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談大型商業銀行股改:改革開放不是一勞永逸,還有很多挑戰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與當時所處歷史環境、所能看到的改革開放轉軌過程中各種各樣經驗教訓的研究是分不開的。」在近日舉辦的「鳳凰涅磐 浴火重生——《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史》新書發布會」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是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個步驟,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很多後續工作,才能把改革轉軌、市場化轉軌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經歷了三次重要轉折,其中股改是我國國有銀行改革的輝煌序章。作為改革親歷者,周小川表示,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改革實際上是很多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國家轉軌的一個共性問題,早期大家面臨的問題十分相近,但最後走出了不同的路。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銀行業曾一度陷入「技術上已經破產」的窘境,脆弱的銀行體系成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和金融穩定最大的潛在危險。
對於當時中國銀行體系存在的問題,周小川用「三三制」進行了描述,即銀行不良資產中,1/3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1/3是早期轉軌時帶來的,1/3是銀行體系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的。
「前蘇聯、東歐等計劃經濟體改革早期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財政相當薄弱。這樣的情況下,銀行體系面臨重大壓力,一方面體現為,出現很多向中央銀行或向銀行體系透支的行為;另一方面體現為,銀行很難再拿出額外的錢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周小川稱。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的進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周小川認為,中國當時面臨的問題和上述國家類似。「計劃經濟期間,經濟結構、經濟體制存在的問題都大量轉化為銀行的負擔,當時銀行可以去找財政部門商量(從理論上這種問題屬於財政問題),但是如果財政很薄弱的話,也不可能大量地為這些損失作出承擔。」
此外,周小川稱,在改革早期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維也是當時改革推進的一個難點。當時有觀點認為,對於實體經濟和銀行體系來說,如果銀行體系「油水」多了,一定是擠壓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如果想富,就得讓銀行少賺一點錢,這樣實體經濟就能搞好。
2003年,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大決策開始付諸實施。基本思路是,通過國家注資和剝離壞賬,對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解決歷史存量問題;通過股份化包括引進戰略投資者,改變商業銀行傳統的產權和經營機制,健全公司制;通過公開發行股票進一步充實資本金,強化對銀行的市場約束,推動銀行改革。
周小川強調,改革開放不是一勞永逸的,還有很多挑戰。如果不能夠繼續以改革開放的精神不斷前進,積累了問題不去解決,很容易經過10年、20年,又會出現大問題,對此應儘力避免。
※馬云:如果你覺得AI是問題,問題才剛剛開始
※青桔亮相北京2天被責令回收 滴滴稱正與主管部門溝通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