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清朝時期,地方的官制大致可分為,督撫、藩、臬、府、縣。省一級的地方最高長官,分別為總督和巡撫,一府之地最高長官自然是知府,縣則是縣令或知縣。而在省級與府級之間,還有一級行政單位,那就是道。
清朝的官制大至承襲了明朝。不過,清朝在吸取明亡的教訓之後,也對清明朝的官制進行了改革。例如在明朝時期,本是一省之長的三司,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到清朝時變成了省二級機構,反倒在明朝之時為臨時差遣的總督和巡撫,被固定為一省之長。
同時,清朝還將都指揮使裁撤,名義上,為省級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變成了督撫的僚屬。最重要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在清朝時期被取消了直達皇帝面奏之權,布政使和按察使徹底失去了「上達天聽」的機會。
明朝時期,在省和府縣之間,划出了道一級的行政機構,並且由布政司的參政、參議派出道員,擔任分守道。而按察司的副使、僉事則派出道員擔任分巡道。清朝初期延續了明朝的守、巡兩道的制度,而且,也如明朝一樣,都是臨時差遣,道員並沒有固定品級。
不過這一情況,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變化,在乾隆的命令之下,道員成為了地方的實官,不再是虛銜,而且也有了固定的品級,為正4品。同時,也有許多並沒有地域劃分的專職道員,例如,海關道、河道、糧道、驛傳道等等。
因此,清朝時期的道台,是省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自然,它比府的級別要高一級,這從品質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乾隆之後,道台一般為正4品,而知府一般為從4品。不過,雖然道台隨著時間的推移,職權和級別不斷升高。但是,道台並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而更類似省的派出機構。
清中後期時,道台的權柄日益加重,甚至有了密折封奏的權利。在管理領域方面,有的道台可管一府,有的甚至能管數府之地。清朝最著名的道台,應該就是台灣道了。
在清末1887年被升格為台灣省之前,台灣的行政機構一直是道。台灣道隸屬於福建省管轄,雖然行政級別要低於省,但是要高於如興化府、漳州府等府一級的建制,它的全稱為福建分巡台灣道。
台灣到的最高行政級別官員,一般為正四品文官。不過到了清朝乾隆末期,台灣道的最高行政主官再次升級,原為正四品的台灣道道員升級為正三品的按察使銜台灣兵備道。在台灣設省之前,整個諾大的台灣島都屬於台灣道的管轄範圍之內,也可見道台的權利之大。
清朝時期,中國各個省份幾乎都有道一級的機構設置,例如,直隸省有熱河道、清河道、天津道等,山西省有雁平道、歸綏道,河東道等,河南省有河北道、南汝光道等,甘肅省有蘭州道、寧夏道等等,已經成為最常見的行政機構。
※陳果夫、陳立夫是如何成為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的?
※如果當年沙俄沒有賣掉阿拉斯加,現在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