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三晉大地,踞河東之要,表裡山河,文化昌盛,底蘊深厚。漢魏以降,中西交流、民族融合,農耕與草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貫穿始終。在穩定與遷徙、衝突與重建的交替輪迴中,山西陶瓷獨樹一幟,得以空前發展,書寫出中國陶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西陶瓷,是河東先民人文精神的凝集,工藝智慧的結晶,它深深植根於豐厚的三晉歷史文化中,具有兼容並包、臻微入妙的氣質。那北朝釉陶的雄渾氣度,唐代澤州窯白綠釉彩的酣暢洒脫,金元黑軸瓷的樸拙豪放,介休窯白瓷的輕盈秀美,河津窯剔花及書法的沉靜典雅,長治窯虎枕、絞釉的精雅工巧與造化之美,霍州窯白瓷市場的空前拓展,山西建築琉璃的恢宏絢麗,無不令人讚歎。

山西古陶瓷雖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歷史上瓷業發達冀、豫、陝窯業之影響,故其光芒長期被磁州窯、定窯等歷史名窯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塵,鮮為人知。

經由幾代文博人的艱辛探索,我們終於得以揭開山西陶瓷的神秘面紗,領略山西陶瓷發展的歷史概況與非凡成就。透過這些由泥火與文化、藝術轉化而成的精靈,我們希冀在體悟山西陶瓷獨特的工藝與文化傳統和藝術之美的同時,進而還原出古人社會生活中的若干珍貴片段。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鋒芒初顯

山西在北朝文明進程中占極其重要地位。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晉陽是高歡北魏末年遙控朝政的基地,之後其作為東魏、北齊的「霸府」與「別都",繁盛有逾鄴都。晉陽還是隋未李淵起兵的龍興之地,入唐後,朝廷更視河東為「王業所基、京邑所資」之要。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藝上承漢魏傳統,下啟隋唐新風,獲得空前成就。受臨近河北窯業影響,唐朝河東瓷業窯火初燃。

|北朝釉陶的勃興

北魏釉陶承襲漢魏傳統,孕育隋唐新風,形態各異的釉陶俑,新創發明的各色釉料,獨特的彩繪釉陶,貌似粗朴,卻極具藝術張力。此時出現的人面鎮墓獸、胡人牽駝俑等,直接被後世的隋唐所繼承。北魏流行的黑釉、褐釉陶、青綠釉,亦被東魏、北齊發揚光大。漢魏傳統、佛教文化與西域胡風的交融及對各類工藝的借鑒,更凸顯了北朝釉陶中西文化深度融合的特點。北齊釉陶借鑒佛教石窟寺藝術的高浮雕手法,工藝精湛,無與倫比,獨領風騷。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北朝雞首壺,是受三國、晉、南朝以來流行雞首壺影響的產物。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雄雞」條引《山海經》同:「祠鬼神皆以雄雞」,應劭又說:「雞主以御死避惡也」。喪葬用雞首壺,有避惡、就吉之意,是古人借雞為亡者「鳴陽引魂」的一種風俗。考古發掘的實物和圖像學資料表明,深腹杯配大托盤(子母盤)高足盤是北朝後期流行的飲食器具,裝飾有蓮瓣的高身燈台似與佛事活動有關,它們均被後世的隋唐所繼承。

|河東瓷業的肇始

目前能夠被考古材料證實的山西唐代瓷窯,僅渾源界庄窯、晉城澤州窯、河津北午芹窯及平定窯。鄰近山西北部的河北,窯業發達,其技術或通太行古陘的蒲陰陘、飛狐陘一線傳人出西,深刻影響了渾源窯的生產。該窯唐代燒造白瓷、黑釉、茶葉末釉、三彩和絞胎等品種。安史之亂後,澤州與唐代名窯邢窯所在邢州,長期同屬昭義鎮所轄(昭義鎮領澤、潤、磁、邢、洺五州),故澤州窯明顯受到邢窯的影響。該窯專門燒造溫釉器,瓷胎緻密,施化妝土,經素燒,胎呈土黃、淺灰或黃白等色,有白釉綠彩、三彩、淡水清釉、黃釉、黃褐色釉等品種。其中沉靜典雅的水清釉、酣暢洒脫的白釉綠彩是澤州窯的代表性產品。唐朝北都太原府、長安及東都洛陽均有發現。河津北午窯破壞嚴重,唐代以餅足玉璧底碗為主,胎質粗糙。平定燒造玉璧底碗,製作略粗,還燒制花口缽等,但其年代是否到唐還有待進一步考古證實。

