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長城的勞力從何而來?關於長城修建的那些事兒
導讀
當我們登上居庸關、八達嶺、山海關城樓或是其他長城關隘,看見那宛如長龍賓士在崇山峻岭之間的長城的時候,一種驚嘆讚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們不禁想到,這樣偉大艱巨的工程,古代勞動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流出了多少血汗!
修建長城的勞力從何而來
修築長城的人力來源,大約有如下幾方面:第一是戍防的軍隊,這是修築長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時修築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後,以三十萬大軍戍防並修築的。第二是強迫徵調的民夫,這是修築長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時除所派蒙恬率領的幾十萬軍隊之外,還強征了大量的民夫,約有五十萬左右。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在秦漢時候,專門有一種刑罰叫做「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第四,歷代統治者為了徵調修築長城的勞力,還巧立了許多名目,強迫人民去修築長城。
兩千多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完成萬里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時候,發揮了高度的聰明才智,不僅在規劃設計上「因地形,用險制塞」,完成了設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應、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發明創造,克服各種困難,完成了艱巨的任務。
長城經行的地理情況千變萬化,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灘石等等都有長城穿越。因此,在修築長城的時候,勞動工匠和軍事家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利用自然地形,在險要處修築城牆、關隘和烽燧、煙墩、城堡等建築物,用以阻擊來犯者達到防禦的目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這一條寶貴的經驗是勞動人民從實踐中創造的,秦始皇時已經把它肯定了下來。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時都是遵循著這一原則的。試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險阻修築城牆,那將花費多出許多倍的人力與材料。如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為屏障,而硬是平地築牆,所費人力物力更無法計算。我們從現在長城的遺址調查中可以看出,萬里長城是利用地形條件來修築的,凡是修築關隘的地方不是兩山之間的狹口就是河谷匯合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道。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與材料。
長城修築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由於長城綿延萬里,工地很長,施工管理更為複雜。當時所採取的辦法是與防守任務相統一,即採用分區、分片、分段包乾的辦法。
如漢朝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的長城就是由四郡的郡守負責各自的境內長城的修築,郡再把任務分到各段、各防守據點的戍卒身上去。當然在大的工程和關城的修築則要由郡守調集力量去修。中央政權也從全國各地徵調軍隊和募集勞力到重點地區去修築。明朝的時候,沿長城設十一個重要的軍事轄區「鎮」來管轄長城,同時也擔任所轄區內長城的修築和維護。如山海關外遼東鎮長城即是由提督遼東軍務王翱、指揮僉事畢恭、遼陽副總兵韓斌、都指揮使周俊義以及張學顏、李成梁等人在任遼東鎮軍事首領時相繼修築而成的。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沿線的上千座敵台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相繼修築的。至於分到長城的一段或一處烽台、煙墩,也多用包干修築的辦法。
長城上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同時,從長城這一雄偉工程來看,它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本文轉載自「衡山書院」(文章摘自《古迹》,作者羅哲文,中國古建築學家、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原文有刪減,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48個容易用錯的成語,你肯定用錯過
※滕文生會長會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