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道之人,除了「慎獨」,還有四「慎」

修道之人,除了「慎獨」,還有四「慎」

修道之人,除了「慎獨」,還有四「慎」

《禮記·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獨創的修身方式。

在獨處的時候,謹慎管理自己的心,意即自省,是一種通過自我反省來自我檢查的行為。

在自省的時候僅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生悔意是不夠的,還要做到知錯能改,時刻告誡自己以後不應再犯類似的錯誤。

只有做到這樣,才是真正了解了慎獨的真諦並發揮慎獨的最大作用。

其實,除「慎獨」外,先賢一共提出了五種「慎字哲學」,它們成為了中國人修身處世的基礎。

01

慎初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慎初」,就是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在思想上築牢「第一道防線」,不存僥倖之心,避免誤入歧途。

明朝都察院長王廷相講過一個「轎夫濕鞋」的故事。

「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躡新履,自灰廠歷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濡,列不復顧惜。」

說昨天雨後他到街上去,看見一個轎夫愛惜自己腳下的新鞋子,從灰廠到長安街這段路,下腳的地方總是挑了又挑,唯恐把自己的鞋弄髒了

但是到了京城,路上泥濘的地方就多的避不開了。在第一次把鞋子弄髒後,他就毫不顧惜,什麼地方都踩下去了。

王廷相由此感悟到,「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一旦突破最初的防線,之後便無忌憚和謹慎之態

自覺不越雷池一步,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就是慎初的意義。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

初之不慎,是走下坡路的起點。而往往是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發而不可收,最後自己毀掉了自己。

02

慎染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古篇《墨子·所染》記載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說他曾見人染絲,然後感嘆,(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

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跟著變化。經過五次之後,就變為五種顏色了。所以染這件事是不可不謹慎的。」

荀子在《勸學》裡面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蓬草生長在大麻中,用不著扶就長得挺直;白沙混雜在烏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

孟母也是看到了不同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才決定三遷其所,使孟子終成大器。

「慎染」,就是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主動接受良好環境的熏陶,涵養正氣。

03

慎微

「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古今凡有作為、成大業者,無不始於慎微,成於慎微。

《後漢書?陳忠傳》說:「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唐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後,僅帶走兩小塊山上撿拾的天竺山石,以資紀念。

一天在擺弄石塊時,他發現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污名聲的事,山石雖然不值錢,但取之好比貪污千金,變得「不清白」了。

他後悔萬分地寫下一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兩塊在當地山坡上很常見的小石頭,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物,而白居易卻能將這件小事上升到「慎微」之高度,並為此而深刻反省自責。

一千多年過去了,白居易這種「慎微」的律己精神仍為後人讚歎。

漢代哲學家王符說:「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可見,慎微,是防止貪慾萌生、斬斷邪念必須堅持的操守。

慎微,主要是慎小事小節。蜀漢先主劉備將之概括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慮於微,始貽大患;不防於小,終累大德

04

慎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說一件事情開始容易,有始有終卻很難。

老子也曾經在《道德經》裡面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發展事業,往往在距成功一步之遙時敗北,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

堅持二字,寫易行難。毛澤東曾洞若觀火地對此表達過看法:「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總是躊躇滿志,到了中途可能會灰心喪氣想偷工減料。

但是如果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不想到頭來還功敗垂成,就應做到善始善終。

懂得「慎」的人,未必能做到「完人」;但不把「慎」時刻謹記的人,一定是「瑕人」

慎初、慎獨、慎染、慎微、慎終,是一生的修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陽光下微笑,風雨中奔跑,甚好
驚人的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蟬定律!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