唐朝是茶文化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飲茶之風從寺院宮廷,滲透到了到日常生活的諸多層面。有關茶的著作,詩詞等大量湧現。陸羽完成首部系統介紹茶的著作——《茶經》。白居易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名句傳世。唐人封演《封氏聞見錄》雲:「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唐朝還出現朝廷主導的「茶政」,茶稅成為國家重要財賦來源。飲茶已從原本消食、提神的功能,演進為將視覺、味覺和一定儀軌合為一體的清修體驗,上升為茶道,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升華,與相適應的茶具品類獲得空前發展,茶器美學也獲得極大提升唐代渾源窯、澤州窯茶瓶、茶盞、渣斗等大宗茶器的生產,正與此背景有關。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融合創新

山西毗鄰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陝三地。五代至宋遼金三朝,以太行山為界,河北、河南的瓷業產品及技術,明顯具有穿越太行古陘向山西單向流通和擴張的趨勢。宋金定窯產品及瓷業技術,通過蒲陰陘、飛狐陘影響了遼金西京道的瓷業生產,井陘也是定窯瓷業技術進入山西的重要孔道;金代磁州窯與潞州地區窯業技術交流主要憑籍滏口陘展開;白陘、太行陘則發揮了金代修武當陽峪窯等河南窯場與河東南路窯業產品與瓷業技術交流之功能。

山西窯業雖深受鄰省強烈影響,但不乏開創性貢獻,如介休窯北宋創燒的白地黑花,引發了晉、冀、豫此類裝飾在金代的大流行。三晉窯工在博採眾長的同時尤為注重重塑自身工藝與文化特色,產品面貌翻新入妙,如同己出,自成一格。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五代宋金太原府及周邊瓷業

至遲在五代,定窯「官」、「新官」款等產品已流通至太原府,定窯技術也透過井陘太行古道輸入山西,官方仿效定窯,定燒「晉」款瓷器,平定窯初燃窯火。入宋,介休窯在效法定窯白瓷的基礎上,形成自身鮮明特色,同時開北方白地黑花裝飾先河,白地褐彩、褐地白彩流行。金朝世宗、章宗朝「治平日久,宇內小康」,瓷業發展迅猛。鄰近平定路的盂縣窯以定窯白瓷為仿燒對象,榆次窯則明顯受到定窯印花工藝和白地黑花裝飾的雙重影響;而此時介休窯則專註於白地黑花、剔花工藝,裝飾自成一格。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遼金西京的瓷業

大同是遼的西京和陪都,地位顯赫。遼代定瓷已流通至大同府一帶。金代,大同府、朔州等地納入金朝版圖,更成為定瓷的重要消費地。定瓷在輸入遼金西京道(路)的同時,還深刻影響了當地的瓷業生產。渾源窯、懷仁窯,都明顯受到定窯影響。渾源窯、大同青瓷窯還另闢蹊徑,以黑釉剔花見長,其樸拙的造型、獨特的裝飾、粗獷的藝術風格,在陶瓷史上獨樹一幟,一度影響了西夏黑瓷的生產。渾源窯鑲嵌青瓷,也是該窯頗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產品。懷仁窯黑釉油滴盞的流行,則與點茶法在北方的廣為傳播密切相關。大同青瓷窯,渾源窯,懷仁窯產品除銷往鄰近的河北、內蒙之外,渾源窯甚至遠銷千里之外的遼上京一帶。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渾源窯瓷塑

受定窯影響,渾源窯遼代生產大量白瓷,尤以細白瓷中的瓷塑類最精,工藝考究,造型與裝飾自成一格,成為渾源窯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品類。其中有姿態各異又可以把玩或佩戴的百戲童子像、動物等,也有佛、觀音、羅漢等佛教塑像,還有人首龍頭流提梁壺等生活用具。渾源窯瓷枕也多採用模印雕塑技法,有童子、雙獅等造型,亦可歸入瓷塑一類。

|渾源窯鑲嵌青瓷

渾源窯鑲嵌青瓷,體現了該窯高超的生產技術水平。除碗、盤、枕、罐、瓶、盆、爐、瓮等日用器皿外,甚至有裝飾用的插嵌瓷板。鑲嵌青瓷釉質光潤,釉色青黃。裝飾分三種:一是單一線嵌紋飾,為主流裝飾;二是線嵌與剔劃化妝土結合形成的裝飾;三是剔劃花裝飾,這類剔刻部分單獨填嵌白化妝土,而線形的經脈則無嵌彩。其製作方法是:先在胎上划出線紋,然後施白化妝土,再刮掉線紋以外的化妝土,最後施透明青釉入窯燒成。燒成後因坯體和嵌入坯體的化妝土呈色不同,形成青地白花的效果少量器物在坯體上剔划出紋飾,再於剔劃部分填嵌白化妝土。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介休窯

