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新注》47章(1—9章)五言古詩6卷 53篇古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目錄:
第1章
第2章 前言 (2)
第3章 蘅塘退士原序
第4章 五言古詩 (1)
第5章 五言古詩 (2)
第6章 五言古詩 (3)
第7章 五言古詩 (4)
第8章 五言古詩 (5)
第9章 五言古詩 (6)
第1章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第一章 前 言 (1)
老一輩的讀者中,不少人在兒童時代,就在吟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名句;還知道蘇州有一座寒山寺,武漢有一座黃鶴樓。我們的祖國到處有名勝古迹,一經詩人得之於手,遂使廣土眾民,無不可親,無不可愛。這些名句,這些知識以至感情,多半是從《唐詩三百首》上得來的。
但是這書卻為藏書家所不屑一顧。人們只知道這書的編選者叫蘅塘退士。至於他的真姓名究竟叫什麼,知道的人就不多,更不必說他的生平了。
然而自出版以來,這書卻持久而廣泛地流傳著。從唐人選唐詩的元結《篋中集》算起,歷來編選的唐人詩集,共有一百多種,但最有影響、最有生命力的卻要推這本《唐詩三百首》。就入選作品的內容看,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奇異之作;蘅塘退士的名聲,更不像《唐百家詩選》的編者王安石、《唐賢三昧集》的編者王士禛等人那樣有名,如上所說,許多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據蘅塘退士的原序說,他編這書的動機,是想以此代替「工拙莫辨」、體例不嚴的《千家詩》,作為給就學的兒童讀的所謂「訓蒙」讀物,後來卻成為帶有社會性的選本,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所不及的。不過,從這書的絕大多數作品看,即使在古代,讀者對象主要也應當是成人,故而他又補了一句「白首亦莫能廢」的話。
粗粗地想了一想,這書的特點約有下列幾點,其中有幾點,還可以供今天選本編者作參考。
一是三百首的篇目適度。《全唐詩》共收四萬八千餘首,如果少於三百首,就難以使讀者得到「一臠全鼎」的滿足;多於三百首,則又嫌篇幅過大,難以達到普及的目的。至於編者之所以把篇目定為三百首,除了如原序所說,是為了驗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一諺語外,也許還受所謂「詩三百」的啟示。
二是所收作者包括「三教九流」,皇帝、和尚、歌女、無名氏都有。皇帝如唐玄宗,他的詩,在唐代諸帝中,還算是寫得好的,那首《經魯祭孔子而嘆之》的五律,不在孔子為司寇、誅少正卯那些得意的日子上掉文,卻去寫他嘆鳳傷麟的失意時期。唐代詩僧很多,所以選皎然,當因他在詩歌之外,還著《詩式》一書也很有名。全書的最末一個作者是杜秋娘。這首《金縷衣》是否出於她之手是一個問題,但蘅塘退士是因襲《唐詩別裁集》作為婦女作者來選的。
在七十七位作者中,以杜甫的作品入選最多,占第一位,其次是王維、李白、李商隱。把這些詩人作為重點來突出,那也是恰當的。同時,像王之渙,《全唐詩》只存其詩六首,本書卻選了兩首;金昌緒只存一首,也選進了。這三首詩都不失為佳作。雖然從全局來平衡,也許是得失相參,不免顧此失彼。
三是所選作品從古風到近體,既很完備,又分體裁。和《唐詩別裁集》比,刪除了長律,另立了樂府(說詳下)。以三百首說,長律自可有可無。而在所選各體中,近體多於古風。這從後來讀者的欣賞和寫作上看,似乎也更傾向於近體。其中七絕一卷,杜甫只有一首,李白兩首,王維一首,而李商隱佔七首,杜牧佔九首,即小李杜多於大李杜,盛唐讓位於晚唐,雖然杜牧有兩首不很健康,但也打破了「詩必盛唐」的偏見。唐人七絕,如不重視晚唐,也非持平之見。
在同一作家中,又從幾種體裁來表現他們的不同風貌,如王維以山水詩為主,卻也選了樂府《洛陽女兒行》和《老將行》。李商隱以七律、七絕選得最多,但也選了七古《韓碑》和五絕「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登樂游原》。前者如沈德潛所說,在晚唐人七古中,要算「如景星慶雲,偶然一見」;後者則有哲理,有感情,反映了他和他的時代的精神狀態。又如權德輿是當時名相,在有限的三百首中,本來排不上隊,本書卻選了他的五絕《玉台體》,可能是想聊備一格。柳宗元的五絕《江雪》,有他兀傲的性格在裡面,五古的《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則是站在儒家立場上,說明儒釋殊途。
作者面廣,流派紛見,體裁眾多,因而也能多方面地反映那個時代複雜的社會生活,人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大體上也可看做唐代詩歌的縮影。
四是可接受性。由於本書原來打算是給兒童讀的,所以大部分作品比較淺近明白。蘅塘退士的序中說:「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所謂膾炙人口之作,也必是可接受性較強的。語言上的過分隔閡,必然要影響讀者的欣賞、理解,本書之所以未選李賀詩,可能這是原因之一,雖然這也定得偏嚴。從全書來看,更覺得分寸失當。例如韓愈的《石鼓歌》,既難懂又無甚意義,為什麼不可以換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或《夢天》?反之,韓愈的七律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七絕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卻是親切明凈,倒真的膾炙人口,本書卻未選入。但從本書整體看,卻以平易近人之作佔大多數。這也是今天任何選本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準則,否則,不管立意多麼高深,只能使讀者可望而不可即。
第2章 前言 (2)
《唐詩三百首》是以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為藍本的。沈氏論詩,崇尚「委折深婉,曲道人情」,「氣味渾成」,因此,蘅塘退士在評語中,也有「四句一氣旋折,神味無窮」,「一氣貫注,無斧鑿痕迹」,「唐人馬嵬詩極多,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一類的話;同時又吸收嚴羽、王士禛等論點,故有「憑空落筆,若不著題而自有神會」等說法。評語雖不多,但此書基本傾向也可約略見之,與嚴、王、沈的詩論,實有相通的一面。在選材取捨上,他則依傍《別裁集》而又有自己的主見,如七律中,《別裁集》不選李商隱的《無題》,本書收李氏七律十首,《無題》卻佔了六首(《錦瑟》實也「無題」)。
又如杜牧的《贈別》二首,《別裁集》未收,本書卻選了,雖然《別裁集》不收是對的。杜牧的七絕盡多佳作,蘅塘退士選《贈別》,也許是為了表示杜牧生平有此微行而後來又有悔意,但不選他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未免可惜。這句「停車坐愛楓林晚」,實在也可移作對晚唐人詩欣賞上的象徵。韓偓的作品,《別裁集》選了三首七律,本書只選他一首七絕《已涼》,卻比這三首七律好。朱慶餘的「洞房昨夜停紅燭」的七絕,《別裁集》未收,本書卻選了。儘管寫這首詩的動機是為了請託,就詩論詩,這種描寫古代新婚夫婦的情愛,也還健康乾淨。後人知道此詩的,多半由於讀了《三百首》之故。
