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逍遙人作逍遙遊

逍遙人作逍遙遊

逍遙人作逍遙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莊子,名周,早年曾做過管漆樹園的小官,從此再也沒做過官,一生貧困。歷史上記載莊子的故里極為簡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僅說:「蒙人也。」並未指明何處之蒙,因而關於莊子故鄉的爭論很多。蒙地在戰國時有三處,一在今山東冠縣,一在今河南商丘,一在今安徽蒙城。莊子故鄉究竟是在哪一處,至今眾說不一。

莊子對戰國時的政治鬥爭採取批判和迴避態度,一個人隱居起來,追求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楚威王欽慕莊子的學問,派人帶著大量錢財請他做相國,但被拒絕了。他對使者說:「千金、卿相很誘人,但好比祭祀用的烏龜,你們為它披上漂亮的衣裳,但目的是送入太廟當祭品,到那時它想做一隻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寧願做只在污泥里擺尾巴的烏龜。」

但莊子並不真的對一切漠不關心,不然他也不會寫《莊子》,不會罵諸侯了,「莊子眼極冷,心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能下手,到底是冷眼望穿。」胡文英的這段話是對莊子的最好詮釋。

《莊子》,因莊子曾受號南華仙人,而又稱《南華經》。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今天流傳的《莊子》,是公元三世紀郭象重編的。

《莊子》並不是莊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道家著述的彙編。馮友蘭認為《莊子》一書中,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階段,有些代表第二階段,有些代表第三階段,只有第三階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莊子的哲學。雖然莊子的名字可以當作先秦道家最後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體系,則可能是經過門人之手才最後完成。

《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自己的著述。《莊子》中的文章往往以寓言作為說理形式,汪洋恣肆,瑰麗奇絕,因而被金聖嘆譽為「天下第一才子書」。古代文人往往在現實的紛爭中以孔子自勵,失意時就以莊子寄懷,因而,幾千年來,《莊子》為文化人提供了心靈安頓的場所,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民族性格。

「逍遙遊」是莊子最推崇的人生境界,他主張擺脫一切外物和肉體束縛,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他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是由於外在物質條件和自身肉體的束縛,也就是他說到「有待」和「有己」。

莊子在《逍遙遊》里說,大鵬飛翔要靠翅膀和風,人走遠路要靠乾糧,這都是「有所待」,也就是有所憑藉,一旦沒了外部條件,就什麼都做不成了。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條件都不需要依靠,連自己的主觀條件也要擺脫,也就是「無己」。只有那樣才能不論外在條件怎樣,自己仍能怡然自適地出入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做到絕對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曰師說 的精彩文章:

TAG:子曰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