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國40萬精兵在長平被坑殺,誰是罪人?只怪趙王不聽廉頗之言

趙國40萬精兵在長平被坑殺,誰是罪人?只怪趙王不聽廉頗之言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可以從唐詩宋詞中得到體現,還可以從流傳下來的成語中感受到。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概括了一件歷史事實,再將其衍生,就有了現在的意思。成語「紙上談兵」用來形容只會夸夸其談,而不會實際的操作,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戰國時期的趙括。

說到趙括,大家都會想起紙上談兵,他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象也總是和紙上談兵相關聯。大家對他的評價也都是負面為主,趙括此人擅長長篇大論,卻沒有實戰經驗。唯一一次作戰經歷就是長平之戰,最後的結果則是以失敗告終。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上黨郡,結果被趙國的將領趙奢打敗,接手上黨。秦國對趙國不滿,出兵攻打趙國。在戰爭的開始,秦國派遣的大將是王齕,趙國派的則是廉頗。因為廉頗吃了幾次小虧,所以以守為戰略,這種只守不攻的做法惹怒了趙孝成王,所以趙孝成王換了大將,派了趙括前去攻打。

趙括剛一來到軍隊,就對部隊編製進行改變,還替換了各個將領。與廉頗守城戰略相反,他選擇以攻為進,主動進攻。秦國一聽趙國換了主將,自己也把王齕換成白起。白起在當時威名遠揚,有著「人屠」一稱,秦國換將的消息卻沒有透露出去。

趙括主動進攻時,白起假裝敗退,把趙國的主力軍引到絕壁地帶。同時,還派遣了一支2萬多人的隊伍,到趙軍的後方,把他們的糧草斷了。還派遣了一支軍隊將趙國大軍一分為二,趙括的軍隊腹背受敵,屢戰屢敗,只能回到自己修築的城堡中,等待援兵的到來。

可是,直到糧草快吃完了,時間過了46天也沒有看見援軍的影子。趙括自知不能坐吃等死,只好選擇率領大軍突圍。可是突圍了四五次也沒有成功,最後趙括還死在了秦國的亂箭之下。主將一死,大軍奔潰,接下來就是秦軍對40萬大軍的坑殺。

大家可能對其感到疑惑,為什麼趙孝成王沒有派大將去救援呢?其他諸侯國也為何對見死不救呢?其實,趙國已經沒有多餘的軍隊了,趙括前去替換廉頗時,就又帶了20萬大軍。從邯鄲之戰不難發現,趙國的全部兵力大約就只有45萬了,所以,不是趙王不想救,只不過是手下無兵罷了。

其次就是就算趙王東平西湊派了軍隊前去,兵力也多不如秦國。秦國早就預料到了趙國的救援部隊,已有應對之策。秦王下令只要能抵擋住趙國的救援部隊,就會給將士們加官進爵。面對著如此豐厚的獎賞,秦國軍隊自然是戰鬥力爆表,完全阻止了趙國的救援。而趙國大軍還帶著糧草,又豈是秦國的對手?

而對於其他諸侯國為什麼沒有去救援,大家可能以為是想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其實並不是,當時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大家也都知道只有合縱才能對抗秦國。趙國滅亡了很可能下一個就是自己。那麼,既然知道這個道理,他們為何也沒有前去救援呢?

其實,當時廉頗在和秦軍作戰失敗時,就有人想要讓趙王去和秦國講和。但趙國的另一個大臣虞卿則認為講和沒用,最好的方法就是聯絡魏國和楚國,讓他們來幫忙。可是趙王不聽,選擇去找秦國講和,秦國對趙國的使者也是熱情款待。魏楚兩國就更害怕這場戰爭是假的,是為了圖謀他們兩個,就更是不想參與了。就這樣,可憐的40萬大軍被秦國坑殺了。

參考文獻:《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霸王別集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中的3大窩囊廢,名號卻一個比一個硬氣,讓人笑掉大牙
他是史上最快稱帝的人,卻被認為父憑子貴,全靠自己兒子打江山

TAG:霸王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