《別裁集》不選李商隱的《無題》,也許因為是艷情詩的緣故。《無題》要不要選得那麼多,是一問題,但一首不選,也有些走極端。對杜牧的《贈別》和韓偓的某些穢作,固然應當排除,但如果從僵化的封建說教出發,凡是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一概不取,也是矯枉過正。在這一點上,蘅塘退士要比沈德潛通脫一些。
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七絕,他本(包括《別裁集》)題皆作《送元二使安西》,也是王詩原來的題目,但因其播諸歌曲,名聞當時,宋人郭茂倩乃收入其《樂府詩集》的《近代曲》中,並題名為《渭城曲》,本書也題《渭城曲》,另編於卷八七言樂府中,異於《別裁集》。另一首王維的《秋夜曲》,蘅塘退士注云:「他本俱作王涯,今照郭茂倩本。」這都是為了使樂府部分獨立的緣故。
除了上述七點之外,本書的缺點,如大家所指出的,就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作品少了些。例如杜甫的《哀王孫》,固然也有一定的意義,哀王孫其實是哀這悲劇的時代,但比起「三吏」、「三別」等來,思想性究竟差些。這同樣表現在對白居易作品的選錄上。白詩入選的一共只有四首,新樂府一首沒有,而劉長卿詩入選者卻有十一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劉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今看選入本書的十一首劉詩中,卻有三首以賈誼謫長沙來自喻。
晚唐詩人如杜荀鶴、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既是名家,作品也多感時傷世之作,但本書中只選杜荀鶴詩一首,且又是宮怨詩,對皮、陸、羅的詩就一無所收。也許因為他們的詩粗率淺露,而蘅塘退士又是崇尚委婉含蓄的。事實上,皮、陸、羅有一些詠史寫景的近體詩,寫得也很出色,如皮日休《汴河懷古》(實詠隋煬帝)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也還是有些新意的。
又如七絕中,宮怨詩的比重也嫌大些。宮怨詩之多,多少說明失寵者之多,但有些詩,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從舊文人的趣味出發,將別人的痛苦,作為自己吟弄欣賞的材料。其實只要有一兩首如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本書未收,《別裁集》收)這樣的詩就夠了。他倒是以同情態度來寫的。
據《梁溪詩鈔》及《名儒言行錄》所載,蘅塘退士「少工制義」,兩校省闈,曾任江寧府教授。我們從他的評語上,也還看得出不脫帖括習氣,如書中屢見「四句十八層」,「中二聯當作二十層看」,「二句十餘層」,以及「語語是尋」,「字字是望」,「二句聞,二句見」,「襯筆,再襯」諸如此類的話。其中對某些作品結構的評論,如果確是如楔入榫,那自然能收點睛之效,但若作為程式,逢詩就說,彷彿每首詩在落筆之前,詩人胸中就已有這麼多起承轉合的奧妙,它本身便是一種八股。金聖嘆說《水滸》景陽岡連寫十八次「哨棒」,紫石街連寫十四次「帘子」、三十八次「笑」是什麼「草蛇灰線法」,胡適因而說金氏「是用了當時選家評文眼光來逐句批評水滸」,是八股選家的流毒(《水滸傳考證》)。本書的若干評語也有這樣的缺點,有些只使人感到淺薄可笑。
但總的說來,這一選本的題材還是平穩的,用一句用滑了的話,可以說是「雅俗共賞」,即還能適應今天一般讀者的要求。選目上的畸重畸輕,在三百首的限度內自也很難完全避免。但原書的注釋(包括陳婉俊的補註)過於簡略;注釋簡略而仍能流傳廣泛,這首先說明在選材上能為讀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對讀者的理解、欣賞終究帶來些困難,故而試再加一些注釋和說明,間錄前人評語,實際都是利用前代和當代專家的研究成果。名為「新注」,不過是新出的注本之意而已。
此書因歷來屢有刻印,各本篇數不同,有作三百二十一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一十首的。準確的數字,據說應是三百零二首。現在用的本子,則是一九五九年九月中華書局的排印本,共八卷,三百十三首,也即光緒年間的四藤吟社本。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迹》,蘅塘退士原選只二首,四藤吟社主人又加了三首,使與杜詩原數五首合。
蘅塘退士編選時,他的能詩的續娶夫人徐蘭英也參與其事,實際是夫婦合編。其書成於乾隆二十九年。至道光年間,又有一個婦女作者上元人陳婉俊為之補註,並寫了凡例,即載於四藤吟社本中,這裡不再收入,但說明當時頗有通詩的婦女作者。
考慮到蘅塘退士孫洙(1711—1778)的生平,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將清顧光旭《梁溪詩鈔》、竇鎮《名儒言行錄》中所載孫氏生平,附錄於後。
1948年《國文月刊》第三十七期上,曾有王忠先生《論〈唐詩三百首〉選詩的標準》一文,1978年第二期《安徽師大學報》上有張滌華先生《歷代文學總集選介》一文,其中有評介《唐詩三百首》一項。這篇前言撰寫前,即參考了王、張兩位的大作。成稿前後,二三友好,又多所匡教,於此謝之。
第3章 蘅塘退士原序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附蘅塘退士孫洙簡史(兩則)
孫郡博洙,字苓西,號蘅堂,辛未進士。歷官大城、盧龍、鄒平縣令,改江寧教授。著有《蘅堂漫稿》。蘅堂為吳容齋工部高足弟子,少工制義,為人恬退。初宰近畿,上官猶雅重文學之士,而蘅堂自如也。歸老時蔬水常不給。(《梁溪詩鈔》卷四十二)
孫洙,字臨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無錫人。性穎敏,家貧,隆冬讀書,恆以一木握掌中,謂木生火可禦寒。清乾隆九年以庠生中順天舉人,考授景山官學教習,除上元縣教諭。十六年,成進士,歷知直隸盧龍、大城縣事。所至必諮訪民間疾苦,平時與民諄諄講敘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須笞責者,輒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過。宰大城時,捐廉浚河道,民食其利。公餘之暇,誦讀不輟,恂恂如書生。後罣誤,起複知山東鄒平縣事。庚辰壬午,兩校省闈,所得皆知名士,改江寧府教授。三握邑篆,囊橐蕭然,澹若寒素。每去任,民皆攀轅泣送。歸舉鄉飲大賓,至老不廢。學詩宗少陵,列入《梁溪詩鈔》。著有《蘅塘漫稿》,輯《唐詩三百首》,通行海內。康熙辛卯生,乾隆戊戌卒。(《名儒言行錄》卷下)
