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一、住律儀戒

二、不希未來諸欲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上):「前十句中,第二雲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者。何故不願生無色等,彼是定果,以律儀戒是散善故不生定地。因緣則能拘撿乃至彼不現行喜樂亦爾者,自斂攝名拘撿,由拘撿故不正言乃至尋思無復作心,如昔於彼不正言論現行生喜樂。菩薩於今安住,彼不正言論等不現行,喜樂亦同前現行喜樂,故云亦爾。」

「不希未來諸欲」,「又諸菩薩」,這些已經出了家的「諸菩薩」,受了律儀戒,就是安住在律儀戒上,現在能夠住在律儀戒裡邊,修學聖道,他們的意願,將來世,未來世「天」,對天王的宮所有妙欲,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沒有愛著心,將來生天享天欲,將來到他化自在天宮,享魔王的妙欲。

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

前面說,說是發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安住在律儀戒的這個菩薩,不喜歡天魔王宮的妙欲,「亦不願求」,修學聖道,內心並不希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修行聖道,目的不是求「彼諸妙欲」的。

什麼叫做「梵行求」?「一切皆為求無漏界」,就是希求成就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修行目的是這樣,不是求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菩薩修學聖道,做種種功德,他是有這堪能性的,感得天欲、感得魔王宮的妙欲的,但是他不希求這件事。

於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余諸欲。

這位菩薩安住律儀戒的時候,對於天魔王宮的妙欲,尚且如實的觀察。

做一個譬喻,就像趣入到廣大的、種種的「恐畏稠林」,稠密的樹林裡邊,是很可恐怖的,裡邊可能有毒蟲猛獸,觀察天欲就像恐畏的稠林似的,「況余諸欲」,何況其餘的還不如天欲?那麼他更不歡喜了。

三、不著現在諸欲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

又發菩提心的諸菩薩,既然出了家以後,「於現在世」,對於尊貴的有情、有大福德的人的種種上妙的利養恭敬,他用佛法的般若的智慧觀察,「利養恭敬」,就像「變吐」似的排泄物,一點也不愛著這些事情。「何況於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的「利養恭敬」,更不會愛著這些事情。

四、常樂遠離不生喜足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眾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他的內心歡喜遠離。「遠離」有身遠離、有心遠離,兩種遠離,「若獨靜處」,若是一個人居住在寂靜處,這就是身遠離,當然也有心遠離在內,「若在眾中」,那麼這就是指身沒有遠離,而只是心遠離。「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就是「若獨靜處、若在眾中」,就是有這兩種差別,都包括在內,「一切時」,這位菩薩的內心都是遠離的,在大眾裡面,他心裏面也是遠離,在獨靜處居住的時候,他的心也是遠離,寂靜而住。那麼這看出來,就是在大眾里住,沒有身遠離,需要有心遠離,要是自己在寂靜處,單獨的居住,他身遠離而心遠離。當然也有人身遠離而心不遠離,那就是和聖道不相合了。

不唯於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

這位轉輪聖王,出了家以後這個菩薩,不是持戒清凈就滿足了,不唯獨在屍羅律儀的清凈上生歡喜心、就滿足了,還要進一步的修學禪定、修學奢摩他、毗婆舍那的,「依戒住戒」,就是以戒為依止處,身、口,要依於戒,要保持清凈。初開始受戒的時候,叫做「依戒」,以後就繼續的安住於戒,那叫做「住戒」,以戒為依止處。

「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精進不懈怠的修學無量的菩薩的等持,修學三昧,「等持」,「等持」,就是平等的攝持自己的心。靜坐的時候,心裏面不惛沈、也不散亂,就叫做「平等」。用止觀來攝心,它才平等,那就是「持」。管住心,管理它,不叫它越軌,那麼叫做「持」。

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修三昧、修止觀這件事,目的是什麼呢?「為欲引發」,就是現在內心裏面還沒有等持,想要得三昧。欲界定、未到地定、或者說是未至定、然後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這都叫做「奢摩他」,但是主要是指色界四禪說的,因為這個修止觀,在色界四禪裡面最好,超過了無色界四空定,無色界四空定都不太好,唯獨色界四禪最好,欲界定很勉強,未到地定也可以,但是還不如色界四禪,所以這上面說「引發證得自在」,就是指色界四禪說的。原來心裏面沒得到色界四禪,但是努力的修止觀,可以「引發」出來,就是這樣意思。「引發」出來以後,那只是一少份的功德,還沒有完全成就,繼續要修才能「證得」。「證得」以後,還沒能夠「自在」,需要繼續努力的修行,才能得「自在」。得到禪定其中的有什麼問題?初開始成就了色界初禪,內心裏面還有很多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愛,愛著初禪的三昧樂,還有我見、我慢、無明,還有很多事不懂、很多的疑惑的事情。內心裏面還有這麼多的煩惱,就不「自在」,需要繼續努力的修行,在禪定裡面修四念處,破除這些煩惱。這時候雖然還沒得聖道,可是這些煩惱不動了,不復現行,也能得到五種神通,這個時候叫做「自在」。這正是說初開始用功的菩薩,想要得禪定,「不唯於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韓清凈《披尋記》:「菩薩等持等者:謂如說言,由諸菩薩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別,是名無量菩薩等持。於此勤修有三位別。言引發者:謂於初位。言證得者:謂於中位。言自在者:謂於後位。如修所成地廣說修習對治及世間一切種清凈應知(陵本二十卷六頁)。」

「菩薩等持等者:謂如說言由諸菩薩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五百三摩地,或者百八三摩地,很多的三摩地。譬如說是觀色,在色這個地方修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若是成功了,也可以在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隨那一法都可以做如是觀,而得三摩地的,所以三摩地是無量無邊的。佛教有「禪門日誦」,《大般若經》有裡面有三摩地門,「三摩地門」也可以說是「禪門」,這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就是初禪。得了初禪的時候,初禪就是個門,以初禪為門,可以得無量三昧。二禪、三禪、四禪都是門,從這個門裡面,可以入無量無邊的三昧。所以這一段文說「勤修無量菩薩等持」,就是初開始修學禪定的時候,所緣境就是個門,從所緣境這裡,能得定,入於三昧,所以所緣境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叫「勤修無量菩薩等持」。

「由諸菩薩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別」,這初開始的,不要說沒得三摩地,就算是已經得了三摩地,還沒得無生法忍,或者就是已經得無生法忍了,還是很多的事情不明白的!所以雖然學了很多,可能得了很多的禪定,但是所得的禪定,它的名句文身的差別,怎麼情形,可能還不知道。「於此勤修有三位別」,於此三摩地,想要努力的用功修行,有三個階級的差別,「言引發者:謂於初位」,這初開始的時候用功叫做「引發」,譬如說九心住,修了九心住,就引發出來欲界定。努力的繼續靜坐,可以引發未到地定。繼續修,就可以得到初禪。初開始有一個「引發」「謂於初位」。「言證得者:謂於中位」,在中間的時候,就是這時候,所「引發」出來的禪定,成就了,在中間,要繼續努力的修行。「言自在者:謂於後位」,最後的時候,禪定圓滿了。初禪已經圓滿的成就了,就是「後位」。二禪、三禪、四禪都是有初、中、後,「如修所成地廣說,修習對治及世間一切種清凈應知(陵本二十卷六頁),在那裡有詳細的解釋。

往期閱讀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1):

一、住律儀戒(1)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當陽玉泉禪寺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禪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當陽玉泉禪寺《觀經》共修暨傳戒法會紀實
法華玄義 |(224)判前所列,別圓八門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