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能力不如關張,為何成了忠臣良將的標杆?
文/趙心放
消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啥不推翻滿清自行稱帝?是不少文史研究愛好者的一個感興趣話題,見仁見智,歷來看法紛紜。筆者在此聊聊一己管見,相信能引起讀者們的興趣。
(一)不少人認為曾國藩有推翻滿清的軍事實力
太平天國起義後,原有的武裝力量八旗兵和綠營望風披靡,完全抵擋不住太平軍的強大攻勢,危在旦夕的清廷只好緊急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1853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曾國藩認為團練沒實用,經奏請朝廷批准,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湘軍」,也稱「湘勇」。
湘軍陸師組建之初,基本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另外設有營務處和糧台,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與此同時,曾國藩藉助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
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名士儒生,兵卒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兵卒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湘軍有比較規範的戰略戰術。從士兵軍事素質差、掌握的武器不利奔襲進攻、能得到國庫和地方充足糧餉支持等各種實際情況出發,以防禦作戰為主,進攻作戰為輔;行軍左右前後呼應,各部實行互保;每到一地注意觀察地形;十分重視安營紮寨,必先深挖溝高壘牆,嚴密布防後再作戰鬥安排......
雖然湘軍在建立之初,打過幾次大敗仗,有次急得曾大帥投水自盡,幸虧被部下死命拉住。曾國藩認真總結教訓調整了作戰部署後,經過一段時間逐步掌握了戰埸的主動權,加之後來太平天國鬧內訌削弱了自身實力,1864年湘軍攻佔天京(南京),消滅了太平天國。
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為首的各地農民起義軍作戰中迅速壯大,當時有「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之說。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據史料統計,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全國各地不少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紛紛投到曾國藩麾下。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鴻章被史學界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另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一說)。左宗棠因創抬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被世人譽為民族英雄。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二)湘軍將領擁戴曾國藩憑強大實力自立
消滅太平天國後,當時湘軍有近三十萬人,實力十分強大,控制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達且人口眾多的江南諸省。朝廷集權能力薄弱且地方勢力必定坐大,換句話說,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必定削弱朝廷集權能力,這類事兒在歷史上不鮮見,從而清廷有了新的擔憂,
弄不清楚是朝廷有意試探或是民間自發謠傳,曾國藩要造反之說甚囂塵上。據野史載,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也曾講過,只要曾國藩一聲令下,我願率10萬太平軍助曾打天下,推翻滿清王朝,建立漢人政權。不過曾國藩很快殺掉李秀成滅了口,此話死無對證。
清廷迫不及待地開始行動了。曾國藩率湘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時,咸豐皇帝曾許諾,誰消滅太平天國給誰封王。戰後論功行賞時,咸豐皇帝自食其言了,取消給曾國藩封王的許諾,只封給了他一等候的爵位。並且還傳言要裁減大部分湘軍。
曾國藩猶如啞巴吃湯圓——心中有數,揮毫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山高心自知」的詩句,並四處傳揚,表明自己沒有謀反之心。
以前的電視劇《太平天國》中,有個很引人注目的情節,湘軍攻破南京消滅太平天國後,眾將領趾高氣揚,更加把當朝皇帝和那班官僚瞧不上眼,看到朝廷這樣對待有功之臣大為不滿,乾脆來個一不做二不休,在胞弟曾國荃的煽動下,一批湘軍高級將領集體請求曾國藩自立為王,打到北京去,消滅滿清,建立新王朝。
面對部屬們要求自己變相「黃袍加身」,曾國藩不露聲色,只是說要認真思考。第二天,曾國藩給湘軍眾將領宣布,要選擇繼續做忠臣!
雖然這是劇情,但它是來源於真實生活的,沒有憑空捏造。
(三)剖析曾國藩為啥不自立的原因
1811年出生的曾國藩,1838年第三次赴考,才考中進士的,排名比較靠後,位列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從而可得出這樣的概念:他是一個人才,但不算那種頂級的人才。
曾國藩考上進士後一直在朝廷的部門工作,11年後官至禮部右侍郎,二品銜。他沒做出啥驚天動地的政績,晉陞得快的原因是非常踏實肯干。去年我寫的有關曾國藩的拙文中,敘述過他的這樣一件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一天下午,當時已居四品官的曾國藩,為表自己的清白,在府衙內當眾脫掉自己身穿的衣褲,光著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徹底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實數額。
這空前絕後的壯舉在世間廣為傳播。
座師穆彰阿對他頗有好感,始終對他關照有加。但他和穆彰阿是純粹的工作關係,就是連野史也沒講過他攀附權貴、行賄之類的事。穆彰阿垮台時,牽連了不少人,但一點兒也沒沾上他的邊。
綜上所述,筆者管見,曾國藩是個工作十分踏實,活得非常明白之人。對於「造反」這種頂級大事,他不是三思而行,而是九思而行的。
估摸他至少分析權衡了下列問題:
其一、湘軍當初是以保衛儒教和忠君保國為號召組建的,如果背棄當初的誓言就會失去人心。經過多年戰亂,當時的人心是思定的。
其二、自己能在南方呼風喚雨,但在北方卻無號召力,當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已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是任何打算另起爐灶一統華夏的人的勁敵。此外,外國人支持清朝廷,則與己沒啥密切聯繫。
其三、要造反必須具備一支強大的軍隊、一套有文武異才的班底。湘軍號稱近30萬,但其中的主力在和太平天國的多年戰鬥中幾乎損失殆盡。胞弟曾國荃當兄的信得過,但他作風粗暴,不會交友只會樹敵,同事們畏懼他但不會親近他。李鴻章功於心計,沒有百分百的勝算是不會出死力的,左宗棠是百分百的保朝廷派。一但舉旗造反,李、左二人說不定還會成為自己的勁敵哩。其他將領大多和李、左二人的想法相似。
......
他深知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否則稱帝肯定是一件得不償失甚至身敗名裂的蠢事!不管曾國藩有無造反的念頭,從儒家思想和其性格出發,擺出了甘為人臣的姿態,很快裁減了數量龐大的湘軍,除留下一部分守衛南京外,大多複員回到湖南老家,撤銷湘軍編製。
筆者述評:與1911年發生辛亥革命時的國內形勢截然不同,那時代滿清雖然千瘡百孔日薄西山,但「氣數」還未盡,曾國藩不造反不稱帝是明智之舉,不僅保住了自己的一生平安,更重要的是沒使國家陷入長期的更大動亂之中,從而加劇分裂的危險。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閱讀悅讀之寫乎》簽約作家。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韓信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緣何死於弱女子之手?
※正史里是怎麼描述妲己的?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