第4章 五言古詩 (1)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感遇·陳子昂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感遇·陳子昂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感遇二首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長安進士,為右拾遺。開元間拜中書舍人,復遷中書令。後貶荊州長史。他以詞臣而為賢相,以正直敢言見稱。曾劾安祿山狼子野心,玄宗卻說他「誤害忠良」;又見忌於李林甫。據《開元天寶遺事》,玄宗欲以李林甫為相,乃召九齡問可否,九齡便直說將來要「禍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悅」。在罷相之後四年,他就死了。時人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亂的分界。後世談到他的詩文,也必與他的品節並論。
他的詩勁煉質樸,寄託深遠,洗盡六朝鉛華,《唐音癸簽》評為「首創清淡之派」。對王孟詩派也頗有影響。
開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貶荊州長史,《感遇》即作於此時。原詩共十二首,此處選了兩首,後人常將它與陳子昂的《感遇》並論。他們的時代相近,行徑也相類,詩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詠懷》。詩中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的襟懷,但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據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張九齡知道李林甫要中傷他,便寫了一首《歸燕》詩,末兩句云:「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李覽後「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當時的處境不難想見。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頌》自喻其志。荊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國楚之郢都。橘產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時,丹橘傲冬,詩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別。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①
李 白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 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吉爾吉斯境內,唐屬安西都護府)。中年時曾住過山東,故杜甫詩中有「汝與山東李白好」句。天寶元年(742),因友人吳筠之薦,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實是皇家的清客,玄宗度曲,就命他填制新詞。後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寵妃楊玉環,遂被排斥,離開長安,漫遊江湖。
安史亂時,入肅宗弟永王李璘幕。永王被殺,牽連李白,先被囚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獄中,後責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釋。最後病死於當塗(今屬安徽)。元和間,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曾去訪查李白墓及其後人,只訪得孫女二人,卻已嫁與農家。范氏感愴之餘,便依照李白遺願遷葬於青山之西。「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另一個詩人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更為他前輩的寂寞身後增添了悲涼氣氛。
李白的一生是流離失意的一生,卻又是曲折離奇的一生,《新唐書》本傳中的「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這寥寥數語,多少刻畫了他生平的一面。他筆下那些俠客行徑,也有著自己的影子。此外,他還求仙煉丹,嗜酒愛游。酒成為他創作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力量。宣城的一個善於釀酒的紀姓老人死了,他就寫了「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的詩來哀悼他。他的道家思想,則又與他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有些關係。他的參加永王幕,也可以和他的愛縱橫術聯繫起來。劉熙載《藝概》也指出:「太白早好縱橫,晚學黃老,故詩意每托之以自娛。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而縱橫與黃老之間又是相互交通的。
他憎惡權貴,嘲笑腐儒,蔑視流俗,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卻接近下層人民,「窮與鮑生賈,飢從漂母食」。他率真磊落,並不忌諱曾經受村嫗饋食,與商賈共事,反而帶著感情懷念他們。這一連串的社會實踐,又加濃了他作品的語言色澤和生活氣息。他的腳印遍及名山大川,峨眉夜月,巫峽啼猿,廬山瀑布,齊魯風沙,這種種似畫似夢的景物,又加深了他對吾土吾民的情愛。也正由於這些詩篇,使今天的萬千讀者,還能夠跟著他的筆底山河而神遊魂馳。而且,這些詩篇又體現了「語言個性化」的特色,「黃河之水天上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萬變,仍不離宗,一眼看去就是李白寫的,就有「非太白不能道」的共同感受。沈德潛所謂「大江無風,濤浪自涌,白雲卷舒,從風變滅」(《說詩晬語》)。
但是,他性格中豪放通脫的深處,卻也徑通著頹廢放蕩、玩世不恭的另一端,即輕率多於嚴謹。以詩的內容而論,反映民生疾苦、社會矛盾,令人感到沉鬱蒼涼的就不及杜甫之多。
平平常常的事物,隨隨便便地寫來,在一座綠色世界中(從碧山到松風),卻又有詩人自己的真實感情在裡面,故而末句的「陶然共忘機」,就覺得不是一種浮文套語。
月下獨酌
李 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說明】
原詩共四首,這是第一首。
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喚起敏感的詩人種種遐想,陶淵明就以「形影神」為題,寫過三首詩,其中的「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云云,也可能為李白所用,藉此傾吐他獨酌無親時的孤傲寂寞心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說明】
