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殿試出一對聯,考生當場翻臉拂袖而去,乾隆說:欽點為狀元
科舉考試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作為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自誕生以後就成了中央選拔官員最重要的依據,科舉制誕生之前朝廷選拔人才主要採用地方推薦,致使許多身份低微的寒門學子無法走向仕途,限制了國家的發展前程。
於是乎,隋朝時為了適應政治關係的發展,開始擴大統治階級規模,加強中央集權,將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統一進行科舉考試,學子不問處所有人都有做官的機會,自誕生到清朝廢除,總計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成了維繫封建統治的重要支柱。
雖然科舉制度給了許多寒門學子入朝為官的機會,不過科舉十分嚴苛,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完善,總歸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最低一級為院試,是由各州縣組織進行的選拔考核,通過之後的人則被稱為秀才,從這開始就與一般百姓有了差別,秀才有一定的權力,不過微乎其微,離著做官還有很長的路。
經過初選之後,通過考試的學生會繼續參加省一級別的考試,也就是鄉試,如果有幸通過就能成為舉人,大多數人走到這一步就已經不容易了,但讓對於學子來說,最終的目標可不是一個小小的舉人,鄉試過後就會參與由中央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核,也就是會試,這是通往最後一關的大門。
經過一番廝殺以後,那些才智過人有極其幸運的人則會進入最後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一般來說參與殿試的人最起碼也能是一個進士,當官不是問題,如果表現突出,還能高中狀元名垂青史,可見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有多麼難,甚至要比現在的高考要難得多。
這幾個級別的考試當中殿試最難,如果說之前的考試側重於考察學生文章撰寫能力,殿試則更突出於考察學子們的主觀表現,一般來說會由內閣擬定好考核題目,然後交給皇帝審閱,或者是皇帝出面親自確定題目,殿試一般採取策問方式,詢問考生們對於國家大事的見解,從中錄取三甲,而一甲的第一名則是萬眾矚目的狀元,也是萬千學子夢寐以求的榮譽。
十年寒窗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實現人生飛躍,對於那些能夠參與殿試的學子來說,往往會精心準備,務必給皇帝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從而取得好名次,不過萬事無絕對,因為是由皇帝親自考核,其中摻雜了許多個人情感,因為種種原因總會出現一些意外狀況,歷史上就曾有一位考生因為沒有回答出皇帝的問題,反而被欽點為狀元。
先來說說這位出題的皇帝,他就是清朝有名的帝王乾隆,古人對於乾隆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統治前期疆域遼闊,經濟迅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這並非他一人的功勞,還有康熙雍正等人的努力,在他們共同的治理下,達到了封建王朝最後一個頂峰,不過乾隆中後期,懈怠朝政,肆意玩樂,幾次下江南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此外推行海禁政策,大興文字獄,限制人們思想,從整個歷史發展階段來看,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與外界之間的交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間接導致中國上百年的被侵略奴役的屈辱歷程。
乾隆一生酷愛作詩,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是數量多達40000多首,歷代帝王無出其右,有愛好無可厚非,不過當一種愛好演變成一種炫耀時就會出現問題,知道乾隆酷愛文學古玩,許多臣子為了討好他,送來許多珍貴寶物,一時間官員收受禮品之風盛行,對此乾隆放任不管,導致和珅這樣的巨貪出現。
乾隆作詩可不僅僅是自娛自樂,經常找大臣對吟,這可難壞了那些臣子,如果回答不上了則會顯得自己平庸無能,如果作的比乾隆還好,豈不是駁了皇帝的臉面,因此一聽到乾隆賣弄文采,大臣們都避之不及。
乾隆對此毫不在意,甚至將自己的愛好搬到了選拔人才中去,參與殿試的學子們,都要接受乾隆出的對聯,這次乾隆給出了一個絕世佳對,「煙鎖池塘柳」,乍一看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實際上卻飽含深意,而且這幾個字包含了五行元素,一般人還真不好作答,據說大文豪紀曉嵐窮盡一生才想出了下聯。
對於那些初出茅廬的學子來說,可謂十分困難,底下一片寂靜,一個個眉頭緊鎖無以作答,半天之後一個人站了起來,說道皇帝所出上聯乃千古絕對,以自己的本事根本回答不上來,說罷轉身就要離去。
乾隆卻讓人攔住了他,說自己的這幅對聯本來就死對,看在考生敢於放棄,認為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竟然就把他點成了狀元。
後來有人說,這個考生似乎也是想引起皇帝的注意,才出此下策,只能說這次他成功了,充分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加上一番馬屁功夫,這才博得了乾隆歡心,如願高中狀元。
※美國人是怎麼看吳三桂降清的?因為李自成太暴力而且沒文化
※岳飛死後百年,後人站出來說:爺爺的死另有乾坤,我有證據!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