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發現者:耳念珠菌並非都是超級真菌

中國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發現者:耳念珠菌並非都是超級真菌

連日來,「超級真菌」在朋友圈引發了不小的風波。一篇講述「美國將『超級真菌』列為緊急威脅,中國已有18例確認感染」的報道廣為流傳,恐慌情緒隨之蔓延。

而發現中國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王輝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並非所有類型的耳念珠菌都具有「超級真菌」級別的殺傷力,中國現存的18例感染病例不似美國的病例那般嚴重,也並非無藥可救。

王輝介紹,耳念珠菌最早在2009年由日本學者在耳道中分離得來。國外研究者發現這種致病菌的某些菌株類型常對多種抗真菌藥物耐葯,且在醫院環境下具有很強的克隆傳播性,可以在患者和環境間廣泛傳播,極易造成集中暴發,死亡率高達33%~60%。

由於某些類型的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藥性、傳播性強和死亡率高的特點類似於多重耐葯菌,人們就仿照「超級細菌」的叫法,稱其為「超級真菌」。

「然而,不同菌株在細胞形態、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很大差異,現有研究也顯示,日本分離的第一株耳念珠菌和我國近年來分離的菌株均未表現出多重耐葯。因此,將所有耳念珠菌都籠統地稱作『超級真菌』並不科學。」王輝說。

王輝介紹,2018年5月,我國報道了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菌株分離自北京一名患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征的老年女性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這一研究彌補了當時我國對耳念珠菌研究的空白。

與多個國家此前報道的多重耐葯菌株不同,王輝和同事發現的該菌株對臨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均敏感,且硫酸銅對其具有很強的生長抑制效果,這意味著有對症的藥物可以對該患者進行治療。

目前,全球已有約30個國家出現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我國至今發現18例耳念珠菌病例。

「總體來說,我國大陸地區的耳念珠菌感染不如國外報道的嚴重,且均只對氟康唑耐葯。另外,除了我國瀋陽地區的回顧性研究為既往病例,其餘3例病例都是實時監測發現的,而且相關醫療機構均及時採取了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並未發現耳念珠菌的傳播和對醫院環境的污染。」王輝說。

分析耳念珠菌在國際上新一輪暴發的原因,王輝解釋說:「最近的暴發可能是由於此前的真菌檢測技術不太精確,將其錯誤鑒定為其他菌種,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個新菌種鑒定出來。」

醫療機構的臨床實驗室大多通過生化和質譜兩種技術手段來鑒定真菌,但這兩種檢測技術均對設備的資料庫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王輝介紹,在2017年以前,由於人們對耳念珠菌的認識有限,大多數實驗室常用的自動化檢測系統資料庫中,並沒有耳念珠菌,這也是耳念珠菌很容易被錯誤鑒定為希木龍念珠菌等相似念珠菌的原因。而目前,絕大多數廠家均已對自動化檢測系統進行了更新,在資料庫中添加了耳念珠菌的相關數據,臨床生化和質譜鑒定已逐步覆蓋了耳念珠菌。

如此嚴防死守,耳念珠菌究竟如何對人體產生危害呢?

全球已有研究表明,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發生在具有嚴重基礎性疾病的長期住院患者中,可以引起血流、尿路、手術創面等感染。

王輝表示,儘管耳念珠菌的致病機制並未完全闡明,但其作致病性與白念珠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其整體毒力弱於白念珠菌。蛋白酶、磷脂酶、攝鐵能力等是真菌入侵和感染宿主的重要「武器」,但不同菌株的耳念珠菌的武器「殺傷力」差異大,致病性也不同。

談到耳念珠菌的傳播途徑,王輝介紹,作為一種新型酵母菌,耳念珠菌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長期定植在患者和醫院環境中,不僅可以在患者腋窩、腹股溝、鼻、口咽部等多個部位定植,而且還能在床欄、地板等多種物品表面存活,同時對共用醫療器械造成污染。

「耳念珠菌能在潮濕或乾燥的表面上至少生長7天,在塑料表面可持續存活至少2周。」王輝說,這種幾乎「全能」型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長時間存活能力,是耳念珠菌與其他念珠菌的不同之處。

那麼,什麼樣的人群感染耳念珠菌的風險最高呢?

王輝介紹,引發耳念珠菌感染的外部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內置導管、侵入性醫療操作等。耳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大多同時存在其他基礎疾病,包括糖尿病、膿毒血症或血液感染、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這也進一步增加了病人的死亡風險。

「總體來說,長期住院,特別是入住ICU(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體內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導尿管等醫療器具的患者,或接受過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治療、腸外營養、腹部手術及免疫抑製劑等人群感染耳念珠菌的風險較高。」

王輝還介紹,由於患者通常已經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所以耳念珠菌感染的癥狀可能不明顯,並且癥狀差異很大,因此普通人對感染癥狀很難辨認,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被耳念珠菌感染。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悲痛!41歲醫學博士不幸離世!
袁隆平「超優千號」三亞測產傳喜訊:畝產887.9公斤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