詩寫夫婦兩人分處異地,一個春光來得早,一個卻遲些,但相思的真切卻是易地皆然。妻子估計丈夫只要一觸及春的氣息,一定會急於想歸來,正由於她是這樣期許丈夫,信任丈夫,所以連春風也不讓它吹入羅幃,因為她和春風素不相識。詩是虛構的,卻為讀者塑造了這樣一對忠實相愛的夫婦典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出生鞏縣(今屬河南鞏義市)。開元二十三年(735),自吳越漫遊歸來,赴東都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未取。天寶三載(744),初次遇李白於東都。後又赴長安應徵召,因李林甫的把持,與元結一同落第,所以終身未成進士。後曾向玄宗三次獻賦,以文干祿,這些賦自然難以寫得好。天寶十四載,拒受河西尉,後改任率府參軍。幼子即在這一年餓死。安史亂起,輾轉兵間,曾任肅宗朝左拾遺,後因營救房琯得罪肅宗,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而去,經秦州而入蜀,構草堂於成都,從此草堂就和杜甫結合在一起,一同經受怒號的秋風。但他在草堂實際生活的時間不過一年多,因中間曾避居梓州。入劍南節度使嚴武幕時,曾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世因稱杜工部。代宗大曆三年(768),攜家出峽,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偉,不料途中阻水,風痹加劇,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絕筆為《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對於當時的軍閥混戰,危及京都的動蕩局面,還是十分擔心,最後兩句的「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則又寫出貧病中已乏煉金之術,無法妥籌家事,善處身後了。
杜甫祖父審言病危時,曾對問病的宋之問等說:「但恨不見替人!」(《新唐書》本傳)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還自豪地對他兒子宗武說過:「詩是吾家事。」
他死後,家屬因無力營葬,只好旅殯於岳州。兒子宗武,後也流落湖湘而死。臨終,曾命其子嗣業給杜甫遷葬,也因家貧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於首陽山下杜審言墓旁。李杜兩大詩人的身後,竟凄慘到這樣地步。宋人徐介《耒陽杜工部祠堂》詩云:「故教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有了傑出的人才而不知道愛護紀念,這就說明當時的時代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
杜甫是一個嚴肅的人,一個具有高度政治熱情的詩人,雖然他參加實際的政治生活時間,總起來不過三年,但關心國事,同情人民卻是貫串始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這些都是他三十歲前的作品,卻已表現出他的政治抱負和創作鋒芒。相對說來,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較現實些。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使百姓溫飽,風俗淳厚,希望有廣廈萬間來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頭,徹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講究虛幻縹緲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熱情和生活態度又較為一致,很少有輕薄的綺艷語句,對妻兒弟妹也有著深摯之愛。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毋寧說,積極的一面多於消極的一面。缺點是拘謹,不像李白那樣敢於突破。
歷來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文,除了其中裝腔作勢,自表「仁愛」外,某些較好的作品,讀起來總覺得和人民的痛癢隔了一層,多少有些像旁觀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離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濕之感。這原因,固然由於他自己也飽經憂患,因而對人民的苦樂也有更深刻敏銳的了解與體會,所謂己飢己溺,也促使他逐漸確立了對人民的態度。然而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類似杜甫那樣的出身學養,那樣流離困頓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個,為什麼在創作上不能達到杜甫那樣的成就,他們的作品為什麼不能使後世的讀者那樣感動?萬方多難、千家野哭的客觀歷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傾諸紙墨,使讀者感到如泣如訴,引起強烈共鳴的卻不是人人筆下所有。從這一意義上說,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難能可貴了。
【說明】
作者在洛陽下第後,曾探其父杜閑於兗州司馬任上,乘便游兗州一帶名勝。這詩大約寫在這段時間。詩題叫「望岳」,第七句也說「會當凌絕頂」,可見只是瞭望,並未登頂,故也從「望」字上著意,而山的形勢和作者的抱負,也就畢現於詩中。到大曆初,他的《又上後園山腳》一詩中曾云:「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日觀為泰山東南岩,似乎後來還是上去了。一說即這一次。但他以「望岳」為題的尚有望西嶽、南嶽二首,皆望而未登。
施補華《峴佣說詩》云:「『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後來惟退之『荊山已去華山來』七字足以敵之。」
贈衛八處士
杜 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說明】
作者於乾元元年(758)貶華州司功參軍,冬末赴洛陽,次年又從洛陽返華州任所,路中遇衛八處士。這時戰亂之餘,又值荒年,杜甫自己也拾橡栗、掘黃獨(土芋)以充饑。一旦逢到二十年不見的老朋友,還殷勤地端出香味濃郁的春韭、黃粱,自然又欣慰又感慨。詩中的「訪舊半為鬼」,點出了時代背景,「世事兩茫茫」,又擔心著國家前途。以憂患餘生(時年四十八)而話家常,故而句句是真情實感。
佳 人
杜 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說明】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當是虛構,卻自有寄託,也可能偶有此人,又投上詩人自己的影子。因為這時詩人正當貶官後寄居秦州,生活非常艱困。舍此不論,單就全詩本身看,也寫出了戰亂時代一個出身良家的婦女的不幸遭遇:兄弟被殺害了,丈夫又遺棄她,於是她在社會上也孤立了;然而她始終堅守勁節,決心做清澈的在山泉水。
