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戰場苦陷僵局,戚繼光能否帶領大明新軍力挽狂瀾?
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當時中國的國力遠勝日本,明朝不論人口、財力和軍隊數量都佔據絕對優勢。可現實卻是明軍幾十年間在沿海常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何況倭寇還非正規軍。通過這一反常現象,可以看出當時中日雙方在軍事組織和戰術上存有巨大差距。倭寇雖缺乏統一指揮,只以小股力量殺人搶掠,但卻組織嚴密,戰術靈活,在多次交戰中明軍則顯得不堪一擊。
戚繼光
倭寇勢力的消長從側面反映了日本武士制度的嚴密,其下屬對各自頭目的絕對服從,使團隊凝聚了強大的戰鬥力。此外,倭寇還採取了飄忽不定的戰法,配備西洋火槍及鳥銃,因而屢屢以少勝多。反觀明軍量多而質差,由於長期實行衛所制,每軍戶出丁一人世代不變。隨著制度腐朽、戶田兼并以及士兵逃亡,明中葉後衛所出現了大量空額,所剩殘兵也淪為軍官佃戶,訓練廢弛。偌大的明王朝,雖紙面上兵力的超過兩百萬,但大多不堪役用。
浙東明軍
除了明朝軍制的腐敗,兵員素質也極為堪憂。最初,戚繼光認為重新募集壯勇加以訓練,戰場頹勢即獲逆轉,然而招兵工作並不順利,一開始他徵召的是紹興兵和麗水兵。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經岑港一戰,這些苦心訓練出來的新軍慘遭敗績連戚繼光也遭罷免,在復職後,他深刻反省,必須物色一群死士來重建戚家軍。
義烏招兵
當時抗倭的主戰場在浙江寧紹一帶,兵員主要從當地徵召。紹興地區以商業為主,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民眾,大多適於經商卻不適於作戰,他們遇見戰鬥力較弱的倭寇,還能「交戰數合」,但若遇到有組織的強敵便畏懼不前。戚繼光的新兵如臨順勢,時常連戰連捷,但遭逆勢則陣如星散,所以要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必須招彪悍壯勇之人入伍。這樣淺顯的道理,誰又何嘗不知,就在戚繼光苦無對策時,一次沿途偶遇使他又看到了希望!
明代械鬥
在古代軍事理論中,地理因素常常作為國防研究的依據,一般來說,生活在艱苦山區的人性格剛硬,民風彪悍;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民生富庶,人民「多計利而不較戰」。對於這種地區差異,單靠訓練也非朝夕之功。正當戚繼光苦苦尋覓悍勇之士時,一次大規模民間械鬥,為他打開了招兵之門。
戚繼光練兵
在明代,和行商富庶的浙東相比,地處深山環抱的義烏則屬於經濟貧困地帶,百姓們整日在田間勞作也僅得溫飽。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有人在義烏八寶山一帶偶然發現了銀礦,之後該地又陸續出現了許多礦藏,於是義烏農民離開耕地,舉家走進礦山。沒過多久,看著義烏人漸漸脫貧致富,鄰近的永康人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糾集上千人前來搶礦,義烏倍磊大戶陳大成率領族人奮起護礦,因而爆發了大規模流血衝突。
倭刀
當永康人毆死幾名礦戶後,義烏全境的怒火被點燃,鄰鄉赤岸、毛店等地百姓紛紛加入,聚集近萬人奮死逆擊。為了保衛銀礦,每戶皆父死子替、妻悼亡夫,雙方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械鬥,從四月至十月,兩縣參與毆鬥的人數達三萬餘人,死傷累計近三千人,直到秋收才悻然罷手。這場爭鬥最終以義烏人勝利告終,而戚繼光正親眼目睹了這場血毆!
倭寇作戰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