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為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殺人者」?

為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殺人者」?

最好的文藝作品,一定可以看見「作者情緒」。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懸浮於現實,而是真正地對這個世界有話說。最近完結不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展露著這種充沛的作者情緒。

無差別殺人事件,僅僅是故事的起點。施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創傷療愈、媒體暴力、對精神病患的偏見,這些才是真正要討論的。但結論很悲觀,所謂「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身為受害者母親的宋喬安,同時也是「殺人者」。擔任著新聞台副總監的她,一次次任由罔顧真相、一味迎合受眾的新聞報道釋出。在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殺人犯妹妹看來,以宋喬安為代表的媒體,殺的人並不比她哥哥少:「你們拿被你們踐踏的媒體權任意斷定人……你們可以隨便貼別人標籤,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

而這部劇每集的開端,我們又會看見另一些「殺人者」。就是那些在熱門新聞事件底下,發表著激烈留言的部分網友,那些一個個擺出全知全能的審判姿態的衛道者們。但就像劇中的律師王赦質問的:「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誰有標準答案?」

有時候,衛道者也是「殺人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

為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殺人者」?

半個多世紀前的《倒扣的王牌》,放在今天看,毫不過時。記者丘克有著敏銳的新聞嗅覺,但他要做的,並不僅僅是忠實描摹事實,而是製造真相。事情的起因是,利奧被困山洞,但丘克為了儘可能榨取這則新聞的利用價值,與當地警方結成利益集團,採取錯誤的施救方案延長援救時間,最終釀成慘劇。原本可以獲救的利奧,卻被硬生生拖過了最佳救援時機。

《倒扣的王牌》

影片里最荒謬的一幕,是利奧的出事地點——一個荒涼的山谷短短時間內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遊樂場,因為這則摻雜著巨量人工成分的新聞,各色人等匯聚於此。

到底是誰殺死了利奧?是丘克,是瀆職的警察與救援隊,還有無數被這則新聞吸引的看客們。儘管這其中的每個人都會聲稱,他們從頭到尾,無意殺人。但結果是,他們不自覺地成為殺人者,或殺人者的幫凶。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殺人者」還自視為正義者。

《狩獵》

電影《狩獵》的男主角盧卡斯受冤,背上了性侵女童的罪名。就這樣,他成了小鎮的「全民公敵」。而似乎正因他是罪人,每個人好像就變成了天然的審判者與執法者。他們殺死了盧卡斯的愛犬,他們毆打盧卡斯……整個小鎮成為一個獵場,而盧卡斯正是那頭被獵槍對準的無辜麋鹿。在觀眾看來,小鎮居民是惡的化身,是人性暗黑的極致展現。但對小鎮居民來說呢,他們不過是在替天行道,是良知與正義感的自然流露。

旁觀者看來乖謬無比的行為,在當事者眼中,從來是邏輯自洽、心安理得、光榮正確的。

還記得《盲山》里的那些村民么?被拐賣的女大學生白春梅,為什麼逃不出這個村落?因為太多的村民統統站在了白春梅「丈夫」這邊,而這個所謂的丈夫,準確地說,只是一個非法的「購買者」。所有有可能救助白春梅的村民,統統成為了囚禁白春梅的看守者。這才是真正的絕望。所謂「盲山」,其實是心盲無明。

《盲山》

為什麼叫「我們」與惡的距離,而不是「我」與惡的距離?因為,那些輕易滑向惡之深淵的情況,從來不是個例,而是從古至今的集體淪陷。

在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筆下,這種極易滑向邪惡的「群體」,無涉理性思考,行動起來倒是很麻利,「群體行為的結果看上去非常惡劣,但參與其中的個人的動機,卻很可能與卑鄙邪惡的私慾絲毫無涉。」這些描述,統統來自勒龐那部知名的著作,英文名為「the crowd」,而中文則譯作了帶有明顯貶義色彩的「烏合之眾」。中性的「群體」一詞,其實更叫人們警惕與惡的距離,但誰會認為,自己這一生與「烏合之眾」沾邊呢?

當年那些納粹成員,會認為自己在作惡么?而納粹的「浪潮」,有可能會在今時今日,捲土重來嗎?身為教師的賴納,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教室里的多數學生當然持相反觀點。為此,一場實驗拉開序幕,要證明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結果是,實驗成功了,賴納的預言成真了,新時代純良的少年們,重蹈舊世紀納粹的覆轍。個體的自由與尊嚴,霎時間覆滅,無條件順從「群體」才是正確。

《浪潮》

可悲的是,這不僅是電影《浪潮》的情節,而是真實地發生於1967年。一個微型的「納粹帝國」輕而易舉地誕生在美國的課堂,告密、暴力、專制……迅速地在少年們的體內瘋長,最後以一死一傷的悲劇結局收尾。

所以,到底誰才是惡人?李相日導演的《惡人》說,每個人都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每個都有作惡的衝動與嫌疑。青年祐一是謀殺犯,當然是大眾眼裡的惡人,但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貌似無辜者,同樣是惡人,比如失職的父親,比如市儈的母親。

《惡人》

《聖經》里有個故事,說的是行淫的婦人,按摩西律法要被眾人用石頭打死。這時,耶穌站出來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我們會是那個拿起石頭的人嗎?還是我們在心裡阿早已無數次拿起了石頭?

文 | 淹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賈樟柯開拍《一個村莊的文學》,余華、賈平凹等友情出演
暢銷書與長銷書,這是一個問題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