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經驗用藥,治療慢性肝炎的特效方
導讀: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的肝臟壞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長期飲酒,服用肝毒性藥物等。慢性肝炎的預後差別很大,取決於其病因、疾病的進展、診斷時的病變狀態以及治療是否及時和合理。
慢性肝炎特效方
作者/鄭立讓
慢性肝炎病機轉變複雜,必須詳察形候,辨證施治,審慎用藥,方能使患者早日康復。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用「愈肝湯」。
治肝病多年,始知查病當細,審證究源,辨證施治,治療時方當專一,一旦見效,效不更方。
組方:當歸10g,柴胡10g,雲苓12g,党參10g,白朮10g,白芍10g,丹參10g,黃芪30g,五味子15g,鱉甲12g,靈芝10g,黃精12g,研末沖服。結合臨床辨證,加減用藥得當,如鼓應桴。
圖:白朮
方解:愈肝湯中當歸、黃芪、党參、冬蟲夏草、柴胡、白芍、雲苓、丹參、黃精、靈芝、鱉甲均屬益氣活血葯,有保護肝細胞、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擴冠和增強微循環作用,可以阻止和延緩肝纖維化的發生和降低門脈高壓,使早期肝硬化得到逆轉。五味子能護肝降酶,臨床應用降酶效果可達到85%以上。在使用五味子降酶時加用香附、桃仁等行氣活血效果更優。同時可鞏固已取得的降酶療效,以愈肝湯加川芎、紅花、遠志、大黃等能明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為肝病的向愈創造了條件。
慢性肝炎常有濕困與陰虛同在的問題,治療時當謹慎從事,用藥應十分注意,利濕而不傷陰,養陰而不助濕;化濕用薏仁、青皮、豬苓、白茅根等;養陰用生地、麥冬、沙參、女貞子等。我認為導致以上矛盾現象的原因在血分,故常用烏雞白鳳丸和當歸丸,以作善後用,少量常服起到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之效。
治療肝病中肝脾同病多見,張仲景教益「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我信而有驗。治肝病不離肝膽,但又不拘泥於肝,而注重肝氣的升降中變化作用,常收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驗案
患者王某,男,32歲,本縣三里鎮人,1998年8月份初診,患肝炎3年,雖經多方治療仍反覆發作,就診時見右脅脹痛,疲乏身倦、腹脹、納差、口苦、溺黃、舌質紅、舌苔膩、脈弦滑。HBsAg(表面抗原)陽性,ALT(谷丙轉氨酶)98U/L。證屬肝鬱脾虛,兼有濕熱,用愈肝湯加百花蛇舌草20g,陳皮10g,虎杖15g,川朴10g,服藥10劑後,脘腹脹痛、口乾、溺黃明顯減輕,仍感腹脹、疲乏,於原方中減去川朴、青陳皮續服15劑,自覺癥狀已好轉,查HBsAg(表面抗原)轉陰,ALT(谷丙轉氨酶)已正常。
圖:陳皮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