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王東嶽:如何在文明社會正確養生?

王東嶽:如何在文明社會正確養生?

《人體哲理:生物畸變與進化衰變的極致》

節選

作者:王東嶽

文明化的發展勢不可當,醫療複雜化與技術苛性化的發展也將勢不可當,所以,不待說,「醫源性疾病」縱深化和擴大化的前景勢在必行。具體到每一類病變上會怎麼樣,以及還會製造出什麼千奇百怪的麻煩,現在都只能有所預感,卻無法想像其細節。但通常,某種趨勢最終所帶出的後果,總比人們預先的想像要宏偉壯觀得多。

未來的縱深發展,還會導出另外兩類前所未見的大問題。

一是「社會反作用」問題(道德或道統維繫力問題);

二是「自然反作用」問題(人為變革人種問題);

而且二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前者僅以「孕期性別鑒定」以及「親子鑒定」為例。性別失衡、性犯罪增加、性行為失常以及傳統家庭結構進一步動搖,這是眼下己見端倪的例證。若引入隨後下項問題,則必致社會形勢大激蕩。後者僅以「基因療法」、「克隆技術」和、「生物晶元」為例。

a.「基因療法」涉及基因組合紊亂的遠期效應問題;

b.「克隆技術」必從器官克隆、寵物克隆發展到人體隆,而越複雜的克隆對象越容易出現克隆失准或克隆突變問題;

C.「生物晶元」涉及人造智能和人造體能的重大後果,它將使所有「自然人」直接變成「後天智障人」和「無傷殘疾人」。

總之,按照目前的思路和做法,一切「改善性」的初衷最終都不免演變為「惡性化」的後果。(就像科技發展史在其他各個領域所證明的那樣。實際上,有史以來,人類行為的總體後果從未與其事先之企圖或期望相吻合,可這絲毫也不妨礙人們照樣有所企圖,有所期待,還有更誇張的行為,以及更荒誕的後果。)

01

最後的箴言:保健、就醫與用藥原則

本文以論述「人體哲理」為宗旨,就主題而言,至此已告尾聲。下面落於實用層面之所談,因刪減太多,省略太過,故而不成系統,僅供讀者在大節上參考。

保健問題專論:「健康」的概念。

由於進化病的先天性或先決性,也由於文明病的覆蓋「與惡化態,人們今天所謂的「健康」其實至多就是「亞健康」而己。確認這一點有兩項好處:

1.不要關心健康評價,而要關心生活方式;

2.不要動輒求醫問葯,而要提防醫源損傷。

「保健」的概念。改「疾病一治療」模式為「生活方式一自保健康」模式。反「進化病、文明病、醫源病」而動的三原則:

1.拋棄人類優越論,承認自身脆弱;

2.有限反文明而動,適度溯原始活法;

3.盡量遠離醫院,切忌濫用藥物。

當然,由於進化與文明己成定局,身陷其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拔著頭髮離地似的超然物外,因此,你必須仔細琢磨我所強調的「有限」、「適度」、「盡量」、「切忌」之分寸,其兩難之困頓自不可免。

現在的「保健」全拿金錢來衡量,似乎花錢就能買來健康,其實恰恰相反。因為,消費主義正是文明濁流的潮頭,你花錢越多,一定受害越大。以「衣食住行」為例:「衣」求素絲粗棉;「食,求原生果蔬;「住」求陋室陽光;「行」求短腿赤腳。

莫提「返璞歸真」但求「順乎自然」

過度追求「返璞歸真」,如山林別墅之類,反成奢侈,它要求更深地陷入文明競爭體制,更貪婪地攫取金錢和經濟資源,否則無法支撐這種比現代普通生活方式更超前也更浮華的造作,故虛有其表而己。除非你能茅舍青燈、赤身裸體、採獵於野、耕耘自足、隔離文明、屏蔽信息、棄智絕學、拒斥新異、舉家山林、自得其樂,但這等境界似乎連黃帝時代的的隱士廣成子和先秦時代的達人老莊之輩亦未曾企及。所謂「順乎自然」,指既不與現實抗爭,也不與現實苟同,內心邊緣化,行為自主化,盡量採取與自然原生態相合或相近的簡樸方式生活,此事說來容易做來難。譬如,唯有遵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律(晚上七八點睡眠早上四五點起床)方可與人體生物鐘取得深度協調,試問,僅此一項,時下幾人能恪守無誤?)顯然,這裡最重要的首先是改變觀念:擯棄「進化論」與「進步論」的淺層曲解,體察「今不如昔」論的深長意味。(此即人類文明中長存而漸衰的「保守」與「復古」的文化價值之所在。)

