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的復仇——讓愛治癒心理創傷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中,一位母親的女兒在參加聚會的晚上,遭到性侵併差點被掐死,最後被拋棄到了路邊。女兒遭遇了如此的災難,兇手雖然很快被認定逮捕,但卻因為證據鏈不充足而免於起訴。這位母親不得已走上了復仇的道路。天遭橫禍,不僅對於受害者是心理上的夢魘和折磨,對於家人來說,同樣是煎熬。
性侵的發生,在根本上改變了受害者的世界觀。堅強而有效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受害者重新建立被破壞的世界觀、對於周圍環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並降低產生長期心理問題的可能。很多性侵在發生之後,受害者會選擇沉默,不會告訴任何人。但研究指出,不告訴他人可能會產生更為嚴重的結果,對於兒童來說尤其如此。約有一半的受害者會告訴至少一個人自己的經歷,雖然在得知遇害經歷後,大多數的反應是是支持性的,但也有少數的反饋並不好。他人的負面反應對於受害者的傷害更大,會讓他們感到更為羞恥和孤立。
母親、姐妹或者家庭中的其他女性成員,是受害人最常選擇的輕度傾訴對象。而母親本身心理是否勇敢,則是很多女兒決定是否告訴母親自己被侵犯的決定因素。母親對於性侵的態度和對受害者的反應,對於受害者的心理健康恢復非常重要,甚至影響女兒是否報案。
雖然大多數人會對受害者抱有積極的態度,也不會指責或批評受害者,但知情人也不並一定可以在所有的交往中做到最好,家屬尤其如此。一方面,受害者的家屬雖然自己沒有受到傷害,但也是「次級受害者」,本身會經歷心理衝擊,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除了悲傷,憤怒、羞恥、自責都是受害者家屬常見的情緒反應。
另一方面,由於受害者本身的心理反應,會出現容易受驚嚇、容易生氣、煩躁、不願和別人交流、將自己與外界隔離、情緒大起大伏等情況,家人有時也難以隨時保持平和接受的心態,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一旦出現矛盾,也會使受害者心理恢復的情況產生反覆。
這部電影中女兒的遭遇來源於2012年發生在德里的真實案件,在真實案件中,女生最終不治身亡。但是幾名罪犯在被捕之後卻不認為自己有錯,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懲罰女生不該在晚上出來。
實際上,不僅是罪犯或者不明真相的普通大眾,甚至連受害者的親人都可能將罪案的責任歸結到受害者身上。有研究曾發現,如果受害者的母親本人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他們反而更為保守、更認同傳統的性別角色,也會把更多的責任歸咎到受害人身上。比如不該獨自出門、不該穿那麼少、不該那麼晚還不回家等等,都會加重受害者的自責和無助情緒。
「大事化小」同樣也不是很好的態度——這種態度只會讓受害者感到孤立無援、感到被輕視。在電影里,女孩的繼母和父親都在儘力幫助女兒走出陰影:在家中的陪伴,帶著女兒度假散心,將犯人繩之以法的努力。甚至是母親在法庭外的復仇,也是讓女兒打開心門的關鍵。
實際上,家庭關係會影響受害者在被性侵之後的反應。如果受害者不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其急性應激反應和創傷後應激反應的癥狀更為嚴重,如果父親缺少關愛且控制欲很強,女兒在受害後的急性應激反應更為明顯。而受害者感受到的來自家庭的支持則能減少不良反應。這也說明,良性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克服創傷、面對不幸。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