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結夏安居又到了 現代生活中也需要「安居」智慧
根據佛制,每年農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的日子。在此期間,出家眾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又叫僧自恣日。僧侶受具足戒後經過一個完整的結夏安居期,出家即多了一歲,這便是出家人計算戒臘,以定長幼次序之法。
又由於僧眾精進修行,十方諸佛心生歡喜,所以農曆七月十五解夏當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大乘經典中所結集的言教,大都是佛陀在結夏安居時講述的修行法門及宇宙人生的真理,眾多僧人也會在此期間精進修為。所以,結夏安居也被認為是佛教叢林節日之首。
為謹遵佛制,精進道業,2019年5月19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我國眾多寺院舉行結夏安居儀式,正式進入長達三個月的安居期間。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為什麼佛教界會有結夏安居這樣的安排嗎?結夏安居又為何如此重要?今天就讓禪風君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結夏安居緣起
安居,又稱夏安居、雨安居、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制等,是重要的僧伽規制。
古印度佛陀時代,每年農曆四月開始便進入雨季,萬物復甦,正是各種動植物生命活動的最旺盛時節,一直到七月,雨季才結束。
為了不傷害蟲蟻生命,佛陀制戒,於三個月雨季期間,僧人就近依僧團安居結夏,集中修持,無故不得外出,於是遂成定製。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承襲於印度,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
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後一直沿襲至今。
近代時期,虛雲長老也對結夏安居的緣由做出解釋。
長老說:「佛制結夏安居,是有種種道理的。夏天路上多蟲蟻,佛以慈悲為本,怕出門踏傷蟲蟻,平常生草也不踏,夏天禁足是為了護生;又,夏日天熱汗多,出外化飯,披衣汗流,有失威儀,故禁足不出;同時夏熱,婦女穿衣不威儀,僧人化飯入舍亦不方便,所以要結夏安居。」
由此可見,結夏安居的緣起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護生。同時夏季的安居也是保持出家人的身心清凈,既是自我修行,亦是在保持佛教慈悲的教義中給予信眾更大的信心與力量。
這三者,無不體現著佛教的慈悲之心與修行思想。
結夏安居的意義
佛陀住世時,在結夏安居的期間會講經說法。佛教中許多經典教義都是佛陀在結夏安居期間說的,彼時一起安居的弟子也會互相交流學修心得。
如今的結夏安居,佛弟子也沿襲千年前佛陀的做法,精進修行,不斷學習。
僧眾除了每天要完成基本的五堂功課,還會聆聽方丈、「四大班首」等的開導,以及本堂法師或外地高僧講經,加強學佛信念和佛學水平。
此外,還學習參禪打坐、諷經持咒、敲打唱誦及念普佛、佛門規矩禮儀等各種佛事,以便如法如律地學習進修,成就道業,做一名合格的僧人。
結夏安居使得僧人們有完整的時間系統且專業地學習佛法,這對出家人的修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菩提書院院長濟群法師就曾在《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一文中就提到結夏安居制度對我國僧人的修行意義。
「從現實僧團來看,安居的這種制度太重要了。在這個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在全面改革開放的今天,許多寺院都已成了城市中鬧市的鬧市。出家人一個到晚要忙於應酬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要經營龐大的寺院旅遊事業,要管理寺院,還要做種種弘法、慈善事業。今天的許多寺院管理者,他們和在家人一樣忙。三月的安居,是讓長期勞作、運轉的身心休息一下,有個緩衝的機會。充充電,通過經教的薰習,能把正念提起;通過禪修,培養定力。這樣進入做事的時候,就能保有良好的心態。在五欲塵勞面前能有定力,不會沉溺其中,不為八風所動。」
可見,結夏安居對現代僧人的還具備了剋期取證的重要意義。僧人們在安居期間集中精力修行,放下一切事物安心辦道,確實能更好地堅持本心,在俗世之中保持出世之心。
結夏安居對俗世生活的啟示
結夏安居期間,僧人們不再外出,居士們可以在護持僧眾的方式上也應相對應做出調整。
若非特殊因緣需要邀請弘法或提供修學機會,儘可能不要邀約出家人外出。提供充足的衣服、飲食、卧具、湯藥,護持出家人安心修道。同時,可珍惜寺院僧眾雲集叢林的機會,到寺廟請教佛法。
此外,結夏安居對於現代人最大的啟示便是如何爭取完整的時間自我沉澱 。
現今,都市忙碌的生活容易讓人在大社會的形勢下逐漸忽視自己的本心,在因此,我們都應該激進的生活中擠出時間讓自身回歸空杯的狀態,保留內心的善意與真誠,不忘初心,也更好地投身到工作中去。
安,即是形心攝靜;居,為要期在住。安居二字說明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靜心修習,以求證悟。或許普通人難以做到有一個夏季的完整時間修行,但是樹立「安居」的意識,確實是佛法對現代生活最好的啟示!
※「林妹妹」離世12周年 帶你重新認識積極善良的佛弟子陳曉旭
※面對父母的一天天老去 孝養他們需要怎樣的佛法智慧
TAG:禪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