飲食問題專論

在對人體的後天影響因素中,「飲食」無疑佔據了最大的比重。反動於人類飲食進化序列。即奉行「以古為優」或「原始優化層級」的原則。

植食優於肉食、果蔬優於糧食、生食優於熟食、粗加工優於精加工、原生態優於人造物等。

「素食主義」並非最佳飲食結構。

穀物類食品的缺點:高能量、多谷膠、低纖維。長期大量食用玉米還引起糙皮病(皮膚粗糙褪色、口舌疼痛、消化道不適或腹瀉乃至心理失調或煩躁等)。

先談「血液循環系統」(大、小、微循環)的生理作用和機制,由此引出文明化飲食的三大根本弊端:

(1)由高脂肪、高蛋白、高谷膠引起的「高粘血症」;(2)由高脂肪酸、高氮基酸、高丙酮乳酸引起的「酸血症」;(3)由低纖維素即精食和腸道壅滯即便秘引起的「血中毒症」;(血液循環系統是保證代謝物輸送和保持內環境恆定的基本環節,高粘血症導致肺循環和微循環不暢,酸血症導致機體細胞內環境紊亂,血中毒症導致肝腎解毒、排泄負擔增重,凡此都造成全身性不良反應,影響廣泛而深刻。)

不同飲食的胃腸排空時間差異。

以40歲男性為例,胃排空:果蔬類1~3小時左右;穀物類4~6小時;肉蛋類12~24小時。腸排空:果蔬類24小時以內;穀物類48小時左右;肉蛋類72小時以上。胃腸排空時間越長對人體越不利。國人早知「精食」之害,故有《韓非子?揚榷》斯言:「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故去甚去泰(太),身乃無害」。至於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乃如魯迅所言,是缺什麼喊什麼的產物,與「甚」、「泰」無關。

補充:關於「想吃什麼就是缺什麼」即「食慾天然合理」說的問題:

(一)總體不成立。主要受幼年飲食口味熏陶,尤其是父母煮飯烹調習慣之影響,故大多不能反映生理需要。

(二)否定態成立。如妊娠早期厭食與嘔吐,是由於食物毒素此刻最容易傷害胚胎,故屬保護機制,應順勢禁食或少食,無礙胚胎髮育。再如,兒童厭惡蔬菜有一定合理性,因為所有植物在進化中都產生毒素以自衛,人體雖相應出現解毒機制,然幼兒期尚未健全,故莫逼兒童過多吃菜,更莫吃新品種蔬菜。(當然現在兒童不肯吃菜,還與精細食品干擾正常口感以及缺乏必要的飢餓經歷有關。)

(三)多食皆有害。記住,所有食品皆有害:a.本身天然含毒;b.生產製備過程加毒;c.代謝中間產物有毒,如遊離基等。故,不要對任何一種食品過於著迷,亦勿過量。實驗證明飢鼠長壽而少病。

「金字塔階梯型的果蔬主義」原則。

果蔬谷,量遞減;肉蛋奶,各少許;多生食,忌油烹;低調料,半饑飽。此乃食物搭配的合理序列。此外,少食多餐,偶或辟穀,一如原始先民飯無定時、飢無定量那樣。

附談:四種味覺與飲食結構的關係。酸甜苦咸,甜咸位於舌尖,酸感位於兩側,苦感位於舌根。對甜的敏銳和喜好表達了對果蔬中低度能量的需求;兒童之天性尤然,故兒童食品全是甜食;成人不改,故世上只有「甜食店」沒有「酸食店」。鹹食酸食之好源於靈長目植食不足而不得不雜食化的需要,如日本稱猴能吃草、芽、葉、果、根莖、樹皮等116種植食,外加螞蟻、蜘蛛、甲蟲、鳥蛋等。

烹飪選料底層化原則。

即原始反文明原則:糧要原糧,磨要石磨;菜要無化肥農藥除草劑者;果以野果為優;肉蛋源以放養為上品;盡量不用工業化成品或半成品;越高檔的餐館越不進(首選自家餐,次選家常飯中小餐館);越新奇的食品越不吃(不嘗新花樣);越複雜的烹飪方法越不用(如紅樓夢茄子之類);越晚近的替代品越棄離(飲料不如白水,發酵粉不如面酵子,精配鹽不如粗原鹽等)。原始為優,樸素為優,簡單為優,自然為優。做到如上,難乎其難!這正是文明病不可杜絕之內因,但求「原則靠攏」而已。

