Actian四家公司。

橫軸和數軸分別表示前瞻性和執行力,領先廠商大多是資料庫市場的老兵,但云計算成為市場的變數,相比昂貴的軟體許可費,大多企業更喜歡按需付費,隨用隨取的雲服務,在雲資料庫逐漸成熟的過程中,這種趨勢也更明顯。

資料庫也是IT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和業務緊密相關,雲計算的發展自然而然的影響到資料庫行業,全球雲計算行業的龍頭AWS已經證明了雲資料庫的可行性。

本篇文章以阿里、甲骨文和華為舉例,阿里是國內雲資料庫執牛耳者,甲骨文是傳統商業資料庫廠商的代表,華為則剛剛發布了全球首款AI-Native資料庫,雲計算大潮下資料庫廠商如何自持?

守:甲骨文力有未逮

2012年7月,時任甲骨文聯席總裁馬克·赫德(Mark Hurd)高調訪華並宣布了「中國增長計劃」,指出將繼續增加在中國的分公司數量,目標是讓甲骨文的業務分支機構將覆蓋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到2019年5月,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傳出關閉消息,甲骨文在中國的研發人員約1600人,研發人員面臨裁員的單選題,首批將裁員約900餘人,其中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進一步消息透露,甲骨文本次裁員是全球性的,中國地區的影響更大。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雖然甲骨文核心研發並不在中國,但是中國研發中心的裁撤映射出甲骨文的茫然,中國市場歷來是外企必須要抓住的區域,而在雲計算時代,甲骨文已自顧不暇。

回到雲計算興起之前,以甲骨文為代表的 IOE 陣營(IBM提供伺服器,Oracle提供資料庫軟體,EMC提供存儲)形成一套由軟及硬的資料庫系統,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穩妥選擇。

阿里在2009年底提出「去IOE」,其實是一場新舊IT解決方案的替代浪潮,不止是阿里,更多國內企業都選擇了「去IOE」:遵循低成本、線性可控、去中心化(分散式)的原則,用PC Sever替代小型機,MySQL替代Oracle,中低端存儲替代EMC。

甲骨文資料庫維護成本高,並且在規模擴展情況下有諸多問題,這期間國產資料庫崛起,資料庫從一家獨大轉向百花齊放格局,從行業角度看,替代甲骨文資料庫需要時間,畢竟要改變客戶使用慣性不容易,業內人士估計這個時間在三年左右,從某種角度來說,甲骨文資料庫所處環境是「去IOE」時代的延續。

雲計算對甲骨文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國外有AWS,國內有阿里雲。2018年11月份,亞馬遜AWS CEO Andy Jassy公開發文稱:亞馬遜消費者業務在11月1日關閉其甲骨文數據倉庫並全面轉向Redshift。到2018年底,他們將88%的甲骨文資料庫(以及97%的關鍵系統資料庫)遷移到Aurora和DynamoDB上。

Redshift、Aurora和DynamoDB是AWS資料庫標杆產品,AWS就處在Gartner《2018年資料庫魔力象限》領導者象限和甲骨文不遠的位置。

今年早些時候,甲骨文前總裁托馬斯·庫里安加入谷歌雲擔任CEO、甲骨文雲平台前執行副總裁阿密特·澤弗瑞加入谷歌雲任工程副總裁。更早的2014年,甲骨文原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喻思成、甲骨文產品戰略部原高級總監劉松加盟阿里雲。

甲骨文向雲轉型總讓人感覺「說得多,做得少」,這裡插播一個花絮,以長線投資著稱的巴菲特清倉了價值21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當然也不必太過憂心甲骨文,甲骨文部分市場確實受衝擊較嚴重,但短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取代現象,甲骨文面臨的是技術路線的分歧,現在頗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只能說是「天下苦甲骨文『壟斷』久矣」。


功:阿里雲來勢洶洶

前不久剛剛落幕的DTCC 2019(第十屆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上,阿里雲智能資料庫產品線總負責人李飛飛演講指出,All in Cloud時代,雲原生資料庫因其突出優勢,應用趨勢不斷上升。

這裡用「攻」更為準確,阿里雲抓的是趨勢。對此雷鋒網的理解是,雲原生資料庫和傳統商業資料庫在適用場景上各有千秋,而雲計算還處於高速增長期,傳統商業資料庫軟體卻已是存量市場,此消彼長,阿里雲乘雲之勢收割資料庫客戶,也顯現出一種雲資料庫勢頭遠超Oracle的現象。

據李飛飛介紹,阿里雲資料庫已經形成了一個數據上雲的完整鏈路,首先通過DTS數據傳輸工具,將線下的資料庫遷移到線上,再按照業務需要進行資料庫選型。

如上圖所示為資料庫受歡迎趨勢,紅線為需購買軟體許可的商業資料庫,藍線為開源資料庫及雲原生資料庫,兩者逐漸接近,也意味著更激烈競爭的開始。

資料庫發展經歷了傳統商業資料庫到開源資料庫再到雲原生數據的歷程,在實踐中大家發現,單純將傳統資料庫「搬家」到雲上,既不兼容也不經濟,如果非要細數傳統資料庫的「罪狀」,我們可以說它備份回檔慢、故障恢復慢、縱向擴展弱、橫向擴展弱、成本高、資源利用率低、可用性低。

