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

千里江山圖

洛天依

00:00/04:28

何謂意境?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美學範疇,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準則,是畫家選取客觀事物之精粹,融入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並採用藝術的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是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有與無的和諧統一,也是理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

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統一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意境產生的必要條件,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無詩不能成畫,無畫不能為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畫意境美的追求。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精闢地道出了詩畫創作中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內在聯繫,也道出了蘇軾「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的美學追求。詩也好,畫也好,品察萬物,均以抒情達意為主,詩豐富了畫的內涵、提高了畫的境界。

詩情畫意成為中國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縱覽中國繪畫史,一種是詩與畫的巧妙結合,用來表現詩意,如徐渭在《墨葡萄圖軸》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他在《竹石》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他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懷才不遇的苦悶及剛正不阿的意志;另一種是融詩意入畫,這樣畫成了詩意的化身,畫依詩而存在,成為「無聲詩」,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再如王維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都是運用無聲的詩句來表現畫的意境。詩意既是詩又是畫,巧妙融合,完美無瑕。「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巧妙地突出了畫的意境,妙筆生輝,讓人嘆為觀止。畫境與詩境互為表裡,相互映襯,從而構成了詩歌意境的永恆魅力。用宗白華的話說:「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會到宇宙的深境,使藝術的智慧和哲學的智慧達到了統一。」

意境被稱為「中國畫之魂」,意境的產生不僅增強了中國畫藝術的魅力與神聖,而且也反映出藝術家的聰明智慧和才能。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以儒、道、禪三者的相輔相成的歷史必然,從而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表現內涵。

中國繪畫藝術所體現的審美結構和表現形式也正是這種母體文化的體現。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就是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但意不窮。中國畫就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藝術。正如王國維所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意境,否則謂之無意境。」

註: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春秋哥為你寫詩:致東北
背下這50句《論語》,讓你提升一個境界!

TAG:翰墨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