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雞頭關:蜀道上的中國式記憶

雞頭關:蜀道上的中國式記憶

雞頭關

中國航空報訊:記憶是一個民族或區域被認可的一種文化心靈,所謂中國式記憶,實則是指中國特色。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漢中城郊的雞頭關上,遊人漸漸多了起來,男女、老少或三人一夥、或五人為伴,有說有笑沿著連城山的半山腰一路走來,完成一次快樂的野外穿越之旅。

漢中城的西北,古老的褒河自秦嶺南麓發源,流經太白、鳳縣、留壩、勉縣緩緩流進漢台界,經張寨、新溝橋、龍江、梧鳳等鄉鎮注入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連城山北坡半山腰上,雞頭關巨石自麓至頂、層棱兀出、狀如雞冠,因而得名。千百年來,它默默注視著褒河兩岸的春秋更迭、風雲變幻,古城漢中的老百姓也深深地眷戀著這塊飽藏著歷史與人文精神的聖地,巍巍雞頭關承載著漢中先民的不屈與智慧|,昭示著後來者的奮起和開拓。雞頭關隸屬褒城鎮,解放前置褒城縣。史料記載,夏禹王封褒國在此,商、周、秦漢以來,歷稱褒國、褒城、褒中、褒內,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改為褒城縣之後沿用千年之久。有童謠云:「春遊去爬連城山,一爬爬上雞頭關,雞頭關、尖又尖,半截伸到雲裡邊,站在雞頭向下看,雄雞落到水裡面。」前輩人都知道:「過了雞頭關,眼淚擦不幹。」是講過了雞頭關到關中平原的路上會很貧瘠、荒涼、困窘。雞頭關所在的連城山位於褒城鎮之北,東西綿亘數十里,「十二峰相連如城」故此得名。

歷史總是相映成趣,好山好水自然與英雄和美女相伴,當年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破壞與諸侯之盟,視點燃烽火為兒戲,後被西戎大軍破城,落了個亡國的下場,褒美人也被擄走。後人皆以此為戒,時刻警醒為政者要取信於民,不可貪戀美色,否則只會引起民憤,帶來滅國之災。而那位只對烽火露笑容的美女褒姒就長在雞頭關下,褒河水邊。

每次來到雞頭關,我總喜歡摸一摸這裡的大石頭,因為這裡的石頭有靈性。在一般人的眼裡,石頭是蕭肅冷漠的,而雞頭關的石頭卻因先民的點睛之筆活出了另一番神采。雞頭關的聞名,不僅僅在於險要的地理位置,更在於漢中先民在此開山鑿石體現出的拼搏與創新精神而名震天下。就在周幽王死後又過了約545年,劉邦以退為進,聽從謀士張良之計,委屈到了漢中,屯糧養兵,走的就是褒斜谷(褒河邊)。又相傳東漢年間此地距河水十米高處曾有一洞,約有20米長,為人工開鑿。當時在這堅硬的崖壁上開鑿洞穴並非易事,褒河兩岸的先民們,創造性地使用了火燒水激之法,在沒有大型機械參與的條件下征服了冰冷的石頭,而今這些遺迹已沉沒於1971年修築的石門水庫水線下。古代兵法中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這裡說的棧道就修建在雞頭關下。正是憑藉先民們戰天鬥地的豪情,陸續開鑿與架設了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棧道,才使得古時的中原與西南交匯貫通,讓人們從陝西關中自由往來於難於上青天的蜀地。約在隋唐時,石門棧道屢遭水毀阻行,修復難度大,乃由石門改道稍向西南上山,經雞頭關達褒城,至留壩。此後千年,雞頭關一直是秦蜀通道的一處咽喉,非常險要和重要。

由天梯雲棧構成的古老蜀道在數千年間,不僅溝通了中原與大西南的交往,還給我們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雞頭關周圍,詩碣、碑刻很多,千餘年來,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途徑此處,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詠物、抒懷為文,立碑於關口,鐫刻於崖壁,世代不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文物群,最著名的一通碑現存於漢中市博物館,碑上的「袞雪」二字據傳是曹操親筆書寫。這裡的山崖上還有北魏時代刻下的「石門十三品」正是處在漢字由篆而隸的重要過渡期,它代表了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階段。漢《石門頌》選擇在石門隧道西壁最為平整的崖面,且文字達600多字,是典型的漢賦體佳作,既有鋪陳其事的敘述,又有極盡張揚的頌辭,還有十分明晰的落款,無怪乎人們說它是唐代李白《蜀道難》的姊妹篇。其實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也有石刻這種形式,但以石門十三品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具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其選擇崖面、謀篇布局乃至書刻,十分講究。仰望高山,撫摸著一塊塊巨石,彷彿還能夠聽見當年鑿石鐫碑的叮噹回想。

既為關隘,必有戰事。雞頭關口,因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常常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曾經發生過多次奪關之戰。

光陰荏苒,隨著漢中市「三高三鐵」「一日交通圈」網路的建成,如今的雞頭關已不再承擔南北交通關隘的重任,安靜地矗立在那裡,作為一種人文地理的象徵依舊散發著熠熠光芒。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的背包客樂此不疲地前來遊覽拜謁,大家圍坐在關口涼亭中,眺望著褒河兩岸不盡的山光水色,聽那潺潺流淌的河水訴說著這裡講也講不完的故事,也訴說著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