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華人巨星隕落,102歲貝聿銘逝世!富可敵國15代、用100座建築征服世界!

華人巨星隕落,102歲貝聿銘逝世!富可敵國15代、用100座建築征服世界!

北洋之家有溫度更有態度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

文/北洋君

昨天,又一位大師與這個世界告別,

而他留給全世界的經典建築,

讓世人見識了中國人

在現代建築上最卓越的才華!

他,就是穿越了一個世紀,

鑄就了無數傳奇的世界華人建築大師

——貝聿銘!

30年前,1989年的3月31日,

正是貝聿銘

在盧浮宮前建起一座巨型的

玻璃金字塔!

這座像鑽石一般的金字塔

征服了法國人,

點亮了巴黎城,

徹徹底底「復活」了800歲的盧浮宮,

更作為法國的著名地標

驚艷了全世界!

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

憑什麼把一個玻璃材質的金字塔

建在法國人的「聖地」盧浮宮;

貝聿銘的設計總是備受爭議,

可他憑什麼讓100座建築

成為遍布世界的城市地標?

作為世界現代建築界的「王者」,

102歲的貝聿銘,

從他誕生在富甲一方的

蘇州貝氏家族開始,

就註定是一個傳奇!

今天,謹以此文緬懷這位華人傳奇……

NO.1

中國唯一富了15代的

貝氏家族

1917年4月26日,

貝聿銘生於廣州、祖籍蘇州。

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

在蘇州已有600多年歷史,

從明朝起就以行醫賣葯為生,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富甲一方,

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

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

父親貝祖詒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建者,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始人,

以及中央銀行總裁。

母親則是一位頗有成就的

女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為貝聿銘)

近代以來,貝家還在蘇州城開辦了

中國第一家旅行社,

第一家新式幼兒園。

在貝聿銘出生的同一年(1917)

貝聿銘的祖叔父

「顏料大王」貝潤生花80萬銀元購得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

(解放後貝家將其家園捐獻給國家,

才有了這中國最著名的旅遊景點,

如今獅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遺產)

貝聿銘在獅子林中

留下過美好的童年記憶,

假山、池塘、窗欞、流水,

獅子林中的建築和自然景觀

相輔相成的格局,

為他種下了建築之美的種子。

父親

貝祖詒希望兒子從事金融,

1927年,將年僅10歲的貝聿銘

送入上海青年會中學就讀。

彼時,上海正在建設一棟24層高的大廈

——上海國際飯店,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24層的建築足以震撼人心!

貝聿銘雖尚且年幼,

當他得知這幢百米高的建築

是由一位外國設計師設計時,

他內心油生敬佩的同時也頓生疑惑,

難道我們中國人

就不能自己來設計摩天大廈嗎?

「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

從那一刻起,

我開始想做建築師。

貝聿銘不僅僅是嘴上說說,

他甚至開始自己研究這座樓的設計,

還像模像樣地畫了幾張圖紙。

帶著成為建築師、

日後用豐富的知識來建設祖國的夢想,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

登上了遠赴美國的柯立芝總統號郵船。

可他萬萬沒想到,

這一走,再次踏上故國的土地,

竟是39年後的事了……

NO.2

第一位被美國建築界聘用的

來自東方的設計師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最開始時,貝聿銘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學院學習。

然而,因為賓大的傳統和保守,

僅上了兩周課,

他就轉到麻省理工學院。

初到美國學習建築的貝聿銘

沒有任何繪畫的基本功,

老師在看了貝聿銘最初的繪畫作品後,

搖著腦袋勸貝聿銘說:

你還是換個專業吧!

但是,懷揣建築夢想的貝聿銘

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

閱讀資料、練習繪畫,

恨不得把一天的24個小時

全都用來學習。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成績畢業,

他當時的畢業設計,

是為戰時中國建一批簡易書報販售亭,

紙上寫著兩個震撼人心的大字

「國魂」。

畢業後,他迫切想報效祖國,

此時,日軍攻勢越來越猛,

父親寫信勸他等一等,

但他對祖國的責任感始終未滅。

飄零在外、身不由己的他

不止一次給父親寫信時說:

我是來學習的,

之後可以報效國家,

我這一代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愛國心,

我想使中國變得富強,

並為此出一份力。

正值二戰,又回國無望,

迫切想為人類和平做些事的貝聿銘,

參加了美國空軍,

在美國國防部門工作期間,

他幫助美軍研究炸毀目標的最佳方式。

1942年,他與美麗優雅的中國姑娘

盧愛玲(又名陸書華)結婚。

婚後,兩人共同進入哈佛攻讀碩士學位,

同樣思念祖國的兩個人,

在家裡種滿了來自中國的四季豆,

以此來彌補遠離故土的失落感。

貝聿銘與盧愛玲的結婚照

研究生畢業那年,

貝聿銘選擇了上海藝術博物館

作為自己畢業設計的主題,

雖然這座建築最終只能蒙塵紙上,

但讓很多人都記住了

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國建築師。

1948年,在哈佛當了三年助理教授後,

三尺講台已經滿足不了

他的夢想和野心。

貝聿銘「炒了」哈佛,

成為第一位被美國建築界聘用的

來自中國的設計師!

1960年,43歲的貝聿銘開始自己創業,

從此,黃皮膚黑眼睛的貝聿銘,

開始他在美國建築界

一次又一次顛覆傳統想像、

引發巨大爭議,

又大放異彩的傳奇之旅!

他設計的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

被認為是極具「突破性的設計」。

他設計的前傾72°的

達拉斯市政廳

至今仍讓人驚嘆!

1964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

整個美國籠罩在一片哀痛的氣氛中,

肯尼迪家族決定在波士頓港口

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剛剛自立門戶不久的貝聿銘

也在受邀的建築師之列。

當時,眾多世界建築大師

聚集在肯尼迪家的客廳里,

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貝聿銘也提出了自己的創意,

只不過他是當中最沒有名氣的一位。

最終,貝聿銘以大膽充滿創意的設計,

征服了前第一夫人傑奎琳。

傑奎琳·肯尼迪曾說,

「他(貝聿銘)非常有前途,

就像傑克(肯尼迪總統)一樣,

他們同年出生。

我想與他共同做出一個壯舉。」

貝聿銘的初稿一出,

馬上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遊行,

人們認為這個建築會破壞當地的社區風格。

當時,幾乎貝聿銘畫出什麼,

人們就反對什麼。

妻子盧愛玲回憶道:

「從他每晚回家開門的樣子,

我就能知道他有多累……

他拖曳著腳步,

對他來說,那麼多人反對他的建築

讓他非常不好受。」

誰也沒想到,肯尼迪圖書館

最後拖了15年才完工。

當1979年終於落成後,

這座大膽又充滿想像力的建築

立即在美國建築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甚至被美國媒體譽為

「一曲燈光和大理石、

色彩、玻璃繪畫和雕塑的建築交響樂,

美國建築史上的最佳傑作之一。

貝聿銘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

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

並授予他該年度的

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在肯尼迪圖書館落成前一年,

他還完成了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一座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建築,

一座費時10年,耗資近億美元

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偉大工程。

美國總統卡特在開幕儀式上,

稱他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在此後的歲月里,

貝聿銘更用超過15座地標建築

「佔領」了美利堅的各大城市。

如果說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讓貝聿銘一戰成名,

躋身世界頂級建築師行列,

那麼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則讓他譽滿全球,

甚至被稱為

「現代建築最後大師」。

然而,在法國800歲的

皇宮上建一座現代化的鋼筋玻璃建築,

無疑是在「太歲頭上動土」

法國人民的堅決反對

貝聿銘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NO.3

極富爭議的玻璃金字塔

拯救了800歲盧浮宮

1981年,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

上任後,他最為重視的工程,

就是修復日益衰敗的盧浮宮。

巴黎盧浮宮以館藏

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

勝利女神石雕聞名於世。

1953年的盧浮宮

然而,誰能想到,

當時的盧浮宮竟然由7個獨立的館組成,

因為相互競爭著空間和資金,

每個部門的館長甚至不相往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

供遊客用的公廁才只有兩個,

連通道里都被藝術品塞得滿滿當當。

每一位走進盧浮宮參觀的遊客

都像是掉進了迷霧當中。

800歲的法國皇宮被評為

最讓人失望的博物館!