夢李白二首
杜 甫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 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 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 無使蛟龍得。
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說明】
天寶三載(744),李杜在洛陽初會後,就漸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為李白而作的詩。「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是李杜友情的紀實;「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是對李白才能的賞識;「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則是對李白生平的高度評價。
這兩首詩是聽到李白流放夜郎,積思成夢而作。正因為有這樣的友誼,所以當李白入夢後,欣慰之餘,卻又有著不祥的念頭,這正說明他對李白愛護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從這種殷勤的叮囑里,又說明李白當時的處境是怎樣的險惡。雖然當時李白並沒有死,可是這兩大詩人以後就真的不再相見了。
第6章 五言古詩 (3)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 維
聖代無隱者, 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 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 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 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 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 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 勿謂知音稀。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後其父遷家於蒲(今山西永濟縣),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進士擢第。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遣人將他送至洛陽,迫授偽職。後祿山張宴於長安凝碧池,召集了當時的梨園子弟,王維聞而悲之,作了一首「萬戶傷心生野煙」的詩。及亂平,對受偽職的人以六等定罪。王維因曾作此詩,其弟王縉又請求削自己官職以贖兄罪,故得特赦,責授太子中允,後轉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期很感佩賢相張九齡,政治上也有抱負。後來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正直敢言之士受到打擊,他也為此沮喪。四十歲後就隱居藍田輞川。妻亡無子,孑然一身。他本信佛教,晚年更不吃葷腥,不衣文彩,過著「萬事不關心」的生活,成為隱士加居士的人物。安史亂後,政局的大動蕩,人民的大痛苦,在他的詩篇里就很少反映。
他在十五歲就開始作詩,名篇如《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十六歲、十七歲時作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卻是晚年的山水詩,尋常的一點雲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筆下都有鮮明的個性,在當時的詩壇開拓了自己的藝術天地,形成了一種流派。
除了詩,他還擅長書畫,精通音樂,這和他的山水詩有互相參通之處,因為兩者的把握對象都是自然界。善於捕捉印象,是這位自然界獵手的一大本領。但傳世的《畫學秘訣》,趙殿成以為系後人托王維名之作。
【說明】
這首詩是對落第人的反覆勸慰,曲為之譬,實是解嘲。這類詩也確實不容易寫得好。
蘅塘退士選這類詩,也許有這樣的用意,讓落第的士子們讀讀,多少可以得到些安慰,並使他們仍然頌念「聖代」,不非「吾道」,如沈德潛所謂「反覆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尤」。也說明編選一個普及性選本,就得照顧到各方面的讀者對象。當然,在唐人慰下第者的詩中,王維這一首寫得算是較有感情的,以它來「聊備一格」,也是經過了縝密的選擇的。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說明】
舊注疑是送孟浩然歸南山之作。則南山應指襄陽南峴山。若無末兩句,詩即毫無意味。
青 溪
王 維
言入黃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 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 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 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 垂釣將已矣。
【說明】
「我心素已閑」兩句,是心境也是詩境,即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素願。
渭川田家
王 維
斜陽照墟落, 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 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 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 悵然吟《式微》。
【說明】
這些初夏景色其實都極平常,作者也是隨手寫去,然而詩意盎然。詩中的野老想念牧童,田夫荷鋤相見,純系白描,不事雕繪,讀來故也分外親切。
西施詠
王 維
艷色天下重, 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 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 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 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 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 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 效顰安可希?