壽命問題專論

「壽命」是什麼?分別討論「生物學壽命」、「儲備壽命」以及「現實壽命」的關係。所謂「生物學壽命」,是指站在DNA和生物史的立場上看,任何物種的個體壽命僅限於繁殖後代的必要期限,也就是說,親代超過繁殖旺盛期或子代成熟期就必須死亡,否則即相當於無效消耗生存資源,亦即相當於競奪後代的生存資源,勢將引發該物種的滅絕淘汰。在文明化以前,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一般都被限定於39歲左右(黑猩猩37歲),故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長於此者屬生理儲備之一種(一切生物及其器官均有「功能儲備」),可稱之為「壽命儲備」,倘若對此進行群體性的過度調動,則不免危及種群延續。今日人類的「現實壽命」(亦可謂之「科技壽命」)普遍延長,實屬一大凶兆,它的擴張幅度直接標定著人類失離於自然的險惡程度(常見有人為此而慶幸,實在愚不可及)。最後談人類現實壽命延長的因素與後果,「因素」涉及人造生存資源不乏、育後時段和難度遞增、弱化呵護的社會學必要等;「後果」涉及子代負擔加重、社會危機加深、個體壽延抵銷群體壽限等。

也就是說,「壽命」以種群延續為指歸,超越這個需要的壽命都是對死亡的嘲弄。而「死亡」是一番清理,更是一種維護,其所維護的正是生命本身。故,嘲弄死亡就是嘲弄生命,而嘲弄生命必致生存顛覆。可以說,高壽缺乏生理依據(目前流行的各種「老年性疾病」原本屬於正常的生理性退化),長壽缺乏生物道德(人為拔高的超額壽期無異於剝奪了子孫後代的長遠生機)。死亡既造成恐懼也帶來快感(恐懼為「趨利避害」的生理機制而設;快感為「苦樂均衡」的無聊解脫而設);請回顧一下老子的「順乎自然」、莊子的「鼓盆而歌」和伊壁鳩魯的死亡笑談:「死亡與我沒有任何關係。因為,當我存在時,死亡不存在;當死亡存在時,我不存在。」

「天然壽命」的決定因素。此處所謂的「天然壽命」是指「生物學壽命」與「儲備壽命」的自然壓制或調動狀態。其決定因素涉及如下兩方面:從大處說,首先是「物種的存續特質」(性成熟期、繁殖方式、繁育周期、子嗣保存率等。烏龜長壽與其慢動作和子代低存活率相匹配;若自古規定全人類50歲後生育則可延壽);從小處說,則與「個體的生存特質」有關(包括先天特質和後天運氣,如家族遺傳史、家庭出身、生活方式、個人履歷、外傷、戰爭,甚至配偶的賢愚柔悍等等);『常聽人說「人類的天然壽命應在120~200歲之間或之上」,純屬一派胡言。

人類個體的天然壽命不因科技發展而延長,唯因科技發展而調動一一所調動的無非是本不該隨便調動的天然儲備壽命而己。根據可比較的資料發現,進入科學時代的數百年里,人的最高壽限一直徘徊在115歲或稍多,迄未改變。現代研究發現,10-12歲之間死亡率最低,約為千分之0.2; 30歲時為千分之1.35;大約平均每八年增加一倍;70歲以上超過百人,即平均死亡率在10%以上;100歲老人再活一年的幾率只有1/3;死亡率曲線隨年齡而陡升;比較於20世紀初,曲線形態變化不大,僅表現出從幼年到中老年的死亡率曲線下移,但至高齡,曲線走勢傾向重合。

資料援引自〔美〕尼斯與威廉斯合著的《我們為什麼會生病一達爾文醫學的新科學》。下同。

康富特發現,野生動物一般不死於衰老,故,衰老的基因不被選擇淘汰。衰老基因可能都是「多向基因」,即在青年期具有別樣正常生長作用,故無「負選擇」效應。反過來,又有某些看似病態的因素利於延壽,如導致痛風的尿酸鹽是有害活性氧的清除劑,這表明尿酸隨年齡而增高是一種代謝保護機制(這裡再度提示,所謂「老、年性疾病」,要麼屬於生命周期的自然退化機制,要麼還是儲備壽命的調動維護機制)。

此外,衰老過程不可抗拒的原因很多。如:輻射損傷DNA,正常免疫化學反應損傷組織細胞,飲食代謝副產物堆積等等。譬如自由基與年齡呈正相關、阻擋自由基強氧化損害的氧化物歧化酶(SOD)與年齡呈負相關等等。

「科技壽命」的調動與構成:首先是由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科技發展造成的生存資源相對充裕。其次才是:夭亡率降低;體力勞動強度降低、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老年期社會保障和醫療維護;瀕死施救或限壽器官施救等。

