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濟群法師:性空、無所得

濟群法師:性空、無所得

般若經典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由能通達性空而破妄執,斷煩惱,證真實。《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壇經〉〉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正體現了性空、無所得的思想。六祖因為領悟到性空、無所得而契入諸法真實,得到了五祖的認可,並傳給他衣缽,成為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在性空,無所得的基礎上,六祖證悟到了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並非絕對的差別對立。〈〈壇經〉〉說:"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見《般若品》)。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的區別,只在一念中。迷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執著了生起煩惱,離開執著,當下便是菩提。

般若經處處強調性空,空是為了破除眾生實有的自性執,從而遠離空有,斷常二邊之見,契入中道真實相。般若經談空,並非以空為諸法真實,落入空見比執有見更可怕。同樣,六祖也告誡我們,在修道中,莫要落入空見。〈〈壇經〉〉說:"世人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見《般若品》)。六祖所說的妙性本空,或自性真空,是絕待的,它是遠離空有二邊之見。假如我們著空,自然與真實不相應。

通常人們不是住有,便是落入空見。六祖在開示性空、無所得的真理時,自然也耽心人們落入空見中,因而一再指出空見的過患。〈〈壇經〉〉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見《般若品》)。有些人以為習禪應該把心安住空境中,百無所思,六祖指出了這是邪見。〈〈壇經〉〉中六祖又對學人智常開示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弊然生,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已靈光常顯現"(見《機緣品》)。住著有見、無見,都會障礙了我們對真實的認識。只有放棄有見、無見,始能契入中道實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李連杰青海祈福,受到李連杰的影響,利智跟丈夫一起虔誠參拜禮佛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