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先北上伐魏還是西取蜀東吞吳?諸葛亮趙雲與劉備龐統誰錯了?
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諸葛亮和趙雲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一生都不曾與東吳作戰,而且也堅決反對與東吳作戰。他們的一致意見是先伐魏,魏滅則吳自服,在這一點上諸葛亮趙雲二人跟劉備和龐統恰恰相反。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劉備集團是應該先北上伐魏還是西取蜀東吞吳?在這場戰略爭論中,諸葛亮趙雲與劉備龐統誰錯了?諸葛亮趙云為啥要跟劉備龐統唱反調?細看之下我們似乎覺得有一伙人的構想和做法,既違背戰爭規律也不講群毆技巧,要想取得最後成功,好像要比登天還難。
《孫子兵法·作戰篇》說:「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謀攻篇》中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用間篇》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
孫子兵法這些古文咱們且不翻譯,先來看看街頭群毆的取勝辦法:首先要以眾欺寡恃強凌弱,打不過的仗,能不打就不打。群毆亂戰的時候,先把最弱的敵人削趴下,然在再去對付最強的,要不然跟最強的對手打得筋疲力竭,對方的戰五渣弱雞也能把你揍趴下。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就像街頭混戰,而且一言不合就開打,也說不上誰跟誰是一夥的,雖然孫權曾經同時向曹魏和劉備示好,曹操父子和劉備都曾主動向孫權進攻,看來是把孫權當成最弱的菜鳥了。
背景鋪墊完畢,咱們該來說說諸葛亮趙雲劉備法正四個人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設想「跨有荊益」,但是拿下大半個荊州之後,諸葛亮好像對曹操發生了興趣,甚至連進取西川都不算啥重要事情了:「曹操就擺在面前,咱們先揍他吧!至於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放放再說,反正他們也跑不了。」
諸葛亮不著急,孫權著急,周瑜也著急,周瑜籌備取西川,連傷帶急,掛掉了。周瑜病故,並沒有阻止孫權西進的步伐,他厲兵秣馬準備拿下西川,劉備一看大事不好,就派關羽守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自己坐鎮孱陵,把入蜀之路堵得連只蒼蠅都飛不過去。孫權知道自己即使打過去了,也回不來,只好作罷。
這時候諸葛亮還是不提進取西川的事,倒是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坐不住了,他給劉備出主意:「現在荊州剛剛經歷過戰火,基本上打爛了,想憑著荊州跟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很難,咱們還是拿下比較富庶有比較好打的西川吧!」劉備還在那裝好人,實際是等著手下人給他找理由讓他師出有名。但是諸葛亮沉默不語,還是龐統根本沒道理的說辭「說服」了劉備:「等咱們拿下西川,封劉璋一個大官,劃給他一塊地盤,也就算對得起他了!」
於是劉備帶著龐統黃忠魏延入川,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留守荊州。這個安排不能說不合理,但是主公劉備出征,不帶超級保鏢兼大管家、牙門將軍趙雲,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咱們再往後看,孫權撕毀孫劉盟約殺害了關羽佔據了荊州,這時候劉備伐吳師出有名——荊州不能丟,關羽之仇不能不報:荊州丟了隆中對就成了空中樓閣,關羽之仇不報,會傷了很多人的心。在這一點上,張飛是劉備的強力支持者:先滅吳,後伐魏!
劉備和張飛能達成共識,卻跟諸葛亮趙雲說不到一起去:諸葛亮心裡不支持,嘴上不反對(咱們說的是正史不是演義),行動上不追隨;趙雲公開表示強烈反對,而且也沒有主動請纓充當先鋒。
諸葛亮和趙雲在伐吳戰略上消極怠工甚至公開反對,但是一提起伐魏,這兩個人卻積極踴躍,諸葛亮寧肯承認孫權的皇帝地位,也要騰出手來專心打曹魏和司馬,趙雲這時候踴躍請戰,一掃伐吳時的消極低調。大家都知道,劉備佔據西川和漢中後,一直派魏延在前線對曹魏採取守勢,並沒有採取任何主動進攻行動。劉備此時是不是已經謀劃著消化完劉璋張魯的地盤之後,再咬孫權一口,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事實上孫權的妹子逃回東吳之後,孫劉兩家就已經走到了戰爭邊緣,是伐魏還是滅吳,已經提到了劉備的議事日程上來。
最後咱們該來分析一下諸葛亮趙雲的專心伐魏和劉備龐統的西取蜀東吞吳(龐統沒趕上吞吳)誰對誰錯了。
諸葛亮六次與曹魏大規模交戰,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打了九次,每次都是頓兵堅城之下,吃光了幾年積攢的糧食後空手而歸,然後再種地、屯糧,攢夠了糧再去打,打得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民有菜色」。
這時候我們就要說到《孫子兵法》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由此我們要問一句:蜀漢的兵力能達到曹魏或司馬的十倍五倍兩倍嗎?大家都知道:蜀漢只有九十萬人口,兵力連曹魏一半都不到,這點人馬去打曹魏,也就是走形式做樣子。郝昭帶著一千兵,在陳倉城頂住了諸葛亮親自帶隊的數萬主力二十天的瘋狂進攻,軍事發明家諸葛亮弄出來的攻城器械都不好使:挖地道、架雲梯、衝車撞,郝昭射火箭、扔磨盤。
最後諸葛亮只好無功而返,連一個郝昭都沒拿下(嚇死郝昭拿下陳倉,那是羅貫中的功勞,正史中事實恰恰相反)。這不是諸葛亮無能,也不是郝昭太出色,而是勞師遠征頓兵堅城之下,誰也很難打贏。
當然,也有人說當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就是出西川走蜀道進取中原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劉邦手下有蕭何張良陳平韓信,項羽這愣貨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而諸葛亮伐魏,自己身兼蕭何張良韓信三職,有時候還要客串一下劉邦來掌控全局。至於姜維,可能連韓信的一根手指頭都比不上。不說諸葛亮姜維能力比劉邦以及漢三傑加陳平,就是那個長了毛比猴子還精的曹操、不長毛也比猴子精的司馬懿,也比項羽大大地狡猾。生搬硬套劉邦的成功經驗,無異於刻舟求劍。
這時候就要請讀者諸君來評判了:以劉備駕崩前後的蜀漢實力,應該先北上伐魏還是先西取蜀東吞吳?諸葛亮趙雲與劉備龐統誰錯了?諸葛亮趙云為什麼一定要跟曹魏死磕而要放下身段與背信棄義的東吳聯合?
筆者認為,這正體現了諸葛亮和趙雲對大漢的忠心:只要拿下曹操父子爺孫,那麼漢獻帝就還是大漢天子,孫權即使暫時不服,也可以慢慢收拾。但是從戰略上來考量,滅魏比吞吳要難上不止十倍。我們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姜維伐魏,不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三國正史中的曹營五大步戰高手:一人力大無窮一人自詡劍術無雙
※曹丕廢劉協而篡漢,劉備除了稱帝還有三條路可走,他該如何抉擇?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