如前所述,此乃個人的福音,卻並非人類的福音。我並不反對人們努力延長壽命,但至少應該明白它的自然學深層含義。再者,對於現在到處兜售的滋補品和延年益壽藥品,還是提高警惕為宜,例如聽來格外誘人的「擬幼延壽法」(即幼兒期激素回補法,所謂「腦白金」之類,如此花哨的商業名稱就像特別花哨的毒菇毒蟲一樣危險。屬松果腺之MT,CT掃描10~19歲鈣化5.4%,20~29歲鈣化37.4%,60歲以上鈣化67.7%;老年期服用可能致相關靶器受損,以及高血壓、高血糖等過度調動危害)。我的忠告:不要輕信任何補品,更不相信任何補藥,聽憑自然,拒絕人為,則所獲乃天地之大補。

個體壽命延長並不表示健康指數攀升,相反,它倒是文明態種系戕害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然,它也是「自戕性快感」和。自戕障眼法,的主要源泉之一。

所謂「自戕性快感」是指,對於眼下己經習慣的新近有害生活方式持以好評,對於沿此畏途繼續運行的未來劣化生活方式抱以期待,非但欣然沉溺於自戕之境而不自知,反而想當然的或學理推究式的認為,此前偏於原始低級、偏於悠閑寧靜的生存情狀一定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殊不知心理上的苦樂悲喜感受本來是一個均衡的等值,倒是現實中的焦躁煩惱要素從來是一個動態的增量。這個「殊不知」的歷史局限和心境屏蔽——或者那個純屬個人經驗場域之外的「認為」——就構成了「自戕障眼法」的認識論黑洞。

鍛煉問題專論

鍛煉的必要性和度的把握。原始人類或古人一般體力支出過度,所謂「鍛煉」(當時大約還沒有這般自虐的詞項)僅指膂力與技藝練習,故,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古希臘的初衷有差別也有延續:大眾化與精英化之差別、業餘性與職業性之差別、質樸態與商業態之差別、平常心與功利心之差別、示美與傷身之差別、玩樂與苦練之差別等等;所延續者,僅剩競技和爭強的形式還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現代之專業式「鍛煉」,確如鐵匠鋪里的「鍛打火煉」,不把一個病怏怏的麵條人折騰成火辣辣的畸形獸似乎斷然不肯罷休。不過,現代人整日價「坐以待斃」,也只好咬牙堅持玩玩這一類「西西弗斯滾石」遊戲了,但,務必提請不靠體育吃飯的非專業界人士注意,「適度」和「悠然」才是強身健體的要訣。須知過度運動有害,運動員不健康,運動器官使用有生理定數,養尊處優之利首先在於不過勞。

心肺鍛煉。即增加每搏出量、每分搏出量和肺活量等。對中老年人還有促進冠狀動脈建立側支循環的作用。晨練慢跑或快步行走最佳,按中年、老年、暮年分級,以心率不超過160,120,100次/分為宜。

舒展筋骨。人類維持直立體姿依靠骨架系統和肌肉張力,肌張力是弱項,隨年齡遞減,故有老年腰腿痛之頑症,常被誤診為椎間盤膨出或脫出,其實絕大多數是由於肌肉萎縮和肌鍵僵化所致,驟然牽動,易致拉傷,隨之肌肉痙攣,造成繼發損傷。建議多做伸展運動,如體操、太極拳、瑜伽等。

游泳、登山、跑步、走路、跳躍。38億年的水生生物史,直到人類胚胎期仍在水中(羊水),故,游泳可列為首選(不過現代城市泳他,人擠如過江之鯽,消毒如藥液浸屍,令人望而生畏,嗅而閉氣,且江河湖海之戲水,又難免腐臭污染之驅離,是以反倒未若如下各項);4億年的陸生生物史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人體運動方式(也就是人類原始生理締造期的走獸態天然活動方式),所以,繼游泳之後(或除游泳之外),登山、跑步、走路、跳躍,自屬最佳之原生態運動方式,建議平日以步當車,而且務求戶外運動,同時建議登山多用手杖,以免傷膝。騎自行車略遜一籌,壓迫前列腺,易傷膝關節。室內器械運動慎用,可列為最劣選擇。

忠告:適當鍛煉,戶外運動,原始方法,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健康,減緩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帶來的緊張、壓抑和焦慮。

