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東台景區》
(日出東台頂 趙傑 攝)
摘要:東台景區以亞高山草甸和東台日出為主要景觀特色,以欣賞亞高山森林草甸景觀、台頂自然風光和台頂朝拜為主要遊覽內容。地質遺迹資源主要有五台群綠岩剖面、鴻門岩等。
東台頂和夷平面
東台位於台懷鎮東10千米。這裡發育了冰緣地貌,原來山頭全為基岩石山,由於岩石中細小裂隙,當雨水滲入其中因天冷而結冰,冰的體積膨脹而產生的壓力,每平方厘米可達百十千克,它撐開岩石裂隙,最終將整個山頭岩石全部肢解成大小碎塊。這種巨石滿石頂,稱為「石海」;山頂石塊被水衝下順坡分布,稱「石河」。條條碎石流在山坡上向下平行分布稱「石流坡」。
冰緣地貌是因平均氣溫達不到冰川所需-7℃~10℃,或當地降雪量稀少,難以堆積成巨厚冰川(一二十米以上),就被蒸發掉。常發育在冰川邊緣。
夷平面是地殼在長期構造穩定的條件下,由各種外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表進行剝蝕與堆積形的一個近平坦地面。夷平面被抬升侵蝕以後成為殘留在山坡或山頂的古夷平面。因此。古夷平面記錄廣大地區曾經歷長期構造穩定,使地貌發育成熟,標誌著重要的地貌發育階段。研究古夷平面可以探討山嶽抬升歷史及其演化過程。
望海峰
東台亦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頂若鰲脊,在台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清涼山志》載:「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陡若鏡。即大海也。亦見倉瀛諸州,因以為名。」這就是東台望海峰之名的由來。
東台頂上可觀雲海日出的瑰麗景色,古人云:「登上東台頂,極目到還瀛」。多少遊客和善男信女來五台山都想爬上東台頂,觀雲海日出的壯麗景色,享受別有一番的情趣。黎明登上台頂,向東眺望水天之際的蒸雲霧氣,就會看到一顆火紅的太陽彷彿從東海中升起。此時,霞光萬道,海浪生輝,景色十分壯觀。這就是東台頂著名的「雲海日出」。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曾賦《憶江南》描繪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每到夏季的睛日,拂曉時登上望海樓向東眺望,這時在你眼前出現的是雲霧蒸騰,猶如海洋,煙雲繚繞,旭日東升,霞光萬道,勝似在海上觀日出。
望海寺
望海寺位於東台台頂。《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望海寺正殿文殊殿為石窯洞,殿內供奉石雕聰明文殊菩薩。東西配殿各為三間石窯洞,內供石雕文殊像。 1998年,東台頂又新增銅鑄聰明文殊像1尊,銅像通高2米,金碧輝煌,令人敬仰。
在望海寺東南,還有一座現代新建的高僧墓塔。此塔塔基平面呈方形,青磚砌築。塔座為一四角束腰須彌座,座上有用五層青磚砌築的方形平台。平台之上為覆缽塔身,塔身下部覆有蓮瓣裝飾。墓塔正面設一方形小龕,盒內嵌築石刻塔銘,上刻塔主法諱及題字。塔身的最上方置一方形剎基,其上又為仰蓮剎座.承托著十三剎身和寶蓋、寶珠等剎頂。該塔通身青磚砌築,高6米,是一座覆缽式塔。
每當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沉在一片雲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
丘形草丘
五台山海拔28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植被,主要群落有北方嵩草草甸、北方嵩草、高山蒿草、苔草草甸、珠芽蓼為主的雜類草草甸和五花草甸。由於地處高寒,此處草本植物外形呈丘狀,根系發達。
五台群綠岩帶
五台綠岩帶形成於25億年前,是地質歷史上古海洋內火山噴發沉積的產物。這裡出露了綠岩帶地質剖面,主要包括綠泥石片岩、斜長角閃岩、硅質岩、絹英片岩、磁鐵石英岩等岩類,它們由基性、酸性火山岩—沉積岩經歷褶皺變形和綠片岩一角閃岩相變質作用形成。五台綠岩形成於古板塊邊界上的火山島弧—弧後盆地環境,記錄了華北古大陸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五台群下部石咀亞群綠岩帶以綠片岩相一角閃岩相火山一沉積岩係為主,主要由綠泥片岩、石英片岩、角閃片岩、黑雲變粒岩及條帶狀鐵建造等組成。除底部缺少科馬提岩組合外。其基本層序及旋迴性與典型太古宙綠岩帶相似,這也是華北新太古代綠岩帶的典型特徵。五台山花崗—綠岩帶形成於島弧—弧後的活動陸緣構造環境。
五台群上部的高凡亞群分布於五台山西南部,不整合於石咀亞群上,主要由石英岩、變粉砂岩、千枚岩和碳質千枚岩等組成,為陸緣碎屑建造,沉積韻律明顯,厚度大於1200來。為濁流沉積建造。底部為石英粗砂岩(局部含礫石),向上出現硬砂岩、粉砂岩、潭岩、炭質和頁岩構成的5個沉積旋迴。沉積地層發育遞變層、交錯層、包卷層理、水平層理及鮑馬序列等。
來源: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