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敢與「儒家」對抗的學派,卻突然間在中國消失的非常徹底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思想家遍地,儒、法、兵、墨分庭抗禮,但是,若說起其中最為「非主流」的一支力量,則當屬「墨家」。
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現代所傳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
遍歷五千年史料,墨家與其他學派相比沒什麼突出的地方,似乎只是個簡單的名詞。關於墨者們的記錄,往往只是寥寥幾句。但是,我們若仔細研究這「寥寥幾句」,就會有著驚人地發現:戰國時期幾乎八成的重大事件,似乎都與低調的墨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戰國發展的歷史節點上,似乎墨學不斷迸發出某種神奇的力量,推動著歷史走向。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收錄了墨家思想的墨學經典《墨經》中,有許多不應該出現在兩千年前的物理知識。如「槓桿原理」、「小孔成像」等等,足足領先了世界其他國家一千年。
甚至,哪怕是後來,在我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也都能溯源到這本薄薄的《墨經》之中。不知是什麼原因,這個另類的學派在流傳後世的過程中被反覆遮蓋,饒是如此,我們仍能從為數不多的記載中領略墨學的風采。
那麼,為什麼在戰國時代,聲名顯赫的墨者們,像流星一樣短暫的閃耀了百年,然後,便銷聲匿跡了呢?
可以說,墨子的身世之謎與神秘的墨家一樣,始終飽受爭議。這位戰國時期的科學家、思想家,他的學說曾一度被人們推崇到儒學的高度,二者並稱為「顯學」。
根據《史記》所載,墨子出身宋國名門。但是,隨著近現代外國史學家參與研究,竟提出:墨子是印度人的理論。身為華夏兒女,筆者對這種說法自然不能苟同,相信我國的史學工作者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與外籍學者展開爭論。
不過,雙方的爭論越激烈,越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墨子是一個如此耀眼的人。
墨子雖是貴族之後,但是,他出生時家境已大不如前,已與平民百姓無異。墨子年輕時放過牛、當過木匠,後來,又遊歷各國,投身儒學門下,最終,覺得儒學思想與自己的理念有悖,於是,「叛」出儒門,並一生致力於與儒家思想展開辯論。
因為,墨子此人頗具人格魅力,投入他門下的弟子多達數百人,這些人主要出身貧寒,多為農民。墨家子弟自詡「墨者」,有一套嚴苛到誇張的紀律,為了信念不惜赴湯蹈火。比起同一時期的其他學者,墨者們更像是軍紀嚴明的「戰士」。
在墨子的帶領下,追求「兼愛」的墨客們投身到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當中。由於,墨者們往往脾氣耿直,經常會被秦、楚等強國的政客們利用。就算是這樣,墨者們仍憑藉「業重於泰山,身輕於鴻毛」的理念捨身赴死,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傳說。
甚至,有後世學者認為:這些為大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墨客」們,才是流傳至今的儒學精神的根本源頭。
其實,墨學之所以衰落,離不開墨家與儒家的分歧。
首先,儒學思想圍繞「天命」,而墨客們從不相信命運,反倒崇尚「強必貴」的「類叢林法則」。而由「非命」所引申的「尚賢」,就是統治者應該讓老百姓來推舉他們心目中的賢者,不論手工業者還是農民,只要他們有理想抱負,有治國能力,就應該被舉薦為官。
由此可見,所謂「非命」,針對的正是戰國時期王宮貴胄們建立的秩序。若「非命」針對的是門第貴族,那麼「尚賢」則觸動了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墨子覺得,不但統治者要在老百姓間施行「尚賢」,官員之間也要「尚賢」,就連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亦可「尚賢」。
這意味著什麼呢?只要是真正的賢者,哪怕是平民百姓,讓他成為天子也無不可。這樣的主張在當時看來是顛覆傳統的,墨子將「民主」提前了兩千年,無異於是在挑戰戰國時期森嚴的階級制度,所以,這也難怪荀子會評價墨子:「慢差」了
除了政治主張外,儒墨兩家的哲學理念也大不相同。
墨子認為:歷史經驗、見聞感悟、百姓利益,世間所有事物都要從這三方面來考量。而對於儒家乃至諸子百家來說,所謂「三表」就像是針尖,自己的主張就是麥芒,所以,墨家的思想與當時的所有的思想都是格格不入的,它們根本沒有融合的可能。
由於,墨家的「特立獨行」,這一流派最終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路越走越窄。不但統治者無法接受墨學思想,甚至,就連其他學術流派,都開始排擠墨學。之後,「儒道互補」構了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卻無可奈何地被擠出了中華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如此打壓之下,墨家的生存空間當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直至湮滅殆盡了。
參考資料:
【《諸子百家之—墨家思想》、《「墨子」五十三篇》】
※中國最會說話的人是誰?原來是一個口吃的人,現今的我們應學一下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