據洪山鎮《源神廟碑》載,介休洪山窯,至遲在宋大中祥符元年已窯火初燃。該窯北宋細白瓷的透明度、白度,明顯高於定窯,宋白瓷中無出其右者。印花白瓷受定窯影響,多見小件盞盤、花球飾品,裝飾菊瓣、纏枝菊花,嬰戲牡丹等圖案。碗、盤類的瓷質支釘墊燒工藝,堪稱解決瓷器美觀與產量矛盾的絕妙發明,是山西窯工的獨特貢獻,黑、黃褐釉印花碗、盤等,澀圈疊燒,以嬰戲蕩船紋最富特色。

北宋還生產黑釉、白釉劃花、剔花、鏤雕、釉下黑彩劃花及釉下黑、赭花等,北宋已創燒優質成熟的白地黑花產品,開白地黑花裝飾之先河。釉下黑、赭花產品,深淺赭、黑褐等色施於潔白化妝土上用料有凸起感,別具一格。其中白地黑、赭花劃花裝飾,工藝考究,為該窯絕精之作。北宋產品輻射很廣,憑籍黃河銷往河南,甚至遠銷至遼上京、中京一帶。金代介休窯則穿越黃河古渡,遠銷陝北地區。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是釉下彩品種之一,是宋金北方窯場流行裝飾。其工藝是坯胎上敷層白色化妝土,然後在其上用毛筆蘸含鐵量較低的褐鐵礦石(斑花石)料繪畫,再罩透明玻璃釉入窯經高溫燒成。北宋介休窯除大量燒造白地赭花瓷器外,已創燒成熟的白地黑花瓷器,開此類裝飾之先河。介休窯、榆次窯的白地黑花除單一的黑彩外,還流行白地黑花加醬彩,尤其在花朵等部位施加醬彩,豐富了畫面的美感和表現力,是頗具山西地域特色的裝飾。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金代河東南路的瓷業

金代河東南路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其瓷業生產,博採眾長,湧現出以河津窯、長治窯、當陽峪窯、霍州窯等為代表的瓷窯。當陽峪窯,金代屬河東南路,其產品通過太行古陘,在河東南路流布甚廣,進而啟發了河津窯對其工藝的借鑒。河津窯工並未止步於模仿,而是在造型、裝飾色彩方面重塑並強化自身特色,一躍成為河東窯業之翹楚。

得益於太行釜口陘的交通便利,長治地區的瓷業,強烈地受到河北磁州窯的影響,著力在造型與裝飾上另闢蹊徑,其生產的虎枕、山水枕及白地黑花精品,工藝與藝術水平與磁州窯精品比肩,亦毫不遜色。八義窯的紅綠彩技術也應是來自鄰近的紅綠彩技術最發達的窯場—磁州窯。霍州窯代介休窯而起,成為金代流通頗廣的產品。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長治窯釉下彩與絞釉

長治窯場的釉下彩極富地域特色,除白地黑花之外,花卉花朵局部喜用白粉、褐彩兩色裝飾,禽鳥用褐彩皴染,較單純白地黑花更具表現力,是長治地區釉下彩裝飾最具標識性的特點。

絞釉,有學者稱之為「流泥紋」或「絞化妝土」。其製作工藝是:先在坯體上施化妝土,乾燥後,把兩種深淺不同顏色的泥漿,經絞合後用特殊方法施於化妝土上,最後罩透明釉燒成。通常施於長頸瓶、香爐等器物上,形成類似大理石般的紋理,西方學者稱其為「大理石釉」;長治窯工還把絞釉工藝創造性地用於表現庭院山石的造型與肌理,頗得自然造化之趣。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虎枕

