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中)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中)

當然這種防禦顯然是有別於依託防線的禦敵於國門之外,忽然出現在邊界地區的強敵必然是有備而來,防禦方必然是被動的,不能在邊界線擋住敵人就意味著敵人會長驅直入,並造成一定破壞後才會遇到集結起來迎戰的防禦軍團。這種防禦方式得以成立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緩衝區的存在,這個緩衝區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古代中國南北對峙時的淮河到長江一線人口還不稠密,是沼澤湖泊密布的地區,交通不便,曹魏或者北魏等北方強權南下時都不得不先一頭闖入這個地區,然後就不得不面對到底是先敲掉沿線據點後再繼續深入,還是先深入再回頭慢慢收拾的困局,而在此期間南方則會獲得時間集中軍隊進行反擊。在中國北方則是那些所謂的中間地帶,也就是地廣人稀亦農亦牧的地區,敵軍進入就會被發現,而在這個地區對敵軍的遲滯可以為後方的集結兵力爭取時間。

歷史上的軍事帝國:從羅馬到拜占庭(中)

當然並不是每個時期各個方向都可以有自然形成的緩衝區,那麼很多時候附庸國就成為了重要的安全保障。而羅馬在多個方向都構建了這種以附庸國為最外圍防線的體系。附庸國不能太強,那樣可能會違逆羅馬的意志造成麻煩,也不能太弱,讓外敵輕易穿透。而駐紮在邊境地區的羅馬的軍團的主要作用就變成了對這些附庸國保持強大壓力和可靠後援,因此這些附庸國都會儘力順從羅馬的要求而避免觸怒羅馬人。當外敵入侵時這些附庸國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外敵對他們的侵害不會像對羅馬的侵害一樣造成太大損害。比如敵人侵入亞美尼亞時,如果這裡是羅馬的行省,那麼如果敵人在幾個月里對這裡四處燒殺搶掠而羅馬還在集合軍隊或者袖手旁觀,顯然就會導致羅馬的國家信譽和內部凝聚力大大受損。可如果這裡只是個附屬國,感覺就完全不同。其次這些附庸國都必然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且居民有較高的抵抗意志,因此國家雖小抵抗力卻不會太小。因此可以為羅馬的軍隊集結應對爭取時間。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同樣一個地區和同樣數量的人民,如果他們只是一個帝國的一個省,和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在軍事上的動員效率和作戰意志是完全不同的,小國可以爆發出更大的能量來為整體軍事防禦做出貢獻。

正是基於這樣的防禦體系,屋大維時期的羅馬帝國只保留了28個軍團的兵力,羅馬每個標準的軍團是大約6000人左右,以屋大維時期羅馬的強盛和富足,這些軍團嚴重缺編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這部分以羅馬重裝步兵為主力的羅馬軍團大約是16萬人,同時羅馬軍隊還有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就是由境內其它民族提供的包括騎兵、弓箭兵等組成的輔助軍團,其兵力與羅馬軍團大致是對等的,也就是包括羅馬軍團和輔助軍團在內的總兵力應該在30萬上下。這對於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而言不算少但也不算太多。要知道,羅馬帝國僅僅是從萊茵河口到黑海的多瑙河口的防線就有2200千米,而從高加索山脈和羅斯山脈向南延伸到紅海的防禦正面又有1600多千米,兩者合起來已經有接近4000千米。作為對比,東方的唐帝國從東北的幽州地區向西到玉門關地區也只有1900多千米,在這條防線上布置的7個節度使,在紙面上的總兵力是40來萬(當然如果詳細考證的話可以確認實際兵力要少得多),總的來說羅馬的軍備負擔被控制在一個可長期承受的水平上。

附庸國體系的做法有利有弊,好處前面說了,主要是在軍事防禦的政治影響方面以及地方防禦的效率方面,當然弊端也很直接:畢竟有那麼些人口和土地沒有直接歸你管,於是也就不能直接去收他們的稅,魚肉當地百姓。那麼當帝國初期內部整合還沒最後完成時,可以依據每個地區的特點來特化處理,彈性很好。過渡期後帝國很可能就不再對這些附庸國有足夠的耐心,乾脆都「收歸國有」可能就成為領導更喜歡的選擇。當然,客觀原因仍然是主要的,帝國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對於周邊地區的文明同化就成為大勢所趨,那些發展程度接近、文化觀念類似的地區逐步成為帝國的有機組成部分顯然也不是壞事,但這種轉變對國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二戰日本部分戰艦命名來源(下)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