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上)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上)

我們一再提到拜占庭帝國的國祚綿長,同時也知道拜占庭地緣環境之惡劣:那裡是整個歐亞大陸交匯處的四戰之地,北面有越過南俄草原後蜂擁南下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卡扎爾人、東哥特人的衝擊,還有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下來的蠻族如維京人的蠶食鯨吞,有來自西面的汪達爾人、倫巴德人等的步步推進和海上襲擾,有來自東部高加索山脈方向游牧民族的一次次衝擊,有來自東南方和南方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輪番進攻,這裡幾乎每一個方向的入侵都不是簡單的邊境襲擾,而是如果不加以有效應對都可能造成亡國災禍的致命入侵。應對這樣的威脅,靠一兩個名將,一兩支精銳部隊或一二十年時間的振作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這需要的是整個國家組織層面和戰略層面的高超能力和國家體系的堅韌頑強。作為現代人,也許只會花一杯熱咖啡的時間去翻看羅馬幾百年里的無盡征戰,因此更喜歡看那幾場著名的戰役,但對於當時的帝國而言,真正保障帝國百姓年復一年的安居樂業的是帝國在漫長邊界線上的軍事防禦戰略和長期經營。

羅馬帝國前期的防禦體系

如前所述,從羅馬到東羅馬是一次自然延續——事實上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國號和羅馬帝國是一樣的,從來沒變過,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並沒有一個所謂拜占庭帝國,而只有羅馬帝國。這和東晉一樣也只是後人稱呼,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晉朝的自然延續一樣。羅馬在軍事戰略的延續上更是順理成章,當初羅馬帝國就是在外敵日益增多和愈加危險後,經過長期戰爭最終被迫分成東西兩部分,以便更有效的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最終西部羅馬打沒了,只剩下了一個東部羅馬。像阿德里安堡之戰時,羅馬就是東西兩個皇帝分別帶兵在抵抗外敵,而且戰役之前西部的那個皇帝正帶兵前來支援,只是因為東部的皇帝瓦倫斯不等援軍到來搶先發起進攻才導致戰役失敗。可見本來東西羅馬的軍事是一體的,東羅馬帝國在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上的特點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而非一個全新的拜占庭帝國獨闢蹊徑另立門戶。

羅馬帝國的開創者屋大維不是一個名將,他主要的軍事決策依賴的是其妹夫阿格里帕,但他卻是個優秀的戰略家,他為羅馬帝國所選擇的軍事戰略為羅馬帶來了相當長時間內的安全。在詳細闡述其軍事戰略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現象,本文在前面章節有提到過,羅馬帝國也和東方的秦漢帝國一樣,也修築防禦工事,如著名的位於英格蘭和蘇格蘭交界的哈德良長城,還有封堵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缺口的防禦工事,在北非突尼西亞以南面臨沙漠游牧民的方向也有類似連綿的城牆工事。但是也許有人已經注意到,所有羅馬人修造的這些線性防禦工事都不在其主要威脅方向上:如果說面對日耳曼人方向有萊茵河作為屏障的話,那麼東方的面向帕提亞帝國的敘利亞方向卻是敞開大門的。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上)

這背後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屋大維接手的羅馬還不是一個由層次分明的龐大文官體系嚴密控制的均一化帝國,而是一個多層次的環形結構,這個結構以義大利本土的羅馬為核心,以義大利半島為主軸,以那些較早穩定控制的如西西里、希臘、高盧、北非、小亞細亞等新老行省為外圍,但這還不是全部,在這個可以較為清晰的界定為羅馬的範圍之外,是一些被控制程度不一的附庸國,這些附庸國有些已經接近瓜熟蒂落的態勢,只等著某一天被羅馬吞併為行省,如黑海南岸的本都。但也有獨立性較強,具有較強的軍事行動能力的如羅斯山脈以東的亞美尼亞王國。這種邊界並不清晰而是有諸多模糊地帶和附庸國的態勢是暫時性的,和後來的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很不一樣,這也正是其國防戰略差異的基礎之一。

於是我們發現,那些線性防禦工事其實是用來對付小威脅的,而那些完全沒有城牆的敞開大門的地區,反而是在準備著應付大的危險。小威脅包括邊界之外的那些游牧民族的小股越界襲擾,各種流民的不斷滲入等,對付這些入侵併不需要大規模集中的主力部隊,但卻需要一條嚴格清晰的邊界線把他們擋在門外,這條界限如果只靠軍隊均勻分布來監視管理的話代價高而效果差,反倒是用一道圍牆、籬笆、壕溝等組成的防線要好用的多,此時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達成效果。很多人對於這種長牆防線的評價只局限於是否能防禦敵人大規模的進攻,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這種單薄的線性防禦本來就不是用於這個目的,而是抵禦日常襲擾和小規模進攻。

而面對那些大規模的入侵呢,羅馬人則是爭取以附庸國作為緩衝墊爭取時間,然後以集中起來的軍團來尋求決戰以克制敵人。我們知道在古代的信息和交通條件下,軍隊的動員和集結是十分困難和遲緩的,如果你是把軍隊以很小的單位分散部署在一條戰線上或者一個戰區範圍內,那麼當你需要起兵迎戰強敵時會發現,你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四齣通知、集結、整編、訓練,這在強敵壓境的時候是很危險的。而如果你是把軍隊集中部署在一個或幾個點上,那麼它確實可以對忽然出現的大規模入侵有著較快的反應速度和較為強有力的反擊力度。但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很明顯,一個是後勤保障的難度和成本會高——你得把那麼大數量的糧草物資不斷地向一個點運送,那麼很多補給行動都必然跨越更長的距離。其次,軍團越龐大,所要防禦的防線一般也就越長,而軍團部署的地點卻又很集中,那麼這反而使得軍團對一些遠離自己駐地的中大規模入侵的反應變得更加遲緩。當然還可以採取相對平衡折中的做法,現實中的羅馬在敘利亞戰區就是如此,將其部署在這個地區的4個軍團分別部署,在外敵入侵時根據入侵方向和力量來決定集中起多少力量前去迎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二戰日本部分戰艦命名來源(下)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