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連:日本盆栽的形式與精神簡介
潘仲連:日本盆栽的形式與精神簡介
善於吸收他國文化之長,使之具有本國的鮮明特色,這是日本民族性的獨特天賦。這一點已在廣泛的文化領域裡表現出來,盆栽便是其中一例。
日本自平安朝末期至鎌倉朝初期從我國南宋全盤吸收了盆栽(即樹樁盆景)、「盆山」、「盆島」這些藝術形式後,逐漸與本國的風土人情相結合,曆室町、江戶、明治等時代的演進,今天的「自然盆栽」已徹底形成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日本盆栽的形式規範主要有直干、斜干、蟠干、寄植、連根、筏吹、帚立、模樣木、文人木、懸崖、石附等式。各種型式無不漾溢著濃郁的東洋情調。其中有些型式仍可找到從中國帶去的蹤影,但相比之下,其風貌已經迥異。
日本盆栽以矮壯、嚴謹、雄健、渾厚為其主要特色,以等邊三角形的造型最為常見。這是一種民族性格的寫照,只有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才能把握其所以然。這個地處北溫帶、在海洋性氣候擁抱之中的美麗島國,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不僅儲備著大量優異的適合於盆栽用材的野生資源,同時也孕育了東瀛別具一格的藝術精神。盆栽作為自然之縮影,其造型風格也必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富士山作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徵,就像泰山作為華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聚焦點一樣與天地並存。這一帶有永恆的神秘色彩的等邊三角形山體,就像母親一樣哺育著多少世紀以來滿懷自信的武士精神。這種金字塔式的姿式在日本文化中是無往而不在的。它既是幕府與參禪的結合,也與茶道、花道相通融。所謂「茶禪一味」、花道的「四規七則」,全都一脈貫通,一無例外地滲透著這種莊敬、嚴肅、鎮靜、一絲不苟的品性。模樣木的型式便是這種意象在盆栽藝術中最集中的反映。它狀若銅鐘,兀坐盆中,如壯士閉目養神,踞而欲躍,引而不發,讓你想到火山噴發問歇的沉寂。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日本盆栽所表現的壯實、強悍、精幹,富有橫向擴張力的藝術風格,與我國在漫長歷史上形成的峨冠博帶、寬和而軒昂的儒生風度有多麼不同。這種造型從結構看,並不複雜。主幹大體通直,兩翼分枝稠密互生,逐級縮小,層次間隔清晰而只微露空隙,顯得濃重、木訥而鋒芒內藏。這種形式不應與通常的模式化等量齊觀,其中實蘊含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文人木則是另一番境界,枝葉清秀簡潔,主幹修長飄蕩,如稽康酒醉,玉樹臨風,洒脫不群,但求自適。這種格調受中世紀中國文人風度的影響是明顯的。自江戶時代中期以降,日本盆栽由「曲物型」向「文人型」演變。所謂「文人植木」,即已成為陪伴文房煮茶品茗必備的點綴品。而文人木株式則是這種文人風采在盆栽藝術中最為典型的體現。其意識之根雖在中國,卻在東土脫胎換骨而面貌一新。即便如此,我們仍有理由認為,這種風格與中國傳統文化尚相去不遠。
以櫸樹作帚立式造型,同樣十分耐人尋味。這種型式主幹直立,分枝呈放射狀展開,如帚倒立。這類樹型常見於村郊、壟上,遠眺樹冠,淡淡泊泊,似煙似霧,彷彿關西農夫農婦那麼質樸單純,本色天然。它帶有濃郁的「鄉情」,其夢境般莫可名狀的文學情趣是十分雋永的。
至於連根式則是模仿叢林中卧根糾結、主幹連株並生的狀態。筏吹式是從連根式的株幹上培育立式分枝,如同浮筏。這種造型再現了森林中樹木被狂風迅雷擊倒而昂首再綻新枝的景象,體現著樹木頑強求生的意態。雖由人為雕飾,仍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日本「水石」,類同供石,與我國水石名同而實異。石附式原從我國東傳的「盆山」、「盆島」演變形成。手法洗鍊,結體簡潔,形象渾穆,而所附草木郁茂華滋,蒙茸搖曳。這類截取自然一拳石、一勺水的章法,與我國山重水複、峰迴路轉的山水盆景相比,別有一番老辣凝練的風情。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日本同人善於以草書章法從事盆柏的主幹白骨化和局部分枝、頂梢的「飛白」處理。我們越過其獨特的術語稱謂,來仔細審視這種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確是令人神往的。
此外,花果類與草本盆栽也頗具魅力。前者花繁果艷,如杜鵑、多花紫藤、姬林檎、姬枇杷,姬柿子、落霜紅等多屬廣受歡迎的寵物,後者如蘆葦、球根、蕨類等等,不拘一格,妙手拈來、一經藝術處理,即便秀色可掬,多有雅趣。「添草」作為松柏盆栽的陪襯點綴,更顯出剛柔對比,楚楚動人。
總的看,日本盆栽嚴謹之中有閑適,豪壯之外有雅秀,其「適應自然」、「返真歸朴」的美學思想之濫觴仍在中國之老莊。日本盆栽不以名題或配件取勝,卻分外注重主景本身的氣韻生動、整潔、完美。不論盆幾、盆面處理都非常講求和諧協調,富有裝飾性。如果以鄰為鑒,今天中國盆景界對於可能獲得的反饋該作如何評價呢?筆者以為:日本盆栽在其國內外廣泛深入的普及程度,在某些造型方面的獨特技巧及其嫻熟的操作水平,對於追求藝象內涵的執著與熱忱,在培育管理方面的嚴格要求和科學態度,都屬我們需要正視的參照系。認真吸取其中的精華,必將有助於進一步加強中國盆景藝壇的創造力。但是中日兩國的傳統文化與立國精神畢竟有著明顯的差異,相應地在這門以樹石為素材的造型藝術上,彼此又應各自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般地講,藝術的普遍性與民族性能夠得到同時兼顧,才能既有主體性,也克服保守性以利於健康發展。盆景藝術也當不在例外吧。
(圖文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網路
往期精彩內容回放
TAG:盆景微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