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帶著德國妻子和兩個女兒來上海,最愛吃餃子,美國教授在上海研究跨文化26年

帶著德國妻子和兩個女兒來上海,最愛吃餃子,美國教授在上海研究跨文化26年

「雖然沒有一件印著『我愛上海』的T恤,但來滬26年,我早已把上海當成了自己的家。」上海外國語大學顧力行(Steve J. Kulich)教授說。身為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力行主要從事跨文化價值觀與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研究。事實上,他自己的家庭就是多元文化的代表。「我是美國人,妻子是德國人,兩個女兒則在中國長大。這麼多年來,我們都感受到,上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建起一座跨文化交際的橋樑】

從1979年在台灣東海大學做英語老師以來,顧力行的工作基本圍繞著跨文化教育、培訓與研究打轉。但其實,本科讀化工系的他原本是個理科生。

上海外國語大學顧力行(Steve J. Kulich)教授

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讀書時,顧力行交到了不少華人同學。他發現,這些亞洲朋友比他聰明得多,但在語言和跨文化適應上,還有不少困惑。為了幫助這些朋友,顧力行每周會和他們一起進行小組學習,這不僅激發了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激發了他對教學的熱情,「那時我發現我不是個化工專業的學生,而是一個老師。」

在台灣任教時,顧力行開始學習漢語,並探索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他還在1981年進行了一次為期兩周的旅行,轉遍了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在中國工作,他首先在新加坡工作,在廈門大學進行漢語學習,又回到堪薩斯大學攻讀了中文和跨文化碩士學位。

這段經歷也讓顧力行聚焦在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上。他發現,美國漢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雖然對於中國歷史和儒家文化十分了解,但卻沒有實實在在地接觸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源於古代文獻和媒體報道,但顧力行清楚,那並不是真正的中國。

90年代初的美國,跨文化交際學已經是一門發展較為成熟的學科,但顧力行卻發現,中國關於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很少。當時國內只有北外、哈工大、北大等幾所高校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那時我有一個願望,就是在中國和世界跨文化研究學者之間,搭建起一座連接彼此的橋樑。」 顧力行說。

【與中國的跨文化交際學科一起成長】

決定來中國當外國語語言與文化老師並進行跨文化研究後,顧力行收到了好幾個工作邀請。為何選擇上海?「我喜歡中國南方溫暖濕潤的氣候。我的祖先來自捷克,捷克人都喜歡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我覺得上海人也是如此。」顧力行說。上海的國際化環境也是他選擇這裡的原因。當時大眾、西門子、拜耳等德國公司在上海投資,大批德國家庭也在此定居,這對他的德國妻子和孩子的教育來說再好不過。

顧力行和妻子早期合照

1981年,顧力行第一次來上海時,他覺得上海是一個「工人的城市」。有一次恰逢工人下班,街上清一色都是中山裝,人山人海。「1993年再來時,我們眼見著上海成為了第二個『紐約曼哈頓』。」顧力行還記得,高樓、高架、購物中心平地而起,外媒報道稱,世界上17%的起重機都在上海。不過,在硬體發展的同時,一些「軟體」問題依然存在。「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國家如何進行跨文化傳播,這些問題變得更為重要。」

1993年至2002年,顧力行在上外出國留學預備人員培訓部工作,接觸到了即將國家公派留學的各地醫療、科技等領域的優秀學者,他讓這些學者分享自己對於中國價值觀、身份認同、溝通方式等方面的見解。在此過程中,他也對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觀進行了大量系統化的研究。

基於此,2000年,顧力行受上外研究部邀請開設了跨文化交際選修課程。兩年後,創立了跨文化交際研究方向,目前已有碩士畢業生300餘名。2006年,他和上外張紅玲教授等創立了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他們與英國FutureLearn合作推出了上外第一門國際慕課《跨文化交際》,還出版了《大學跨文化英語綜合教程》。2017年,顧力行當選了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IAIR) 新一屆會長。他告訴記者,今年研究學會雙年會將在上外舉辦,向世界介紹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我是和中國的跨文化交際學科一起成長的。」

顧力行在美國紐約參加2017年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融入上海的「美德中」】

「我女兒7歲時表述自己的身份認同時,曾形容自己是個『美德中』。我們都不同程度地處在這三重身份之間。」顧力行說。現在,他的大女兒已經28歲,小女兒也26歲了。雖然她們分別在德國求學工作,但每次團聚在一起,一家人總是會吃餃子,包餃子也被女兒們稱為「在家一定要做的事」。

定居26年,顧力行一家已經很好地融入了上海。他們住在一個以本地居民為主的小區,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朋友圈裡也是中國朋友占多數。顧力行告訴記者,對於像他這樣的外國專家而言,上海正變得越來越宜居,簽證手續、治安、稅法等問題都大為改善。他坦言,很少擔心女兒的教育問題和安全問題,很放心讓她們在上海長大。

顧力行一家

不過顧力行也發現,相比過去,如今人們似乎太過關注信息流和社交媒體。在地鐵上環顧四周,大家都盯著手機,看上去處在重重壓力之下。「雖然我不是公共政策或宏觀層面的專家,但我認為社會應鼓勵正能量、創新精神,為民眾創造新的機會,這比過分關注信息流更有成效。」

談到將來的計劃,顧力行告訴記者,雖然他今年已經62歲了,但他依舊精力十足,「20多年來,我和團隊一直不斷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將上外打造成一個強有力的跨文化研究基地。接下來,我們還有很多要做的事。」他希望通過這些年來的努力,培養更多中國人的國際化意識與跨文化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世界各國人民溝通。「1993年踏足這片土地時,不知何故,我意識到會盡自己所能,成為中外跨文化交際橋樑的建設者。這也將繼續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金永明: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價值與意義
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得主張遠波:「做好自己的事情」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