02

「健康」與「保健」前瞻

由於文明進程導致「健康—亞健康一失健康」之趨勢,「保健」要求必定愈來愈強烈。此乃不良指標,卻又不得不為之。健康損失越大,保健強度越商,「藥物保健」和「醫療保健」正呈上升勢頭,這又是一項不良指標,目前尚可加以抵制。城市化以及旅遊商業化等,導致自然態戶外運動逐步消失或變形,成人運動龜縮於健身房,甚至兒童遊戲亦多在室內或網上,這當然更是一項不良指標,目前已經較難解決。

飲食質量急速變糟,飲食保健問題迫在眉睫,但完全回歸果蔬主義狀態早已不可能,即便部分回歸還要面臨種植污染、違季催熟、農藥殘留甚至轉基因作物等諸多威脅,這更是一項危險指標,必將引發全面危機。

因此,可以預想,人類未來不得不邁入「苛性保健」的境界,它的表現形態必須結合「文明病前瞻」和「醫源病前瞻」來加以考量,如「基因工程人」、「器官克隆人」或「生物晶元人」的修復性保健。到那時,今日看來十分惡劣的「醫藥保健」大概已被看做最溫和也最低效的兒戲了吧。

就醫問題專論

以「少去醫院」為第一原則。由於知識爆炸和專業分化,再加上文明發展與疾病增添,從趨勢上講,人們只會越來越頻繁地走進醫院,這是人類命運傾向倒霉的必然,但也因此,我們就不能不竭力抵制這個霉運,盡量減少它的危害,這就是「少進醫院」的基礎理由。(當然,我後面會專門討論就醫原則。)

建立「四不原則」

1.無病不檢查。

按照目前人類的文明體質和現代醫院的檢查手段,中年以上很少有人能完全健康,故定期體檢只會引出「恐嚇詛咒」的不良暗示效應。故,除非有明顯不適,否則一般不去查體。當然,有必要強調兩個前提:1.遵行前述保健原則;2.無明顯不適或不良體征(後面談)。另外,40歲以上者應常備自檢包家驗血壓與尿糖。

2.微病不用藥。

一般輕微不適不要亂用藥,人體自會調節。甚至嚴重不適或明確病態,只要是可用可不用的藥物,應取不用原則。如多發性感冒、3次/日以內的無膿血腹瀉、無劇咳無膿痰的急性支氣管炎、非急腹症性質的輕微腹痛、一般性的關節軟組織損傷和疼痛,等等。

3.小病不就醫。

一般常見病,盡量自行調養和休息,或少量用藥,不必去醫院,以免被醫家擺弄,終至於鬧成身不由己大折騰的局面。如上述各病,談如何自治(從略)。

4.大病不大治。

就算得了大病,不得不進醫院診治,也應盡量取保守療法,甚至姑息療法,如甲乙型肝炎、無劇痛膽囊炎或膽石症、脂肪肝、高脂血症、一般冠心病、多數中晚期癌症等。除非萬不得己,拒絕大檢查大治療。只有如急性闌尾炎等個別病況,可酌情採用一勞永逸的療法。

否則,要麼為下一輪患病做好了鋪墊,要麼不免弄成人財兩空的局面。

小病自醫的基本原則:常見病、多發病,均屬小病(各病分述從略)。包括常見慢性病,所謂「慢性病」的本意就是治不了也死不了的病,因此,對待它當然以調養為主。如:慢性咽炎、胃炎、腸炎、膽囊炎、肝炎、胰腺炎、盆腔炎、附件炎、關節炎等,以及其他種種非炎性、結締性、退化性、老年性疾病。(說明慢性炎症的組織學特徵,從略。)

(一)原則上以調養為主。輔助治療僅限於:a.臨時消除痛苦;b.遏制急性發作;c.短陣緩葯調理。(包括各種和緩的中藥西藥,間隔用藥以利排出。要相信所有疾病均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而減輕或痊癒。)

(二)原則上以自治為主。注意事項:a.先要搞清病情;b.獲得專業諮詢意見;c.自學有關方面的知識。(中國傳統文人無不深諳醫道,現代知識人更應如此。要知道掌握具有針對性的醫學知識並不特別困難。)

(三)在上述基礎上,關注小病的轉化問題和鑒別診斷問題。其中包括:a.不可誤診,如感冒與出血熱;b.防範併發症,如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導致膽囊穿孔。C.防範繼發症,如肥胖病與心臟病以及視網膜剝離症、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以及肺心病、慢性腎盂腎炎與尿毒症等。)

可見,小病自醫的關鍵,在於學習必要的醫學常識和已罹病種的專業知識。

再則,凡拿不準或判別困難時,應該首先找自己熟悉的醫生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費商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消費商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