1981年,法國總統邀請全球15位

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

結果13位館長都推薦了貝聿銘。

1983年,沒有經過公開競爭,

密特朗直接欽點貝聿銘,

這一決定,頓時讓優越感極強的

法國人目瞪口呆。

貝聿銘的兒子回憶說:

「法國人完全不能接受讓一個華人來修

他們最重要的建築。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

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貝聿銘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設計圖:

通過龐大的地下工程,

把原來獨立的七個館連城片,

以增加82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

然而,掀起軒然大波的是

貝聿銘在盧浮宮的「心臟」位置

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玻璃金字塔,

作為博物館的入口。

設計方案剛一公布,

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對浪潮。

90%的法國人反對玻璃金字塔方案

許多法國民眾高呼:

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

有官員更譏諷它為「一顆寒磣的鑽石」;

他們形容:這比滑鐵盧戰役後

英國人企圖拿走

盧浮宮的珍寶更令人憤怒!

已經功成名就、

年屆67歲的貝聿銘面臨著自己

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

在一片反對與質疑聲中,

貝聿銘始終保持著

一種從容不迫的自信:

「人應該堅持,

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的原則。」

「我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

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

他深入民眾,

耐心地解釋自己的金字塔方案,

在電視上展開遊說,

為了說服法國人

貝聿銘甚至在拿破崙廣場上

建造了一座1:1的實體模型,

接受法國民眾檢驗!

最終,總計六萬巴黎民眾

參觀了這一實體模型,

像總統選舉一樣進行了全民公決。

經過兩年的「爭吵」

貝聿銘終於打贏了這場

在法國巴黎心臟部位的戰爭。

1989年3月31日,

當金字塔真正矗立在巴黎盧浮宮廣場時,

整個法國都是一片驚嘆。

透明的玻璃塔身,

映照著盧浮宮密褐色的石塊,

與歲月磨損得黯淡無光的

舊宮殿渾然一體!

採光極好的地下展廳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人們對金字塔的狂熱

甚至讓100歲的埃菲爾鐵塔黯然失色,

無數遊客寧肯擠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長隊,

也不願從另外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

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

像是為古老陳舊的盧浮宮打開了

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

讓這座歷經800年的古老宮殿

迎來了新生,

成為了巴黎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成為了法國人的驕傲!

貝聿銘與法國總統密特朗

貝聿銘,

以他獨到設計征服了整個巴黎。

他在盧浮宮改造工程中

體現出來的堅韌和自信,

更是讓世人充分領會到了

他的人格魅力。

在接受全世界的讚譽和掌聲時,

貝聿銘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使命:

為家鄉、為祖國的建設,

出一份力!

NO.4

中銀大廈閃耀香江

蘇州博物館驚艷時光

貝聿銘八十年代在蘇州

貝聿銘從未停止過對祖國的思念。

他和妻子盧愛玲總共育有三子一女,

3個兒子分別名為,

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寓意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破冰,

苦苦等待幾十年後,

貝聿銘終於等到了回國的那一天!

1974年,57歲的貝聿銘

踏上了他日思夜想的土地,

回到了闊別了40年的祖國。

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歡迎晚宴,

並且邀請他設計修建高層建築,

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會把傳統的中國建築破壞掉的。

政府採納了貝聿銘的意見,

出台政策規定北京二環以內不建高樓,

故宮周邊不準新建建築物。

進入80年代,

貝聿銘報效祖國機會終於來了,

他選擇了在北京郊外的香山

設計一個低層的旅遊賓館,

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北京香山飯店!

看似低調香山飯店

每個細節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

他說: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西方看,

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

他堅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香山飯店

整座香山飯店憑藉山勢,

高低錯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間,

內有十八景觀,

與白牆灰瓦式的主體建築相映成趣。

1984年,香山飯店獲得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

然而,這樣一座備受讚譽的建築

卻是貝聿銘心中的一塊痛,

香山飯店建成之後,

他一次也沒有去過。

晚年,他時常反思自己,

在香山這樣自然風景極美的地方,

任何現代建築都是多餘的。

198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貝聿銘,

重回少年成長地香港,

這一次,他帶著更重要的使命!

設計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

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陌生,

這是最能代表香港、

閃耀維多利亞港灣的經典建築。

對於這個項目,

貝聿銘融入了特殊的感情在裡面,

1918年,父親貝祖詒來到香港,

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那一年,一同來到香港的貝聿銘才1歲。

貝聿銘說:

1997年香港將會回歸祖國,

這座大廈在香港應該是中國的象徵之一,

在眾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中,

它必須是光明的,

一定要讓它抬起頭。

然而,中銀大廈選址相隔兩條街以外

就是由英國建築設計師

設計的滙豐銀行大廈,

這座剛剛建成的前衛大膽的建築,

在建築業界頗受好評。

滙豐銀行大廈耗資10億美元,

中銀大廈預算卻只有1.3億美元,

怎麼在有限的條件內

讓中銀大廈從眾多建築中脫穎而出?

