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叢林的警策格言
十 方 叢 林警 策 格 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我國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禪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場。
在這些叢林道場中,不但年齡有老少、學歷有高低、年資有深淺,甚至有智愚賢不肖等。在求道參學的生活中,流傳了一些叢林術語,這些術語能作為警策的格言,也能讓我們了解叢林參學的情形。茲列舉數條如下:
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
過去,寶華山是全國傳戒道場,出家僧眾有三分之二皆受寶華山戒,每年傳戒兩次,每三年傳一千二百人的羅漢戒期。由這首打油詩,不難看出戒子在叢林中求受戒法的發心。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
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樸。吃飯前要合掌念誦四句偈,並且食存五觀,表示修道者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這是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指不管是誰占理,都一樣地懲處。「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打了 再說」。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的教育手段,在叢林無是非的前提下,必須承受三扁擔、扁擔三的洗鍊。
把眼睛收起來!
在叢林求學時,糾察老師對學生們好奇的東張西望,總會喝斥著「把眼睛收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塵迷惑,須專註於內心的用功。
生薑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一般來說,生薑是長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樹上的。如此考問,是對參學者功夫的勘驗。
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食物還沒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嘗,會挨三記鐵棒;私自煮東西吃,要打九銅鎚;說明叢林生活的嚴格。平時吃飯須做五種觀想,能如此,即使是鋼鐵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難消受。
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每一頓飯,都是經過農夫耕作、工人製造、商人販賣,同時還要結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氣等宇宙間所有的因緣、力量,才能成為飯菜讓我們充饑填飽,吃飯時,怎能不感恩懺悔呢?「禍從口出」,平時說話須謹言、莫論他非,以免引來紛爭,懊悔不及。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一粒米是積集許多因緣所成,其功德大如須彌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進於道業,否則信施難消,來生恐將作牛作馬來償還。
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禪堂中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故言大眾慧命所系;維那必須好好維護,倘若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過錯了。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
這句話大都書寫在禪門的鐘板上,時時警惕參禪者要珍惜光陰,精進辦道。
堂口之內,只准兩張半口。
「兩張半口」在佛殿、齋堂、禪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香燈殿主約半張口,意即小聲說話。齋堂里,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行堂師半張口,意即行堂若為公務所需,發言要輕聲,並且只能簡短一、二句。禪堂里,主七和尚、維那師各一張口,悅眾師則半張口,意即禪堂中除了和尚、維那開示所需,悅眾師說話也應小聲,不可干擾他人。
叢林殿堂是非常莊嚴靜穆的,不能有閑言雜話,除了「兩張半口」外,其餘皆不可隨意發言,如此,不但彰顯叢林綱紀,斷絕是非,同時也清凈僧團,成就道業。
五堂功課,鍾板齊全。海單集眾,道風遠播。
五堂功課不缺,鍾板齊全的道場,始稱「叢林」,也才能讓求道者欽慕參學。
另外,描述威儀舉止的,如:
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卧如弓。
照面鐺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魚,平胸鉿子。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四威儀偈)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齒不露白,嘴邊不可顯鋒芒;
手端莊,腳要長,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
警眾令修行者精進不放逸的,如:
金衣鉢,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寧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顧蒲團,照顧腳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