宋邵雍纂輯《夢林玄解》中「虎枕安神辟夢說」條雲「霍幢人秘授虎枕法,能令神魂寧守,妖夢不見,延年養滎,升仙誕道之要也。」可知古人認為虎枕有安神辟夢之功。金代虎枕是山西長治一帶窯場的名品,其製作工藝之精湛,裝飾題材之豐富、藝術手法之高超,獨步當時。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河津窯

河津窯是山西宋金時期重要窯場之一,已發現北午芹、古垛、固鎮和老窯頭四處窯址,燒造年代自唐至清。2016年對固鎮窯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制瓷作坊、窯爐等遺迹,以金代遺存為主,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坊多窯洞式,有澄泥池、沾漿缸、灶址、石磨盤、石臼等遺迹、遺物;瓷器品類有粗細白瓷、黑醬釉及三彩,器形以碗、盤、碟和枕為主,裝飾工藝有白地黑花、剔花填黑彩、珍珠地劃花、黑地白繪花及印花,題材以詩詞、花卉為主。

固鎮窯址中北澗疙瘩出土北宋細白瓷,胎白細密,釉色瑩潤,代表了同期較高水平;上八畝出土的金代瓷枕採用剔花填黑及珍珠地劃花工藝,枕面飾竹節狀、壼門開光,特色鮮明,工藝精湛。出土窯具有匣缽、三叉支釘、墊圈、墊片、支頂缽、「工」形支墊測溫錐等。裝燒方法多為匣缽裝燒,裝燒工藝分正燒和覆燒,包括三叉支釘疊燒、澀圈疊燒和泥釘疊燒等。金代河津窯產品,除滿足河東南路市場外,憑藉毗鄰黃河古渡之利,大量遠銷陝、甘地區。

|河津窯的詩書畫意

河津窯工在借鑒當陽峪窯等河南窯業技術的基礎上,注重文化、藝術、造型、裝飾、色彩方面的重塑,並強化了自身鮮明的特色。其獨具一格的造型設計、極具藝術美感的畫面、內涵豐富的裝飾題材、大膽沉穩的剔花填黑技藝、超凡脫俗的黑地白粉書法、純熟秀雅的三彩運用,使得河津窯在造型裝飾、書法藝術、色彩呈現等方面匠心獨運,無可匹敵。

在具有工匠傳統的瓷器之上,具有完全可與文人比肩的書法之作,具有絲毫不輸文人畫的神采與氣韻,這在陶瓷史上是前所木見的。這一方面,與金代普遍重視文化、道德修養,重視中原文化傳承、嗜書嗜學的因素相關,同時也是山西「大定明昌五十年」金朝盛世的寫照;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是具有良好文化素養的文人階層,參與了瓷器的生產與設計。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紅綠彩

紅綠彩是金代出現的釉上彩瓷品種,其工藝是在燒成瓷器上,用紅、綠、黃等彩勾畫出紋飾,再入窯以800℃左右的低溫燒成。有白釉紅綠彩、白地黑花紅綠彩票釉紅綠彩及紅綠彩貼金等品種。紅彩是三氧化二鐵的呈色成,黃彩也是鐵的呈色,綠彩為銅的呈色。得益於太行釜口陘的交通便利,八義窯的紅綠彩技術,應是來自紅綠彩技術最發達的磁州窯。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白覆輪

「白覆輪」是日本陶瓷學界對中國宋金時期口沿施一周白釉的黑釉瓷的稱謂,以白覆輪黑釉茶盞最為流行。在宋金時期的山西窯、淄博窯,河南窯,吉州窯都有燒造。白覆輪黑釉器,黑白對比鮮明,具有特殊的美感。其製作工藝,先施黑釉,然後用竹刀颳去口沿內外黑釉,然後口沿施白化妝土及透明釉,再入窯高溫燒制。山西汾陽東龍觀金明昌六年墓壁畫「茶酒位」圖中有用「白覆輪茶盞點茶之情形。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別開新貌

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游牧文化的滲透,統治版圖的擴張,與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進一步加深,由此帶來一場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湧現出許多融合了異域文化習俗的新奇裝飾與器用。從元代介休窯黑釉剔花黑釉鐵鏽花嘟嚕瓶.胡瓶的大量燒造,霍州窯白瓷高足碗、杯的流行,臨汾窯、渾源窯鈞瓷、白地黑花的燒造等都可強烈感受到蒙元文化對瓷業生產面貌的深刻影響。元明時期山西建築琉璃工藝臻於鼎盛,琺花工藝流行,中東傳入的孔雀藍等釉色風靡一時,形成了一股前所未見的新風尚。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元代冀寧路、晉寧路、大同路瓷業

