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是何意?老祖宗留下的經驗之談
古人云:「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是何意?老祖宗留下的經驗之談
縱觀中國歷史,不管是哪個朝代,在國家危亡之際,總有人站出來改革變法,挽救國家於水火之中。但這些改革家們的下場卻通常都非常凄慘。為什麼會這樣能?《史記》中的一句話為我們做出了答案——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這句話出自《史記·袁昂晁錯列傳》,歷史上晁錯面對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向當時的皇帝漢景帝上書,提議削藩。這一提議嚴重損害了諸侯王們的利益,是對他們權力和地位的挑戰。
一旦開始實行,必然遭到諸侯王們的報復。事情的結果也確實如此,削藩的變革直接激起了七國之亂,變法的始作俑者晁錯慘遭腰斬。司馬遷對此評價道: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萬事萬物都講究一個規律,違背規律自然會受到懲罰,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歷朝歷代也都有既定的法規制度,這是約束這個朝代群體的根本,一旦打破,社會就會暫時陷入崩壞,那麼這個讓社會陷入崩壞的人自然也會遭到社會從處罰。
早在晁錯之前,秦國的商鞅變法已經為世人擺明了這個道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一舉把秦國從遠垂西僻的弱國變成了能與齊楚爭雄的列強。但卻因為因為破壞了秦國百年來繼承下來的傳統而遭到車裂的命運。
而在晁錯之後,前仆後繼的改革家們似乎也以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王安石被罷官,張居正死後抄家鞭屍,戊戌六君子命喪街頭。他們血的教訓向世人證明了變古亂常的下場。
和平時期,隨意的變革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比如西漢的王莽,國家秩序井然之際,他偏偏要恢復周禮,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改回西周的井田制,頃刻間社會大亂,民不聊生。這是不好的例子。
但變一定是錯的嗎?那也不然。古人曾說,窮則思變。若是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還不思變通,那麼等待自己的必將是更為悲慘的下場。
晚清社會,中國遭遇了千年未有的恥辱,若還是抱著閉關鎖國的祖宗家法,那中國將永遠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人民也將永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有的時候不是想變,而是不得不變,越早看出問題,越早進行變革,才能以最小的損失挽回最大的利益。這些改革家們不是不懂得變法對自己的傷害,但情願風險自己,就是為了用變革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
現代的中國就是在一次次的變革中走向富強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一樣,既要遵守社會的規矩,也要懂得變通,這樣才能生活的更好。
※古代俗語:「宅子現四喜,家中出能人」,是何意?老祖宗經驗之談
※古人的告誡:「窮不走水,富不涉淫」,何意?老祖宗的諄諄教誨
TAG:遙望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