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超:「兵記者」傳遞軍營「好聲音」

陳超:「兵記者」傳遞軍營「好聲音」

陳超及時學習最新報刊內容。

今年是我踏入軍營的第19個年頭,看到解放日報舉辦「我和《解放日報》」徵文消息的那一刻,腦海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我與《解放日報》結緣至今已有12年。12年並不長,但幾乎佔滿了我的軍旅生涯。她鼓勵我進步、見證了我成長。可以說,我軍旅生涯的每一步,都有《解放日報》的烙印,這種情感只有「兵記者」才能體悟。

當新兵時,我最喜歡每天訓練結束後,坐在班裡面寫信、看報紙。那時候,每個班都有一個書報架,除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等以外,還有《解放日報》,負責收發的戰友每天都會更新架上的報紙。部隊有項制度,每天要落實「三個半小時」,早上半小時聽廣播,下午半小時讀報紙,晚上半小時看新聞聯播。於我而言,最偏愛的還是下午的讀報時間。

作為讀者,喜歡《解放日報》的文風。當幹部後,一直保持讀報的習慣,慢慢的就開始渴望把自己的文字轉化為鉛字。到機關當宣傳幹事時,宣傳股長是新聞幹事出身,更是個極愛學習的人。他很認真地告訴我,讀報泛泛通讀就像吃泡麵,只能果腹,要吸收營養就得精讀。在他的幫助下,我做了一個剪貼本,把讀過的好文章都剪下來不時翻看。十多年過去了,剪報這個習慣一直沒有丟,辦公室里剪貼本堆滿了兩個柜子。也正因為這個習慣,我走上了一個新聞幹事的崗位。我大學所學軍事指揮,與新聞「八竿子打不著」,不少同學乍舌。說實話,決定接過上一任新聞幹事手中的相機,如何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傳遞好軍營故事,心裡一直沒底,壓力也很大。

陳超在指導新聞幹事寫作新聞稿件。

2010年,總隊受領了世博會安保任務。為了確保這次盛會萬無一失,我和上萬名戰友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臨戰備戰工作。為了真實記錄下官兵們迎戰世博安保的感人故事,我時常到各單位採風,挖掘線索、還原現場,當時我被一個故事深深打動了。

戰士李文彬一直嚮往著軍旅人生,那年如願被特招為「世博兵」。但是投身在奉獻世博的熱潮中,他並不清楚母親孟令珍已經罹患骨癌的事實。為了不影響兒子,孟令珍曾拖著病體5次偷偷來到世博園,卻並沒有看到兒子,直到第6次才看到了兒子,卻因為執勤任務重,母子倆沒好好聊幾句。世博會的任務圓滿完成了,孟令珍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2011年7月11日,母親生病的消息再也瞞不住兒子了,部隊特批了假期讓李文彬回家,母親卻又把他趕回了備戰世游賽安保的戰場。直到孟令珍去世前,李文彬才匆匆從任務一線趕回家,送別母親。采寫這篇稿子我花了好幾天,採訪了很多李文彬的戰友和家人,被母子倆的深情所感動。這篇稿子被《解放日報》刊登後,李文彬拉著我的手淚流不止,久久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我把能找到的所有當天的《解放日報》都給了他。

這件事讓我更加堅定了走軍事宣傳道路的決心。我想通過手裡的筆,將軍營的好聲音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軍營生活。此後我沉下心來,繼續琢磨如何發現並講好部隊里的故事。陸陸續續,我在《解放日報》刊登了《大山深處有了軍樂隊》、《白字先生啃150本理論書籍為官兵解讀兩會書籍》等反映官兵多彩生活的故事。其中講述特戰隊員們榮立一等功的文章《以「獵豹」為名》,讓更多的市民了解到默默守護上海平安的年輕小夥子。

令我感觸良多的是,《解放日報》將深厚的人文關懷融入到軍事新聞宣傳中。2017年,總隊原八支隊參謀長方秀峰母親李杏雲連續13年照顧卧病在床的親家母楊政英的故事,令全總隊官兵為之動容。解放日報記者得知這一新聞線索後,立即與我們一同深入挖掘和采寫了這個「最美軍人母親」的故事,並在重要位置作了大篇幅報道,將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第一時間擴散到了全國。

去年4月24日,總隊召開新聞媒體推介會,向各大媒體報告了兩赴邊疆積勞成疾的特戰隊員李保保頑強對抗病魔,許下「如果有來生,還願為國再犧牲」的感人誓言。會議進行中,李保保離世的消息不幸傳來,解放日報記者在新媒體上觀新聞第一時間發布了李保保的事迹。短短3個小時,點擊量就突破了200萬。此後,又在《解放日報》連續刊發了《李保保——願得此身長報國》、《戰友,為你再喊一聲「到」》、《一名士兵感動一座城市》等報道,向全國人民介紹李保保的光榮事迹,告慰戰友在天之靈。

媒體格局轉型之際,解放日報社也在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特點新規律,搭建了屬於自己的新媒體矩陣,並且採取更加時尚、更為靈活的方式傳遞軍營的好聲音。上觀新聞APP憑藉獨特敏銳的視角、豐富及時的資訊和面向受眾的強大感染力,也成為官兵手機里最常見的軟體之一,人人愛看。

在去年國慶節南京路執勤中,武警官兵們「拉鏈式過馬路」疏導旅客的場景,一下子成為了互聯網短視頻平台的熱點。上觀新聞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消息,而後在《解放日報》頭版頭條推出《南京路武警人牆背後的故事》,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我們武警官兵也從熱點變成了爆款,從默默無聞的守護者變成了正能量的網紅。

執勤結束後,官兵們自豪地和家人分享:「現在網上鋪天蓋地都是我們的身影,帥呆了。」每每在這種時候,我越發能感受到新聞報道對於官兵士氣的強大激勵。

《解放日報》這份誕生在革命戰火中的報紙,始終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關注著軍人群體,講述軍人的故事,傳遞軍營的好聲音。我也將一如既往相約《解放日報》,共同堅守新聞輿論主陣地,搭建武警官兵與上海市民的連心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印尼監獄,100多名囚犯逃了
從無到優全球率先,這個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掌控生物製造產業核心「晶元」——酶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