有元一代,器用與裝飾皆新。黑釉剔劃花、黑釉鐵鏽花與鳥形花裝飾,高足碗、杯以及嘟嚕瓶、胡瓶(玉壺春瓶)、雞心茶罐的流行,都烙上了深深的蒙元文化印痕。元代冀寧路以榆次窯的白地黑花為代表;晉寧路的臨汾窯主要燒造白瓷、黑釉、鈞釉等器物;介休義棠在元代曾燒造黑釉剔花、白地劃花產品;霍州窯以燒造白瓷見長,代表了元代北方白瓷的最高成就;大同路的渾源窯主要燒造釣瓷和白地黑花瓷。各窯產品的行銷市場也空前擴大,或穿越太行古陘銷往元大都,或通過黃河古渡銷往陝北、關中地區,有的甚至遠銷至廣袤的塞北草原。

|霍器與彭窯

霍州窯位於山西霍州白龍鎮陳村,是山西金元時期重要瓷窯。元代霍州窯又稱「彭窯」。霍窯白瓷工藝獨特,製作甚工,土骨細白,胎薄且輕,造型秀雅,代表了元代北方白瓷工藝的最高水平。金代霍器裝燒方式以砂圈疊燒為主,元朝霍州窯承襲介休窯瓷質粘釘疊燒技術,器足大多粘有五個細瓷泥支釘,器內底常留有五個細小支釘痕。元朝霍器擁有更廣闊的北方市場,除山西外,河北磁縣、浙江杭州、元大都、元集寧路故城包頭市燕家梁遺址、元代亦集乃路故城、河北黃驊海豐鎮元代貿易港口、甚至蒙古國境內的元代和寧路故城遺址都發現了霍器蹤跡,是山西行銷市場最為廣闊的瓷窯。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黑釉鐵鏽花

黑釉鐵鏽花是宋金元時期北方流行的瓷器裝飾手法。以含氧化鐵的「斑花石」為彩料,在施黑釉的器身上或繪或點或灑進行裝飾,入窯高溫燒成後,黑釉器身呈現褐醬色的鐵鏽花紋。山西以介休及汾陽地區元代窯場流行的鐵鏽花鳥形花裝飾最富特色。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山西鈞瓷

山西鈞瓷最重要的發現主要集中在大同地區,以元至元二年(1265)馮道真墓的發現為代表,應是渾源窯的產品。渾源窯鈞瓷的生產,很可能是在河南三峰山之戰(1232)之後,汝州、許昌等地被蒙軍攻佔,之後蒙古軍隊北歸,河南成為空虛之地。蒙古軍隊在撤離的時候,帶走了大批俘獲的工匠。《元史·何實傳》稱「實分兵攻汴、陳、蔡、唐、鄧、許、鈞、睢、鄭、亳、潁,所至有功,計梟首一千五百餘級,俘工匠七百餘人。」渾源窯作為滿足雲州陶瓷需求的重要窯場,其鈞瓷的生產,很可能是利用從河南俘獲的匠發展起來的。此後,釣瓷技術在山西進一步傳播元代臨汾龍祠窯,澤州柳口鎮也有生產。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琉璃與法花

山西琉璃,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傑出成就之一。其恢弘的氣勢、絢麗的色彩、多變的造型、精湛的技藝,無不令人讚歎。琉璃最初以黃、綠為基調,以鉛為助熔劑,元以後融入法花釉中的孔雀藍、茄皮紫等,色彩愈加艷麗。山西琉璃歷經千年世事變遷,仍有大量優秀作品倖存,如牌坊、佛塔、碑碣、影壁、神像、獅子、供器及建築脊飾吻獸等,其分布之廣、匠師之多,無出其右者。

法花萌芽金元,盛行於明,多見佛道神像、供器一類。其典型製品採用立粉技術,釉色以茄皮紫、孔雀藍,金珀黃為特色,是以硝酸鉀為助熔劑的中溫色釉。法花除景德鎮所產為瓷胎外,其他北方之窯大抵皆陶胎或粗瓷胎,河南、陝西亦有燒造,以山西成就最高。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近期熱文鏈接

梅瓶-持續千年的美

故宮最有趣的一幅畫!

器座,一個被忽略了的收藏!

風華絕代:「珠山八友」的瓷板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各國文物擷英
宋瓷:流傳至今的八大經典器型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