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逍遙之道——讓人生風輕雲淡
從哲學上來講,中國文化其實是樂感文化,中國的哲學家們終極一生都在追求快樂之道。儒家以建功立業為樂,道家以逍遙自在為樂,墨家以犧牲利人為樂。
其中,最純粹的還是道家的快樂之道,它追求生命的自足與圓滿,追求生命的大自在,追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大境界。其實說到底,道家追求的是心的逍遙。而要讓心無掛礙,那就要減少慾望,從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懷著一顆平常心來,帶著一顆無牽掛的心走,大千世界,安靜美好。所以,道家快樂的哲學的核心是知足常樂。
1.知足才能常樂!
故知足之足。
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人總是看著現實的利益,但其實意義不大。如果我們把人的生命看成是電光石火的一瞬的話,就會發現,人生在世,名利財物,其實都是身外之物。縱然你金玉滿堂,總有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時候。對財富報以一顆平常心,我們會擁有安然的快樂,對財富無限的追索,我們將累死在追逐財富的路上。
所以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有一首不知足歌,值得我們去品味: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不足歌,不足歌,人生人生奈若何?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2.與時俱進順時而動。
無為為之謂天。
用無為的態度去做事情,就叫做順其自然。道家哲學的核心是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能攻能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為的標準就是自然,就是規律。強扭的瓜不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切順應自然的東西,都將水到渠成。所以,我們要隨性隨緣隨自然,才能在得失面前處之泰然。
3.有包容一切的大境界,才有快樂。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真正見識廣博的人不與別人爭辯,見識短淺的人總是臉紅脖子粗地與人爭吵。合於大道的思想會像火焰一樣氣勢凌人,局限於小技的言論瑣碎無方,沒完沒了。這是莊子告訴我們快樂的道理。快樂就是要博大的胸襟,能容所不容,忍所不忍。天地很大,但是我們的心更加廣闊,為什麼對一些小利益、小爭執而斤斤計較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小心眼,你將失去所有朋友,也將失去人間的快樂。
4.寵辱不驚,不為外物所役。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是一個冷靜到如古井的思想家,他對名譽地位帶給人心靈的異化特別警惕。因為,人的快樂與煩惱,往往來自心理預期的變化。老子說,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好象重病纏身一樣。什麼叫做得到榮譽、遭受恥辱使人受驚呢?得到榮譽就是受到提拔、抬舉,使人向上;遭受恥辱就是蒙受壓抑、打擊,使人向下。
榮譽和恥辱無論來或去都使人心神不定,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好象重病纏身一樣呢?我之所以有災難、禍患、疾病,正是因為我過分重視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自己當回事,我哪有什麼病痛災患呢?認識到這一點很珍貴,把自己全身心地貢獻給天下,你才有資格被寄以天下重任;是啊,只有把全身心貢獻出來為天下服務,你才能接受上天託付的治理天下的重任。
老子在這段話中,告訴我們,人應該寵辱不驚,將天下視為身外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時還要跳出自身利益的藩籬,真正以一己之生命,獻給天下,這樣才能是珍愛自己,真愛天下。所以,著名心靈雞湯著作《小窗幽記》中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5. 思想的貧窮才是最大的貧窮!
貧也,非憊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
莊子對自己貧窮的生活絲毫不放在心上。當魏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貧困潦倒的時候,莊子說,其實貧窮和疲睏是不同的,知識分子不能實現理想是疲睏,而少吃少穿那叫貧窮,所以,貧窮和疲睏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我莊子只是生不逢時而已,足見其人生的豁達和對名利的淡薄。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富足,而物質上的富足,只能說明你就是個有錢人而已。
6.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全世界的人都恭維我,你是最牛逼的人,但我也不會因此得意洋洋,全世界的人都罵我,我也不會因此悲傷沮喪。我只要能清楚地劃定自身與外物的區別,辨別融榮辱的界限,其實你會發現,世界上的一切融入得失,也不過如此而已。人生起伏如潮水,有潮起的時候,也有潮落的時候,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人生有高峰自然也有低谷,誰也無法改變。所以,在榮辱得失面前,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