貝聿銘不甘於只做

一幢毫無新意的摩天大樓,

他想到了中國高高低低的竹子,

一天,他手裡握著的四根鉛筆給了他靈感:

建築的最高脊柱將

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

整個建築結構不使用任何內部支撐,

還能省去一半的鋼材!

如此新穎的建築結構,

不但解決了建築的穩定性,

也讓貝聿銘利用有限的資金

建造了當時香港第一高的摩天大樓!

時至今日,中銀大廈

不僅是香港地標性建築,

更被譽為幾何設計的絕唱。

完成盧浮宮項目時,

貝聿銘很從容很謙虛,

可為祖國完成中銀大廈後,

他毫不掩飾喜悅之情:

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

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建築是力量的代名詞,

它必須要代表「中國人的雄心」。

晚年的貝聿銘早已無需證明自己,

他遊走在中美、東方和西方之間,

在心心念念的祖國,

他留下了不少經典建築。

如,1956-1963位於台中的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中國駐美大使館新館也為貝聿銘設計,

如今是華盛頓使館區的地標性建築。

極具未來感的

澳門科學館

2002年,85歲的他迎來了晚年「最大的挑戰」

——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

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里,

蘇州博物館新館。

他與蘇州與生俱來的血緣,

在時隔八十年後開始沸騰。

蘇州作為文化古城,

博物館應與蘇州整體的風貌統一,

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為此,他為新館確定了一個叫做,

「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

「這個建築放在蘇州裡面,

不讓人覺得是完全新的。」

2006年,蘇州博物館

這個貝老最心愛的「小女兒」

一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灰白色、帶有姑蘇輕軟氣質,

它樸素卻很美,

有世外桃源的空靈,

又有人間煙火的溫度。

「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山水之美

他將對故鄉、

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

對幾何形體的熱愛,

都融合在了這幢

以現代建築手法設計的

極具東方韻味的建築里。

在蘇州博物館,

東方與西方,

現代與傳統交匯融合的,

自然而完美!

貝聿銘曾說:

蘇州博物館是我的一部「自傳」。

在開館儀式上他激動而自豪地說:

我73年前離開中國,

但根在中國、在蘇州。

這個博物館新館,

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

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

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

我倍感感恩榮幸。

穿越了千年仍能驚艷時光的,

恐怕就是建築了。

也正如貝聿銘說:

真正能留在人世間的

就只有建築本身。

在貝聿銘長達近80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

在四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上,

給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儘管他的幾乎所有作品,

在設計伊始,甚至建築落成之後

都飽受爭議、批評不斷,

但時間證明了它們的經典性。

102歲的貝聿銘,

贏得了出世的成就,

又收穫了入世的繁華。

有人說,他是命運的寵兒,

他一生的各個階段,

做出的選擇都是對的;

有人稱他是「文化縫隙中的擺渡者,

一生遊走於西方和東方!

更有人批評他「圓滑世故」,

將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

文化差異融匯得像太極一般圓滿無比。

貝聿銘常笑著回答,

我長於中國,

但我是西方建築師,

我的父親是商人,

但我的母親是藝術家。

或許,正是因為他身上獨特的基因,

既讓他能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穿梭,

也同時在商業和藝術上,

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經有人問貝聿銘:

在美國度過了八十多年後,

還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嗎?

他幾乎毫無遲疑地回答:

「我從來不忘中國,我是中國人。

100歲的貝聿銘

2017年3月31日,100歲的他,

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

他寫下了這樣一段感言:

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這個獎項,

我離開祖國已經80年了,

我的血管里始終流淌著中國的血液……

4月26日,

貝老迎來他102歲的生日,

5月16日,

他安詳離世,留下了數不清的傳奇……

貝聿銘,穿越一個世紀而來,

把近百座經典的建築留在世界各地,

給人類帶來了驚喜,

也給歲月留下了靈動的痕迹!

當我們再次有機會

駐足這些足以驚艷時光的建築時,

別忘記他的名字,貝聿銘!

貝老,一路走好!

—THE END—

給北洋君點個「在看」

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上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雲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