【說明】
此詩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情之無常。「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實是一些藉機緣而驟貴的幸運兒的寫照,而他們受到厚寵的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君主無是非之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 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 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 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 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 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 共醉重陽節。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年輕時曾隱居家鄉鹿門山,以詩自娛。後往長安,應進士試,不第,又還襄陽。張九齡鎮荊州,曾入其幕,但時間不長。後病疽死。終身是個布衣。
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陽度過,他的詩歌,也很多以襄陽為題材,故張祜有「襄陽屬浩然」之句。
他原來也想有一番建樹,「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田園作》)「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臨洞庭上張丞相》)從這些詩篇看,欲為世用的意願是很明顯的。
願望落空後,最後還是退隱家園。在中國的封建士大夫中,這種達與隱的起伏,說是矛盾其實也是統一的,因為這都是儒家立身的兩個方面。
他的詩五言最多,也以五言為長。前人曾說盛唐詩人,李杜之外,當推王孟。王孟之詩雖不盡相同,但在描寫山水、田園上,自有異中之同,形成一種流派。
【說明】
此詩寫秋天登山懷友,希望到重陽那天同來登高飲酒。日暮歸雁,喚起愁心;清秋髮興,因引出結句共醉重陽之望。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 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終宵勞夢想。
【說明】
孟集中還有幾首與辛大有關的詩,另一首是辛大和張七到南亭來找作者一同喝酒。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 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 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 孤琴候蘿徑。
【說明】
詩寫待人不至。末句雖未明說,其實沒有等著。
第7章 五言古詩 (4)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 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 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 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 微風吹蘭杜。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新唐書》作江寧(今屬江蘇)人。開元進士,任校書郎,後舉博學宏詞科。曾一貶江寧丞,再貶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往江寧,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後曉因貽誤軍機,河南節度使張鎬將戮之,曉哀求曰:「有親,乞貸餘命。」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默然。
他的詩以七絕最好。在同時詩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絕爭勝的,只有王昌齡。明李攀龍推他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七絕的體制本易為讀者吟誦欣賞,通過他的流暢的語言,明快的節奏,蘊藉的詞意,這一詩體更顯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說,沒有這些七絕,他在盛唐詩壇上不可能享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異記》,記開元中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飲於旗亭,令伶人唱曲,於王詩就唱「寒雨連江」和「奉帚平明」二詩。這記載雖不可靠,但說明這兩首詩在當時已風行於社會。
他的七絕,多寫邊塞哀愁和閨中幽怨,後者也包括宮怨。在封建社會中,民間也好,宮廷也好,婦女們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難言的苦痛。王昌齡就以同情的態度、奇特的構思揭開了她們的靈魂世界,讓她們有一個傾吐的機會。這種題材,如果抒情上沒有本領,就很難寫得好。
【說明】
孟浩然有《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及《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後一首中有云:「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王士禛《唐賢三昧集》以王昌齡詩中之山陰少府,即孟詩中之崔國輔。國輔,《唐才子傳》作山陰人,《全唐詩》作吳郡人。開元時曾應縣令舉,授許昌令。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有他《渡浙江問舟中人》,末云:「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本詩中的山陰崔少府可能就是崔國輔。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 為
絕頂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 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 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 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 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 自足盪心耳。
雖無賓主意, 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
【作者介紹】
丘為,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進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約生於武則天長安初年。《唐詩紀事》說他活了九十六歲。與王維、劉長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題農父廬舍》),比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說在前頭。松聲的幽雅景物,自足蕩滌心胸。契,愜合。興盡句,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時,曾於雪夜乘舟至剡溪訪戴逵(字安道)。既臨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世說新語·任誕》。 之子,這個人,指隱者。
【說明】
作者原以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悵惘,但周圍的草色松聲,卻使他有「看竹何須問主人」之感,也給人以「客中見主」的意味。末了的兩句,只是說明兩人未晤面,並非真像王徽之那樣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 願為持竿叟。
【作者介紹】
綦(qí)毋(複姓)潛,字季通,一作孝通,《唐才子傳》作荊南人。荊南,唐方鎮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開元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遷右拾遺,終著作郎。後見兵亂,遂歸隱江東別業。他落第時,王維曾有詩慰之,已見本書。韋應物詩稱其「滿城憐傲吏,終日賦新詩」。李頎詩稱其「夫子大名下,家無鍾石儲」。他的為人,可於此約略知之。
他的詩清麗幽秀,又善寫方外之情,《題靈隱寺山頂禪院》中「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雲」兩句,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推為「歷代未有」。
【說明】
船乘晚風吹入溪口,就此放乎中流,轉西壑而望南斗;這種隨遇而安的行程,似乎也象徵作者這時的心情。
宿王昌齡隱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測, 隱處惟孤雲。
松際露微月, 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 葯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 西山鸞鶴群。
【作者介紹】
常建,開元進士,曾任盱眙(今屬江蘇)尉。一生仕宦頗不得意,終於一尉,遂浪跡山水,最後移家隱居鄂渚(今湖北武昌)。詩也多寫山水田園,間有邊塞之作。
殷璠《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詩,並稱為「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像《題破山寺後禪院》之類,大概就是旨遠興僻之作。
常建的籍貫,《全唐詩》未書。《唐才子傳》作長安人。但他的《落第長安》詩有「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語,則似非長安人。說見傅璇琮先生《談新編本〈唐詩選〉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叢刊》第三期)。
【說明】
