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貝聿銘去世:30張照片帶你讀懂他傳奇的一生
5月16日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從香港中銀大廈
到蘇州博物館
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到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
他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他當之無愧
(左一:貝聿銘)
貝聿銘出生於蘇州一個
有600多年歷史的名門望族
童年在香港度過
10歲舉家遷往上海後
每年的寒暑假
都會回蘇州老宅
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獅子林
是他叔祖顏料大王貝潤生的產業
「讓光線來做設計」
這一靈感
正是來源於他兒時
在獅子林的童年經歷
但他對建築真正感興趣
還是一件偶然的事
他周末常去的撞球館附近
正在建造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
貝聿銘被它24層的高度深深吸引了
從那時起
他便堅定了想做建築師的想法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
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三年後
貝聿銘在紐約邂逅了中國姑娘盧愛玲
盧愛玲也是一位出身於
東莞虎門的望族之後
就讀於「美國最優秀女性」之稱的
衛斯理學院
和宋家三姐妹、冰心是校友
兩人於1942年完婚
攜手79年風雨同舟
是外人眼裡的天作之合
貝聿銘能取得今天如此地位
離不開這位賢內助
在背後的幫助與支持
哈佛畢業設計作品
貝聿銘為中國藝術品量身定做了
上海藝術博物館
精緻的木質結構模型
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之美
他的導師格羅皮烏斯稱之為
「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從哈佛畢業後
因為內戰
貝聿銘回國的時間一推再推
留在哈佛當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暫留教3年後
更大的野心
促使他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
貝聿銘成為美國建築界
首個中國人建築師
1960年
貝聿銘自立門戶
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美國國家大氣層研究中心
讓他在美國建築界小有名氣
但真正讓他在美國主流建築界站穩腳跟
還是肯尼迪圖書館
在眾多優秀設計師中
貝聿銘脫穎而出
有人說
是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打動了肯尼迪夫人
圖書館倚海矗立
整座建築造型獨特簡潔
黑白分明、設計新穎
15年之後
這座落成的圖書館
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
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美國建築界也因此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
並將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授予他。
它的成功
為貝聿銘帶來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設計項目之一的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美國總統卡特說
「它不但是華盛頓市
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
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
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
由此奠定了貝聿銘
世界建築大師的地位
19世紀80年代初
因光線昏暗、入口擁堵等問題
盧浮宮展館改建被提上日程
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設計方案
贏得了13位來自世界各國
聲譽卓著博物館館長的青睞
但這一方案一經公布
卻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被歷史古迹最高委員稱之為
「一顆假鑽石」
當時90%的巴黎人反對建造玻璃金字塔
甚至被視為是對盧浮宮毀滅性的破壞
貝聿銘後來回憶說:
「當時我常在巴黎街頭遭人怒目相向。」
為了得到民眾認可
貝聿銘特意在盧浮宮廣場
放置一個等比例的模型框架
供人們參觀
1989年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這座建築不但贏得了建築界的認可
越來越多民眾
也被它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藝術之美所折服
直至成為「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貝聿銘也因此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貝聿銘曾說:
「對我來說
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
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
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不是很怪嗎?
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
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距離他遠渡重洋的第40年
他重回中國大陸
北京香山飯店
是他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作品
山石湖水、花草樹木
與白牆灰瓦的建築相映成趣
既有北方園林開闊的視野
又不失江南園林的精緻
巧妙至極
貝聿銘說:
「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
佔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
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
這幾十年來
祖國,一直在他的內心深處
之後的香港中銀大廈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一座又一座摩登大樓
經他之手佇立起來
香港中銀大廈
2002年
85歲的貝聿銘受邀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
「在這裡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
既要有傳統的東西
但又一定要有創新」
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
亦是「貝老」的封山之作
在保留傳統蘇州建築風格的前提下
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玻璃屋頂與石屋頂相互映襯
白牆灰瓦又不失姑蘇的秀氣
貝老稱之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真正的大師是怎樣的?
我想,就是功成身就後
不忘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而這些驚艷了時光的建築
亦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褪色
反而更加耀眼、奪目
※別等了,你能陪父母的時間其實只剩35天了
※李亞鵬曝新戀情:我終於放下了王菲
TAG: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