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傳位鬧過哪些烏龍?乾隆走漏風聲 嘉慶弄丟聖旨
《清史故事》261
清朝中期的皇位傳承製度,有個不同於以前朝代的特點,稱之為秘密立儲制度。在秘密立儲制度下,通常的做法是皇帝在世時不預先冊立太子,而將自己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寫下來,放置於一個小金盒中,並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等到現任皇帝去世或退休時再將盒子中的詔書取出,宣布新皇帝人選。
秘密立儲制度的好處,一是不提前冊立太子,避免了東宮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現象;二是皇帝可以隨時更改太子人選,無形中給到皇子們一些壓力,促使他們進行競爭,以便挑選出最合適的人選來繼承皇位。
綜上,雍正發明的秘密立儲制度,理念是非常不錯的,不過到具體落實上,卻比較容易出問題,甚至有幾次還鬧出了烏龍。
秘密立儲制度執行過程中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夠「秘密」。把立儲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背後的做法,根本就是公開的,皇帝即便有心保密,也不可能全天24小時不間斷在這裡蹲守監視。若有人真的有心窺探,偷看立儲詔書並非難事。比如乾隆朝的權臣和珅,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知道,在乾隆皇帝去世後,剛親政的嘉慶皇帝立馬逮捕和珅問罪,最後將其抄家賜死。在嘉慶揭發和珅的二十條罪狀中,第一條為:「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遞如意,泄漏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
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決定退休,傳位給十五阿哥永琰,即嘉慶皇帝。而在正式宣布之前,和珅已經提前知道了太子人選,還提前一天給嘉慶遞如意進行暗示。
雖然最後嘉慶沒有讓和珅的奸計得逞,但這件事至少說明乾隆的保密工作做得並不夠好,很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
秘密立儲制度落實的難點,在於秘密這二字的程度不好把握。比如乾隆皇帝的立儲詔書提前被和珅偷看,是保密做得不夠到位。但如果皇帝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又會導致另一個問題。
比如嘉慶皇帝吸取了當年乾隆走漏風聲的教訓,在晚年寫好立儲詔書後,不放心放在乾清宮,索性乾脆隨身攜帶,想著哪天自己快不行了再拿出來,杜絕被有心人偷窺的可能性。
但嘉慶沒有想到的是,因為他自己長得太胖,木蘭秋獮時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去世,連遺言都沒來得及說。而因為嘉慶保密工作做得太好,結果一時之間沒人找得到立儲遺詔,導致清朝出現了不知要立誰為新皇帝的危機。
根據史料記載,在人心惶惶之際,是隨扈的軍機大臣戴均元和托津挨個審問嘉慶身邊的太監,終於從一個貼身小太監身上找到了小金盒,但鑰匙卻不知被嘉慶藏在何處。最後只能用暴力解鎖方式砸開金盒,才拿到了嘉慶生前留下的立儲詔書,立了智親王綿寧為太子,是為道光皇帝。
因為嘉慶把立太子的聖旨藏得太過機密,自己臨終前又沒來得及交代後事,所以即便找到了小金盒,許多人還是對這道聖旨的真實性存在質疑。這也導致最後還要靠太后發一道懿旨,表示支持道光皇帝登基,道光繼位的合法性才得到了足夠有力的支持。
※康熙花十年時間準備的政治遺囑 到底想說些什麼?
※雍正當上皇帝後 兩次割破自己手指是所為何事?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