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務能級、優化營商環境,上海體育推文化品牌「體薈魔都」
16日,由上海體育打造的體育文化品牌——「體薈魔都」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發布。首期主題為「上海體育產業思想講壇」,邀請政府、企業、投資人等聚焦上海體育產業發展新時代,碰撞思想,共話藍圖。
上海體育產業三維度布局
上海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為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政府已從三個維度進行布局,一是體育賽事之都,二是體育資源配置中心,三是體育科技創新平台。上海體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體薈魔都」打造的是一個立體化、多方位的體育文化品牌這將是一個交流傳播競技體育精神、彙集上海體育產業發展資源、展現上海城市精神面貌的大平台。
市體育總會主席、市體育局局長徐彬介紹,近年來上海每年舉辦全國級以上體育賽事170場次左右,其中國際性賽事佔40%,今年預計將超過180場,包括F1中國大獎賽、上海網球大師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自行車賽等各大品牌賽事。此外,市體育局也特別注重打造廣大市民能夠親身參與的群眾性賽事,並創辦面向全市青少年的普及性賽事。
體育資源配置方面,為鼓勵全民健身,上海市每年都將新建或改建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場、市民益智健身苑點等體育設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從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累計建成社區健身苑點14531個、市民球場527處、市民健身步道884條、市民游泳池35個、市民健身房181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99個,共計17257個(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13年底的1.72平方米提高到2平方米左右。
體育科創方面,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體育產業30條》,對上海體育產業發展的遠中近期目標、路徑、任務明確做出描述,表明上海既期待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支持鋪天蓋地的小企業在體育產業沃土上自由發展。在這樣的政策利好之下,一系列有較大規模、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體育企業開始嶄露頭角。
真正讓企業產生獲得感
體育產業是建設「健康上海」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載體。2014至2017年,上海體育產業總規模從767億元增長至1267億元,增加值從308億元增長至470億元,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從1.3%提升至1.6%,遠超同期國內的平均水平0.94,並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結構。據統計,2017年,上海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總規模比重達到65.5%,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產業規模與日俱增的上海已然是中國體育市場的名片。
優良的體育產業營商環境是上海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助推器。市體育總會副主席、上海久事體育集團董事長樊建林用F1大獎賽和環球馬術冠軍賽為例,闡釋了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重要性。「一座城市重大賽事的辦賽環境,也就是體育產業的營商環境。久事體育集團是上海體育產業營商環境的受益者。在籌備與落地各項賽事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來自上海市體育局、公安、海關、消防、機場等各方的支持才得以保證賽事的成功舉辦。」
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體驗感和重要性,對於跨國企業來說更是如此。2014年,國際最大體育產業公司耐克將大中華區總部落戶上海楊浦,標誌著上海成為耐克全球十二座重點城市之一,創新產品發布的首選之地。對於這一選擇,耐克大中華區高級活動市場總監林思穎深有感觸,「世界銀行去年發布報告,中國的營商環境首次進入前50,將上海和北京作為樣本城市,其中,上海權重為55%,北京為45%。上海的貢獻是功不可沒。」
談到體育部門如何主動當好「店小二」,不斷提升服務能級,優化營商環境,市體育局副局長許琦表示,作為政府部門應該認真思考履行市場監管包括公共服務;同時多傾聽企業的訴求,打破一些壁壘,在國家政策出台後制定相應的措施落地,真正讓企業能夠產生獲得感。
※藏在37個藥盒里「家書」,是母親的愛
※18個月「燒」掉22億元的瑞幸,能持續發展嗎?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