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險,你需要這樣一個遙控機器人
深海水下機器人是當前深海探測與作業的主要手段。1997年5月21日至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聲學所等單位研製的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AUV)CR-01,圓滿完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各項調查任務,開啟了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研發及應用的新篇章。
在傳統的幾類水下機器人中,與AUV名頭相當的還有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和載人潛水器(HOV),其中ROV以其高效、長時、強作業能力等特點而備受關注,在石油平台、海洋工程等領域作業發揮重大作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ROV。
你聽說過ROV嗎?
遙控水下機器人,英文全稱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又稱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所謂無人遙控,就是指機器人本體自己下潛到深海去工作,操控人員在母船上進行遠程遙控。
怎麼遙控呢?原來ROV有根「臍帶」一樣的臍帶纜與母船相連接,母船上的ROV控制台通過臍帶纜向ROV本體傳輸動力、控制信號等,水下視頻、圖像以及感測器採集到的數據也是通過臍帶纜傳回控制台的。
ROV分這麼多種
——根據機器人個頭大小和作業能力,ROV可分為觀測型和作業型。觀測型ROV主要用于海底資源探測、電纜檢查等,通常較小,多用於執行淺水任務。作業型ROV主要用于海底沉物打撈、資源開發、深海科考等,既有觀測型ROV的功能,如配備了光源、攝像機、聲吶、感測器等設備,又有作業功能,如安裝了多功能機械手。
——根據機器人運動方式,ROV可分為浮游和履帶爬行兩種,當前用於深海採礦和掩埋電纜的大都採用履帶爬行方式。
——根據作業深度,ROV可分為淺海級、深海級和深淵級。絕大多數觀測型ROV屬於淺海級ROV,多數作業型ROV屬於深海級ROV,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深淵級ROV。
——根據ROV配置方式的不同,ROV系統可分為有中繼器與無中繼器兩種模式。帶中繼器的ROV在小範圍精確作業操縱性好,但是中繼器與水下機器人本體水下分離和對接時具有一定難度。
無中繼器ROV系統(典型代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星6000 ROV)
有中繼器ROV系統(典型代表: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星1000 ROV)
ROV有什麼本領?
說了這麼多,ROV到底有什麼用呢?可不要小看它,ROV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深海作業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
科考:包括水下、冰下環境、生物的觀測與研究;水下考古觀察和文物打撈;近海底岩石、泥樣採集和鑽探取樣;深海測量、海底剖面測繪、海洋水文研究;深海礦藏勘探等。
搜救:搜尋、定位和回收打撈失事飛機、艦船的殘骸等。
安裝:包括海底管道及電纜的開溝埋設,水下輸油管道的連接、檢測,海底安裝物的維護和修理。
維修:海洋鑽探和建造支持,視頻觀察、監測安裝、操作支持到維修。
檢測:跟蹤水下管線以檢測漏點,確定管線的安全狀態;監測石油平台的腐蝕和堵塞情況,定位破損、查找裂縫和評估海洋生物污染;碼頭、樁基、橋樑、大壩水下部分檢修和破損評估,航道排障與港口作業。
環境:在管線、電纜和設備安裝之前,對環境進行視頻和聲學掃查。
清除:石油平台、船底、水庫壩面和攔污柵的清刷,清理等。
瀋陽自動化所的ROV研製歷程
瀋陽自動化所已經研製ROV幾十年啦,這是我們的ROV家族:
「海星6000」 ROV——突破6000米深度!
「海星6000」ROV是瀋陽自動化所最新研製的ROV產品。它是一種無中繼模式的ROV。ROV本體通過臍帶纜直接與母船相連接,臍帶纜起著物理連接、能源供給與信息傳輸等作用;「海星6000」全系統主要由ROV載體系統、控制系統、動力與輔助系統、水面收放系統深海升降運載平台等組成。
「海星6000」上裝備了先進的照明攝像單元,主要用於監視ROV水下作業、拍攝海底生物以及環境的高清視頻,並為ROV運動、採樣作業等提供照明支持。它配備了2台高清攝像機、2台標清攝像機以及4台低光攝像機。
高清攝像機分為科學高清和駕駛高清,科學高清攝像機主要用於拍攝深海生物及環境的高清視頻,為科學家研究提供高質量視頻資料;駕駛高清攝像機主要為操作員提供海底高清視頻信息,使操作員駕駛ROV過程中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同時便於ROV操作員進行海底的精細操作。
2台標清攝像機布置於水下機器人前框架,用於俯拍監視採樣托架內及機械手作業情況,4台低光攝像機分別用於觀察臍帶纜水下狀態、採樣托架內工具狀態、輔助觀察機械手及采水瓶工作狀態。「海星6000」共配備7台水下燈,其中3台為科學家高清攝像機提供照明支持。
「海星6000」上裝備了一套瀋陽自動化所自主研製的7000米7功能深海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及多型個性化科考作業工具。這款機械手也是很厲害的,自研機械手在水下設備移位和生物、沉積物、岩石取樣中發揮重大作用,已有2套安裝在「深海勇士」HOV上,目前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全海深液壓機械手已完成海試,其工作深度可達11000米。
繼2017年9月6000米深海試驗成功後,「海星6000」ROV於2018年10月重返6000米海域挑戰我國ROV最大下潛深度。它與同在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研製的「冷泉」號著陸器和拉曼光譜儀等協同完成了冷泉區科考工作。「海星6000」完成了對著陸器的搜尋、精準移位與協同觀測、天然氣水合物的原位收集與拉曼光譜儀原位探測、冷泉區水樣原位過濾固定及宏生物、沉積物與水樣的採集等。
在加瓜海脊海域開展的2000米級科考應用潛次中,「海星6000」一天內完成了三個不同底質位點的岩石、水樣採集工作,下潛深度分別為1700米、2100米和2200米,獲取岩石樣品分別為190kg、106kg和80kg,最大單體岩石重量61kg。連續大強度的科考作業,進一步驗證了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在6000米級潛次中,「海星6000」在海底連續工作3小時,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大範圍航行觀察、生物調查、海底特徵表層沉積聚成物獲取、泥樣和水樣採集、模擬黑匣子搜索打撈、標識物放置及深海浮力調節功能試驗等,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創造我國ROV最大潛深的紀錄!
整個航次期間,「海星6000」順利完成了1000米、2000米、4000米、6000米多個深度等級共計9個潛次的綜合科考任務,開展了深海生物、沉積物、水樣、岩石等系列化取樣、深海模擬打撈及激光拉曼的原位測量、深海生物、地質等觀測,全面驗證「海星6000」綜合科考能力。
在眾多水下作業裝備中,ROV以其高效、長時、強作業能力等特點而備受關注,在石油平台、海洋工程和深海科考等領域作業發揮重大作用,近年來我國在深海ROV研製開發和應用方面高速發展,國產ROV的推廣應用任重而道遠,科研人員將不懈努力!
來源: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