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丁克?中國丁克家庭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性獨立意識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了「丁克」。「丁克」這個說法來源於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的諧音,字面意思是具有生育能力卻不生育小孩的家庭。
無子女=丁克?
然而,這種解釋似乎太過於模糊,以至於很多人對於丁克這個概念產生了錯誤的理解。
文獻《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會功能分析》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1993年,在美國的6180萬個家庭中,有3480萬個家庭無子女,意味著美國的丁克家庭超過了50%。
然而,家庭無子女並不等同於丁克,文獻中將兩個概念混淆了。很多家庭之所以沒有子女,可能是受限於經濟條件,或者是整個家庭的短期選擇,甚至可能是子女早逝。
「催婚」焦慮轉變為「催生小孩」的焦慮
即使是在美國,丁克也並非是一個輕鬆的選擇,你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做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同時,你承擔的社會壓力也很大。
許多人剛剛經歷完「催婚」的焦慮,就立刻進入「催生小孩」的焦慮。在很多長輩眼裡,選擇丁克代表自私自利,養育下一代才是他們的社會責任,這一點也與我國傳統觀念相契合。
中國丁克家庭現狀
為了深入了解我國丁克家庭現狀,我專門查閱了相關文獻數據,《中國年輕人生育意願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比2016年減少了60萬左右,可以推測,80、90後的生育意願已經明顯下降,原因包括了教育成本、購房成本以及養育時間成本。
當然,80、90後的年輕人選擇丁克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為了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完美的愛情,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家庭社會觀念的挑戰和衝擊。
與之相矛盾的是,我國傳統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長輩們最愛熱鬧,兒孫滿堂方享天倫之樂,父母會覺得你剝奪了他們做爺爺、奶奶的機會,所以,父母很難理解年輕人丁克的想法。
但是,丁克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應該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活,那些堅持丁克的人,雖然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卻背負著沉重的社會壓力和面對父母的愧疚感。很多人就一直陷入在兩難的境地里,既不想讓父母失望又不想違背自己的初心。
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
兩個人在婚前達成了一致的思想觀念後才勇敢地在一起,但是時間一長,很難保證兩個人都能堅定最初的想法。
有些丁克了十幾年的夫妻,到了中年有一方想要生孩子了,這個時候,除非一方妥協,否則只能面臨離婚的結局。
有的情侶則因為生育觀念始終無法達成一致,造成了人生意義上的重大分歧,這個時候,其實親密關係已經變得搖搖欲墜了。
生活中還有不少的狗血案例,比如,丁克家庭中,男方出軌,和小三養育了小孩,而原配只能流下悔恨的淚水。
笑著選擇了丁克
選擇丁克的人其實還是少數,最初對於高配人生、完美愛情的期待漸漸淡去,當大部分和你一起長大的朋友們都先後結婚生子,其實你們的話題也會產生隔閡,引發社交障礙。
比如,以前你和朋友也許可以經常一起旅行或者是出去逛街玩耍,但是,當他們有了小孩後,你們相處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當你的朋友們聚在一起討論的都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也很難發表自己的意見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和自己的朋友漸行漸遠。
所以,丁克也也意味著更多的孤獨。那些笑著選擇丁克的家庭,為何最後都哭了?因為他們選擇了孤獨,選擇了獨自承擔。
Robert Frost說過:「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選擇丁克就是選擇了一條更少人走的道路,這是個勇敢且自由的選擇,但同時你也要思考,為了得到這份自由,你要付出多少代價,而這些代價又是否在你的可承受範圍之內,你願意留下孤獨的眼淚嗎?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會功能分析》
※我的尷尬時刻
※十七歲男孩跳橋:我傷害不了父母,父母卻在原生家庭階段傷害了我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