據《唐才子傳》,常建於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登科,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此詩之「隱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他另有一首五古《西山》,中云:「林昏楚色來,岸遠荊門閉。」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注詩題「西山」為武昌西的樊山,則本篇「西山鸞鶴群」之「西山」當即其地。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 參
塔勢如湧出, 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 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 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 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 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 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 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 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 覺道資無窮。
【作者介紹】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父親岑植,曾兩任刺史,但在岑參少時即死去,乃從兄受學,刻苦讀書。天寶進士。初為小官,後充安西節度使府掌書記及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大曆初任嘉州刺史,後又罷官。卒於成都旅舍。新舊《唐書》都無傳,其生平略見於杜確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經孤寒,早具懷抱,「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已可見其志概。兩赴邊塞之後,他的意氣固然舒發了,詩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風雪,大戰役,一齊進入他的眼底,出現在他的筆端。他在邊塞的時間雖然不長,可是邊塞卻成為這位沙漠歌手創作生活的沃土。同時,他又以豪邁樂觀的氣概,歌頌了那些在艱苦荒涼的環境中,鎮守著祖國西北的將士們。唐室的「軍威」也通過他的詩流傳發揚。舊時詩文評中有所謂「陽剛」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參的邊塞詩上。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翁方綱說岑詩奇峭為入唐以來所未有,但這種悲壯奇峭,卻又是在語言的明朗、音節的瀏亮的基礎上形成的。杜確序中說:「每一篇絕筆,則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吟習焉。」所以能夠深入社會的下層,以至當時的少數民族,這種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說明】
詩作於天寶十一載(752)秋。題目中舉了高適、薛據,實際同登的還有杜甫和儲光羲。五人皆有詩,唯薛詩已佚。沈德潛以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應推此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杜詩的「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云云,確是壓倒餘子。
詩極寫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勝處,東面是群峰,南面是離宮,西面是秦關,北面是五陵。也因為是佛塔,故於登覽之餘,忽悟「凈理」,甚至想掛冠而去,恐也是舊文人搖筆即來的積習,未必真是心裡這麼想,其實可以「萬古青濛濛」句作結。
賊退示官吏有序
元 結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②,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作者介紹】
元結(719—772),字次山。魯山(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安史亂起,曾逃難入猗玗洞。後充山南東道節度參謀,頗立戰功。代宗時,任道州刺史。終容管經略使。
他在政治上實行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對當時的民生疾苦,通過實際措施予以關心同情,如替當地人民營舍給田,輕徭薄賦,因而流亡歸者萬餘人。在創作上則實踐了他的詩歌必須有助於現實,反對「拘限聲病,喜狀形似」(《篋中集》序)的傾向,所以他自己寫的詩也樸質通俗,不剪不伐,甚至令人感到枯拙。
他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就是他對人民態度和創作態度的具體表現。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次山詩令人想見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其疾官邪,輕爵祿,意皆起於惻怛為民,不獨《舂陵行》及《賊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這話還是符合元結生平的。
【說明】
代宗廣德元年(763)癸卯十二月,「西原蠻」攻陷道州城。次年五月,元結到道州刺史任。七月,「西原蠻」攻永州,破邵州,卻不再犯道州,因作此詩。他另外還寫過一首《舂陵行》,也是記述此次變亂。兩詩的主旨,實是說官比「賊」凶。當時的老百姓已經到了「大鄉無十家,大族無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地步,可是官吏們還要勒索;勒索不得,鞭撻隨之而下。故他之褒「賊」,正是為了貶官。
兩詩樸質平實,沒有矯飾作態地方。說明好詩必然是真實的,好官也應當是愛民的。
施補華《峴佣說詩》云:「詩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賊退示官吏》諸詩,愈拙直愈可愛。蓋以仁心結為真氣,發為憤詞,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第8章 五言古詩 (5)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兵衛森畫戟, 燕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 消遙池閣涼。
煩痾近消散, 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 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 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 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 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 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 豈曰財賦強?
【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他一生的經歷極為複雜。十五歲時即為玄宗侍衛。其《溫泉行》之「北風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巡幸年。身騎廄馬引天仗,直至華清列御前」,即指此。在《逢楊開府》一詩中,對他年輕時的放浪生活曾有很坦率的陳述。因遭人輕視,便折節讀書。後任洛陽丞,軍士中有倚恃宦官勢力專橫虐民的,曾被他扑打,治之以法。其後任鄠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終蘇州刺史。大約德宗貞元七八年間卒於蘇州,唯已罷任。
他有意學陶,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但他又身經玄宗至德宗四朝,目睹安史之亂後,繼之以藩鎮驕橫,郡縣殘破,流民遍地,因而也寫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觀田家》、《采玉行》、《答崔都水》等。劉熙載《藝概》曾將元(結)韋並提,因兩人皆學陶,而「憂民之意」又有相似處,並以韋之《高陵書情》與元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相比。但在藝術上,韋卻勝過元。
【說明】
詩為德宗貞元五年(789)在蘇州刺史任上作。這時顧況貶饒州司戶,途經蘇州,韋應物設宴接待,顧況也作了和詩。開頭兩句,頗為白居易所讚賞。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凄凄去親愛, 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 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 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說明】
此詩可能是罷官時作。末兩句即景生情,以舟行的顛簸不定,喻世事之順逆翻覆,難以自主。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 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 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⑤。
【說明】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詩當為次年秋天作。以刺史而欲訪一孤寂的全椒山中道士,可見作者還不脫書生本色。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 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 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 颺颺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 鬢絲生幾縷?
