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到底該不該看手機?德國心理學家的研究一目了然

孩子到底該不該看手機?德國心理學家的研究一目了然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南黎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台輸入「授權」

1

前幾天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儼然變成了帶娃聚會,到了吃飯的時候朋友拿出手機。

打開動畫片,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本來還在吵鬧的孩子瞬間安靜。

最後飯不但沒吃完,離開時還吵鬧著要手機。

身邊大多數朋友早將手機當成了哄娃神器,甚至這也成為萬千家庭的普遍現象。

「電子保姆」成為我們忙、累,想更輕鬆時的工具,已逐漸超過了其他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而能讓孩子瞬間安靜的「神器」也有其使用標準。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網,針對用電子產品哄娃,出台了兒童看屏幕指南,嬰兒和學步兒童不應被動觀看電視或其他屏幕。

世界衛生組織稱,孩子在2歲前不應久坐不動的看屏幕,包括電腦遊戲。

2~4歲兒童應當限制在1小時以內,甚至越少越好。

而該指南作者之一juana博士表示,非常年幼的孩子,不太可能從被動、久坐的觀看中獲益。

孩子觀看電子產品的弊端一直都是被大眾熟知,各界聲音都在提倡讓孩子少接觸電子產品。

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中,需要劃分孩子的年齡段?

02

一項對0~5歲的父母調查顯示,給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最多的理由是,讓孩子安靜一會,其中這一佔比達到53%。

而恰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從生理以及心理都更加依賴父母。

電子產品成了讓孩子安靜一會的利器,更成了哄娃必備品。

而電子產品僅僅只是損傷到孩子視力這麼簡單嗎?

德國有兩個兒童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測試:「畫小人」。

他們將5歲的兒童分成3組,第一組是幾乎不看電視,第二組是每天平均看3小時電視,第三組是那些不受限制的,結果一目了然。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3歲以前的孩子正處於感知運動發展階段,需要各感官的彼此配合以及聽覺、視覺、觸覺等的統合來完成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

電子產品是以疾速運動的影像和鮮艷的色彩引起孩子這種注意力。

孩子在接觸電子產品時,大腦主管高等精力活動沒有任何運動,長期重複接收同樣的刺激,大腦被練習成了只能對電子產品產生反映。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大腦處於被動接受信息,電子產品將故事角色虛弱化,束縛孩子的思維。

會導致孩子注意力和記憶力低下,缺乏時間觀點、目的性和打算性。

曾有新聞報道,黑龍江省兒童醫院接診了一名6歲患有「視頻終端綜合征」的孩子。

這名6歲的孩子不但說話晚,還十分衝動、焦慮。

所有指向電子產品對孩子的正常大腦發育是有一定影響。

科技進步改變了生活方式,但也悄悄改變了孩子的健康。

任何一種替代家長義務而變得更輕鬆的方式,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03

不懈努力的父母都深知,育兒沒有輕鬆之路。

不給自己偷懶找借口的父母,都讓孩子人生跨上了一個階梯。

比爾?蓋茨曾在節目上分享自己的為父之道,他稱:13歲是孩子擁有第一部手機的最佳年齡。

他的兒女基本都是在13歲時拿到手機,雖然孩子們也會向他抱怨,沒有手機的尷尬。

比爾?蓋茨一家

但比爾?蓋茨卻依然堅持13歲才能讓孩子擁有手機。

當全世界小孩都被普及手機和ipad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卻只有到周末才能玩電腦和手機。

奧巴馬一家

奧巴馬夫人米歇爾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及「家規」,包括:高新科技產品只有周末可以用;

大女兒瑪麗亞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機;在非周末時間不能看電視;計算機也只能用來做功課。

那些更忙、更優秀的教養方法都如此嚴謹。

嚴謹的父母都是用犧牲自己個人時間和空間培育優秀的孩子。他們不會把自己的輕鬆建立在孩子的健康之上。

真正懂得寓教於樂的父母,都在通過正確的方式,把玩發展到學問中。

想要孩子擁有怎樣的未來,就取決於我們今天付出多少。

我們現下選擇多輕鬆,今後就會過的多疲憊。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教養孩子也是如此,天下父母亦是如此。

04

成人具備一定鑒別能力和自控能力,但越是年齡較小的孩子,越是缺乏這些能力。

因此作為家長,對待電子產品使用,我們應當懂得幾點:

切勿太早進入孩子生活

根據最新世衛指南2歲以前孩子不要接觸電子產品,2~4歲也應當越少越好。

腦科學家洪蘭曾提議:當閱讀習慣和興趣培養好後,再讓孩子接觸電子屏幕才好。

因此讓孩子擁有興趣和閱讀習慣之前,不應太早讓電子產品進入孩子的生活。

閱讀能讓孩子擺脫無趣,更能讓孩子擺脫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

堵不如疏

《華爾街日報》曾介紹過一本《請做個像樣的家長》的書中寫到:家長應當放低期望值。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屏幕的包圍下成長起來的,一無聊就想玩電子設備是常態,刻意的堵不如疏。

一位外國媽媽Mel Watts覺得不應該過早的給孩子提供手機,但又害怕孩子在學校被孤立。

於是,起草了一份「手機使用合同」,羅列了17條關於手機的使用規則,裡面的內容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這份看似繁瑣又霸道的合同,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條款里的內容,更是對任何事情都要負責的態度。

合理限制,及時了解、溝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圖片來源:電影《九條命》

玩永遠是主題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

父母只有順應孩子的這種心理發展,用遊戲來教育孩子。

因此家長須每天空出時間,留給孩子。

無論是聊天還是一起做遊戲,讓孩子在與父母玩的過程中,遠離電子產品。

在玩的過程中讓生活回歸現實體驗,孩子自然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好」。

圖片來源:電影《佛羅里達公園》

當電子產品變成了無可替代的「電子保姆」時,才會真正拉開我們與孩子的距離。

面對電子產品,父母的尊重和引導成為教育主題時,孩子自然會回歸生活本真。

成長之路沒有捷徑,陪伴之路更不可能輕鬆。

孩子的童年世界不該只有電子產品,更多是在田野山間,木林小路,擁有現代科技帶來的好,更要回歸大自然的本真。

不如放下手機、丟掉ipad,與孩子一起玩躲貓貓、看畫本、踏春。

讓孩子在大自然下奔跑,在自然產物中去發現人生秘密。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台3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300多篇原創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樹 的精彩文章:

二胎鄙視鏈最底層,倆男娃媽媽的感受
再愛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3種苦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