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國海軍進行的至今最大規模海外軍事行動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我國擁有了洲際打擊能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一枚運載火箭。(攝影/喬天富)
這枚東風-5型運載火箭飛行了29分57秒,試驗射程達9068公里,準確落入預定的彈著點範圍內,美國據此推測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為12900公里。至此,中國正式擁有了洲際彈道導彈。
在此之前,中國僅擁有短中程導彈,無法威懾美蘇核心區域,也就難以有力反擊核訛詐。
1979年1月之前,東風-5導彈已經在我國境內完成了低彈道、高彈道試射等試驗,但洲際導彈必須進行全程飛行試驗,該試驗被命名為「580任務」,圍繞這一任務,中國海軍開展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外軍事行動。
落區決定中國海軍必須組建遠洋特混艦隊
以我國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場為圓心,10000公里為半徑,只有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三處為可選落點,天寒地凍的北冰洋首先被放棄,太平洋進出雖然方便些,但美軍兩大艦隊都在太平洋,與其爭霸的蘇聯也在此擁有相當的海軍兵力,東風-5導彈的數據艙絕不能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最初的較理想落區選擇在印度洋深處某海域。
1972年後,基於形勢發生的變化,太平洋才被最終確定試驗落區。
對當時的中國海軍來說,前出數千公里,茫茫大洋上執行任務,需要的實在太多,60年代末到1980年這10年多點兒的時間,必須裝備足夠的大型驅逐艦、擁有艦載直升機、擁有補給艦進行海上補給.....
中國580海軍特混編隊
為「580任務」組成的海軍特混編隊分為三組編隊:
580-1 先遣編隊,由向陽紅10號大型綜合海洋考察船和T710號遠洋拖船組成。
580-2編隊,由向陽紅5號科考船作為總指揮艦、遠望2號航天測量船、J302號遠洋打撈救生船、T830號遠洋拖船,132號導彈驅逐艦作為護衛群指揮艦,率領131、162兩艘導彈驅逐艦、X615號遠洋油水補給艦(後改稱「鄱陽湖」艦)組成。
580-3編隊:由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擔任編隊指揮艦、J506號遠洋打撈救生船、T154號遠洋拖船、德躍號遠洋救助拖輪,107號導彈驅逐艦擔任第二護衛群指揮艦,率106艦、108艦、X950遠洋油水補給艦(後改稱「洪澤湖」艦)組成。
整個特混編隊擁有四架法制「超黃蜂」直升機。
中國海軍580特混編隊
580特混編隊中,所有的驅逐艦、補給艦都是在1971年至1979年間製造完成的,向陽紅5號和向陽紅10號,遠望1號和遠望2號也都是1979年底之前才完成交付的。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點00分23.3秒,東風-5導彈點火發射,8秒程序轉彎,129秒,一二級分離,266秒,彈頭分離,1797秒命中目標區。
東風5導彈彈頭命中目標區域激起的巨大水柱
期間,澳大利亞舷號11的驅逐艦被我131艦強行驅逐、「GT203號」訓練艦和紐西蘭」莫諾威號」打撈船分別被我106艦和108艦一對一盯死,美軍兩架飛機投擲聲納並提取一桶彈著區海水。
我軍「超黃蜂」艦載直升機成功打撈數據艙
打撈數據艙的「超黃蜂」飛行員、艦載機特級飛行員、二等功臣呂蘊興回憶了當時激烈的爭奪:
「1小時準備,我機已出庫待命,人員就位,外國艦船的直升機也拉出了機庫,做好了起飛的準備,他們的飛行員站在飛機旁,直勾勾地盯著我艦船上人員的動靜。0.5小時準備,我飛行員登機檢查,外國飛行員看到後,急忙把連體飛行服穿好,坐到了駕駛艙內。」
呂蘊興
「我們很快發現了目標,不斷降低飛行高度100米、50米、30米、20米,懸停在了數據艙的上空,絞車員放下蛙人。因數據艙受海流、風浪影響,不停地飄移,我們也得不停地修正飛機懸停位置和狀態,使蛙人儘可能離目標近些、再近些。蛙人下水後奮力向數據艙游去,抓住了數據艙,緊緊地抱在懷裡,向絞車員發出起吊的手勢,絞車員快速起吊,蛙人抱著數據艙順利地進入飛機,機組人員協調一致,僅用5分20秒時間,就把數據艙打撈完畢。當我們凱旋時,外機只好撈了一桶我數據艙施放的帶有染色劑的海水,回去交差去了。」
《聯合防務》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