【說明】
韋應物送馮著(河間人,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以為即馮十七)的詩共有四首,其《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一首,有「送君灞陵岸,糾君南海湄」句。據傅璇琮先生《韋應物系年考證》(載《文史》第五輯)所考,馮著曾應廣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為錄事。此外,盧綸與李端也有涉及馮著的詩,並推得他曾任著作郎及洛陽、緱氏等縣尉。其人浮沉下僚,不甚得意,這時大概倦於行役,回到長安,有歸隱之意。第七句之「昨別」,或指馮赴廣州時在灞陵送別那一回。
《全唐詩》存馮著詩四首。
夕次盱眙縣
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 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 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 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 聽鍾未眠客。
【說明】
韋應物於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離長安,秋至滁州。此詩可能是這時作。
詩中寫泊岸時已是日暮,因思鄉而不能成眠。
東郊
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 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 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 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 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 遵事迹猶遽。
終罷斯結廬, 慕陶直可庶。
【說明】
韋應物對滁州西澗極為愛賞,屢有題詠。從此詩中的「緣澗」云云及其心情看,似是在滁州刺史任上作。
送楊氏女
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 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 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 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 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 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 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 任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 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 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 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 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 零淚緣纓流。
【說明】
在滁州時作。是一首好詩。
女兒要出嫁了,本來應該高高興興,即使有些傷感,做父親的也和母親不同些。可是因為兩女從小喪母,作者對他亡妻的情愛又很深摯,不禁又想起她們在地下的母親來。大江輕舟,女子有行,感情上也更容易觸動。一面又以父親的身份,嚴正而懇切地叮囑著。其次,韋氏雖做了多年的官,卻還過著貧儉生活,連女兒的嫁妝也不豐厚。從韋氏一生為人看,可以相信他說的是實話。
詩中的「爾輩苦無恃」是全詩關節。通篇質樸無華,語重心長,結末尤其沉痛。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 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 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 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 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 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 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 悟悅心自足。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德宗貞元進士。順宗時,曾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憲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受到打擊而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後又改柳州刺史。在地方上還是惓惓以民間疾苦為念,如將抵押中的窮苦百姓,設法贖取,免得淪為奴隸。四年後,死於柳州,柳州人民因而很懷念他。
他以名進士而為御史,很想有所建樹,也為王叔文所賞識。失敗後,兩貶邊州,對他思想上、創作上都起過激發作用。當他將貶柳州時,劉禹錫也將貶播州(今貴州遵義市),他因與禹錫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劉母在堂,一去勢將母子永訣,便要求對調。後來大臣也為禹錫申請,遂改任連州。僅此一舉,其人足傳。《新唐書》本傳中故特加記述,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對此也記述得頗有聲色。劉禹錫《重祭柳員外文》中故有「千哀萬恨,寄以一聲」語。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將,又是傑出的思想家、政論家。知識極為淵博。他的詩,刻畫山水,反映現實,朴茂奇崛,各有風貌。山水詩如《漁翁》、《江雪》諸篇,尤其有性格化的特色。但詩文相比,則詩不如文。
【說明】
在永州時作。實以儒家思想諷世俗之佞佛。下半段是說,他對佛學精義原不甚在意,倒是道人的庭院景物,使他流連賞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第9章 五言古詩 (6)
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束, 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 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 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 長歌楚天碧。
【說明】
謫居時作。首尾四句,實隱含牢騷意,沈德潛所謂「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
樂府
塞上曲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 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 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 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 矜誇紫騮好。
【說明】
《隋書·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並。」詩的後半部,是勸誡幽並客莫學遊俠兒,若徒恃紫騮之善馳,則必與塵沙共老。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度秋水, 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 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 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 白骨亂蓬蒿。
【說明】
這類樂府歌曲,多是寫戰爭的殘酷。後漢陳琳曾作《飲馬長城窟行》,也是用樂府舊題,也以長城為背景,如「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與此詩末兩句語意相似。唯陳詩寫築城,此詩則寫征戰。
關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 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閑。
【說明】
古樂府《關山月》歌詞,本寫征戍或遠別之苦,李白即以古題寫戍客望歸及妻子思夫之切。後面四句,和他《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是同一筆意。
子夜吳歌
李 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說明】
樂府中的《子夜歌》共四首,每首隻四句,多繫戀歌,分詠春夏秋冬四季情事。李白的《子夜吳歌》原詩也是四首,此選第三首,即是詠秋思,實在也是這一首最好。每首則增加為六句。從語言和音節上看,實際也是民歌。
長干行
李 白
妾發初覆額, 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 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 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 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 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 瞿塘灧澦堆。
五月不可觸, 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 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 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 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 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 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 直至長風沙。
【說明】
這首詩通過一個女主人的口吻,寫她對經商在外的丈夫的懷戀,感情健康而真切,還帶點故事性。首六句寫雙方兒時的天真行動。「十四」兩句寫初嫁時的羞態。「十五」四句寫婚後的親昵美滿。「十六」四句為丈夫遠行而操心,並寄以叮囑。「門前」八句,看到苔深葉落,蝴蝶雙飛,不禁為自己的青春而感觸,也更盼望丈夫早日歸來。末四句是全詩的歸宿:只要一接到預報回家的信,哪怕遠至七百里的有急流的長風沙,她也會去迎接。
紀昀說:「興象之妙不可言傳,此太白獨有千古處。」這類詩確實是李白所擅長,也寫出了古代婦女真實的生活願望,也是李詩中寫市民生活之作。
列女操
孟 郊
梧桐相待老, 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 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作者介紹】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舊唐書》本傳說他「少隱嵩山,稱處士」。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其欣喜之情,可於《登科後》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二語中見之。越四年,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致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暴疾而卒。
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犟,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營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如《擇交》的「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面結口頭交,膽里生荊棘」,《傷時》的「有財有勢即相識,無財無勢即路人」,《上達奚舍人》的「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等,語意雖淺拙,卻也是傷心而悟道之言。
他年長於韓愈十七歲,有「忘形交」之稱,韓詩有「我願化為雲,東野化為龍」語。韓的詭奇艱險處,也可能受孟的橫空硬語的影響。
他作詩的態度極為嚴謹,往往苦思力錘,入深履險,甚至含著澀味,但如《遊子吟》等,卻又自然親切,具有民歌風味。
【說明】
在封建制度下,由於婦女在經濟上依附丈夫,人格上也存在依附關係。片面地要求婦女守節殉節,從一而終,便是這種依附關係帶來的惡果。婦女也在這種習慣勢力下視為當然。此詩其實是以男子的願望,寫烈女的心情,雖然他的原意也許有所寄託。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說明】
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作者為溧陽縣尉,乃迎養其母裴氏於溧上。本詩或即此時作,作者已經五十歲了。
作者本人是寒士,詩里寫的母子,也是屬於平民。千百年來,這樣密密縫來的針線,還是在凝結著天下母親對遠方子女的真摯的愛,這首詩故而也一直為人所傳誦。
洪亮吉《北江詩話》云:「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遊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
此詩與《列女操》分列前後,同以婦女為詩中主人,同是寫倫理關係,但《遊子吟》今猶萬口相傳,《列女操》幾已為人忘卻。可見讀者還是有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