傳統資料庫是產品模式,雲原生資料庫是服務模式,以阿里雲主打產品POLARDB為參考,POLARDB 是阿里雲自研的下一代關係型雲資料庫,100% 兼容 MySQL,存儲容量最高可達100 TB,性能最高提升至MySQL 的 6 倍,單庫最多可擴展到 16 個節點,採用存儲和計算分離的架構,所有計算節點共享一份數據,適用於企業多樣化的資料庫應用場景。

阿里雲官網提供了超過20種的細分資料庫種類和資料庫工具,目前阿里雲PolarDB已經支持一鍵資料庫遷移服務,簡直就是「精準打擊」。

雷鋒網還獲悉,阿里雲將於下周發布一款全新的自研雲原生資料庫,可幫助企業全面替換甲骨文資料庫。邀請函圖樣為撕裂的「O」。在業內人士和雷鋒網看來,「O」指代的就是Oracle,資料庫戰役升溫在即,這一次阿里雲站在歷史的轉角。


道:華為填補AI拼圖

華為進軍數據領域的路徑並不一樣,並不單純從資料庫本身角度來講,而是祭出了全棧AI大旗,既有華為本身資料庫實力的因素,也有出於華為全局角度的考量。

5月15日,華為正式發布全球首款AI-Native資料庫GaussDB,也就是高斯資料庫。高斯資料庫應該是一個系列,畢竟華為很早就打出了高斯資料庫的品牌,在華為內部一些場景規定要使用高斯資料庫,也是本著「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原則

華為表示,作為全球首款AI-Native資料庫,GaussDB有兩大革命性突破:

第一,首次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分散式資料庫的全生命周期,實現自運維、自管理、自調優、故障自診斷和自愈。在交易、分析和混合負載場景下,基於最優化理論,首創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自調優演算法,調優性能比業界提升60%以上;

第二,通過異構計算創新框架充分發揮X86、ARM、GPU、NPU多種算力優勢,在權威標準測試集TPC-DS上,性能比業界提升50%,排名第一。

一位現場參會嘉賓認為,華為將AI引入資料庫管理,更多是部分取代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資料庫管理員)的工作,DBA的核心目標是保證資料庫管理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完整性和高性能,數據訓練之後的AI已經能完成部分優化工作。

華為展示AI-Native自調優技術

此外,GaussDB支持本地部署、私有雲、公有雲等多種場景。在華為雲上,GaussDB為金融、互聯網、物流、教育、汽車等行業客戶提供全功能、高性能的雲上數據倉庫服務,華為在現場著重突出了資料庫和存儲在金融場景的應用,通過金融場景考驗的產品基本可以應對絕大多數實際情況。

同樣引入AI技術的還有FusionStorage 8.0,華為稱其為業界性能第一的分散式存儲,從資源規劃、業務發放、系統調優、風險預測、故障定位等方面實現智能運維管理。全球首款AI-Native資料庫也沒有掩蓋住FusionStorage 8.0,資料庫本來就要搭配存儲使用,華為系產品在優化上或有優勢。

據稱,FusionStorage 8.0分散式存儲性能業界第一,單節點性能高達16.8萬每秒讀寫速度(IOPS)和1毫秒以內時延,在業界標準測試SPC-1中排名第一,首次讓分散式存儲也可以承載企業關鍵應用。

更重要地,FusionStorage 8.0首次實現一套存儲同時支持塊、文件、對象、HDFS協議,一套存儲可支撐一個數據中心,在以前很難實現。

雷鋒網認為,本次推出的資料庫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ARM,一個是AI。AI計算力三個月翻一番,部分晶元廠商所說的「後摩爾時代」也是從AI角度來談的,ARM架構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AI算力可行性,圍繞ARM生態,也就是諸如為x86架構設計的工具不適合等問題,華為已經在加快通過產業合作來解決。

從華為全棧AI角度,AI-Native資料庫是在補全華為的AI拼圖,這也是華為確定AI戰略之後一直在做的事,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貫徹AI戰略,激進的說,華為正在轉變為一家AI公司,而AI公司有很多種,華為的第一步就是全面融於AI。

如上圖可以看出,在數據基礎設施層面,華為能夠提供x86、ARM、GPU和NPU的算力池,向上是智能存儲,再向上是資料庫軟體,AI-Native資料庫補全了華為全棧AI的數據基礎設施,伺服器 存儲 資料庫軟體,華為自己就完成了「IOE」的布局,而且和華為AI賦能的角色並不衝突,當然也離不開合作夥伴的支持。

雷鋒網總結,新與舊是IT產業永恆的主題,資料庫軟體是企業業務的核心,前有雲計算,後有AI,資料庫軟體市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也成為雲計算廠商必爭之地,沒有自研核心資料庫的廠商將處於被動地位。

雲廠商的資料庫種類和數量漸豐,動作也是頻頻,比如微軟推出Azure SQL邊緣資料庫,谷歌與七家開源資料庫廠商達成合作,將之集成到Google雲平台上彌補與AWS的差距。資料庫市場存在細分需求,目前市場參與者數量也不少,還未到大浪淘沙的程度,預計資料庫市場關注度持續走高,競合緩起。

資料庫市場是巨頭雲計算戰爭的一部分,發令槍響在雲計算興起之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2019 全球智博會展會盛況:BAT 等科技巨頭與 200 余家展商「同台競艷」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