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記憶的大門
奇特的穿門實驗
美國聖母大學的加百利?雷萬斯基教授在一個實驗中發現,我們日常進出的大門似乎是個不祥之物,因為它可以偷走我們之前的記憶。在實驗中,參與者要從一張桌子上拿起一件物品,放進包里,然後走到另一張桌子前放下。這兩張桌子有時是放在同一個大房間里;有時則是分別放在兩個房間里,參與者需要穿過一扇門才能到達另一張桌子。當參與者經過一扇門或在同一個房間內走過相同的距離時,研究者會詢問他們有關包里物品的信息,記錄他們的反應時間和錯誤率。結果發現,儘管參與者走過的距離和時間都相同,但他們穿過門之後,對物品的回憶速度變得更慢,準確率也更低。
這個結果看似匪夷所思,但實際上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形。你正在寫作業,突然有一個字不會寫要去查字典,但當你走進書房捧著字典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要查哪個字;你感到口渴了,但當你從卧室來到客廳,站在飲水機旁邊,卻死活想不起自己究竟出來幹什麼。人類的記憶確實很奇怪,我們可以記住很多發生在童年的事情;但還有很多事情,我們又往往會在轉眼之間將它忘得一乾二淨。從書桌到書房,從卧室到客廳,這麼短的距離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到底是誰偷走了剛才的記憶呢?真的如雷萬斯基所說是那扇門在作祟嗎?
門將記憶切割成片斷
其實,出現「忘記剛才想幹什麼」的現象,確實和那扇門有關。不過,那扇門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更沒有什麼魔咒,它之所以能誘發人們忘記剛才的事情,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人類自身的記憶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最先使用的是短時記憶,這種記憶的容量很小,也很不長久,例如你查到電話號碼後立刻撥號,但撥完號後立刻就忘記了這個號碼。當我們的大腦對短時記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後,就可以提高記憶的效果,這時我們用到的就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可以對信息進行暫時地加工和存儲,但同樣會很快就會遺忘。只有將這些信息不斷鞏固和加工,它才有可能成為長時記憶,如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都易形成長時記憶。我們能回憶起童年的往事,靠的就是長時記憶中的情景記憶。
工作記憶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記憶方式。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不斷更新記憶的信息。工作記憶就像一條奔騰的河流一樣,隨著事件的變換,舊的記憶不斷被帶走,新的記憶不斷被建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更能專註於當下的情景,不受之前無關信息的干擾。同時,為了降低大腦處理信息的強度和存儲的空間,工作記憶會將一個相對完整的事件當做一個整體來處理。這些特點都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產物,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但也正是由於工作記憶的這些特點,我們才會在一些外在環境影響下,出現「轉身忘事」的現象。
儘管外界的信息是連續不斷地進入我們的感官,但大腦卻會自動將這股信息流切割成一個個的片斷,把正在發生的事和已經發生過的事區分開。而在這些分界點,我們的工作記憶就會自動進行更新,吸收當下的信息,清理前一個事件的信息。所以在雷萬斯基的實驗中,當一個人穿過一扇門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大腦就會將這扇門視為一個分界點。跨過這扇門雖然只有一小步,但他的記憶卻早已換成另一番天地了,所以他自然很難回憶出上一個房間里的物品。
心有多遠,身就有多遠
由此看來,每當我們的環境發生改變,我們的工作記憶就會「重新歸零」。如果我們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了呢?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薩哈克楊教授通過研究發現,物理空間是否發生轉換,取決於心理場景的變換。
在實驗中,薩哈克楊讓參與者記憶一份單詞表。然後,一部分參與者被要求想像自己的一次國內旅行,而另一部分參與者則要想像一次國外旅行。最後參與者需要回憶出那份單詞表裡的內容。結果顯示,比起那些在國內打轉的人,思緒神遊到國外的參與者對剛剛記憶的內容回憶得更差。薩哈克楊甚至可以根據參與者心靈旅行的目的地到實驗室的真實距離,估算出他們記憶的效果,參與者的心走得越遠,遺忘的就越多。
很多實驗都證明了,我們想像某一場景時,身體的反應和親身經歷這一場景是相同的。當我們想像一場激烈的比賽時,我們也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當我們想像自己在月光下漫步時,心情也會更平和。上文實驗中的參與者雖然人還在實驗室里,但他們的心早已跨過了實驗室的大門,飛向了遠方。此時工作記憶的「歸零系統」也將發揮作用,清除之前的記憶。所以,人的思緒飄得越遠,眼前的事情就忘得越多。
因此,雖然空間的轉換會影響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思考和記憶,但更關鍵的是要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件事情上。只要我們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停留在眼下這件事情上,即便身體來到另一個空間,我們同樣不會失去對這件事的記憶。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