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麼練成的?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麼練成的?

前人曾以「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刻入絹素」、「筆力杠鼎」等形容用筆所顯示的力量。從事書法的人都知道所寫的筆劃要有力才好,因而朝夕追求,艱苦研討,不斷實踐,去摸索用筆規律,求得把字寫得有力。而有的則走捷徑,竟要拚命把筆甩出去,認為就會有力。特別是寫彎鉤或撇、捺時,常因用力過猛,筆墨一過顯得毛張鋒露,猛看形似有力,而細辨則空洞無物。也有人認為將筆左右橫掃,或使盡渾身解數用力往下扎就會將墨深入紙內而「力透紙背」。

奈毛筆性軟,腕力不足,按下之筆,鋒不易起,墨色滲化,顯得黑墨一團,軟弱無力。再者宣紙單薄,筆濕力猛,也易於將宣紙弄破。筆力不是使用鋤頭鎚子物理的硬力。如果用筆一味霸悍,不是真正懂得了筆力,所寫出的點劃定是徑直少曲,拋骨露筋,硬而燥,濕而軟,不論粗細,一覽無餘,還有何力可言。其實筆力是發於身心應於手腕而生,是一種巧力,在理論上是來自書家對用筆辯證的,深刻地理解,在實踐上他是從合乎正確執筆,運腕得當,行筆有法,使矛盾統一於用筆中得來的。

好的筆劃以此衡量書法有無筆力,要看所寫出的點劃,是否筋骨血肉皆備。但是這四者具備的獲得,是靠書者正確使用手中一支毛筆,調和水墨來體現的。筋生於腕,要想得筋,必須腕臂皆懸,靜心斂氣,逆入裹毫,提筆使鋒,筆走中路,所謂鋒不提筋不勁。骨生於指,若思得骨,必須指尖捏筆密實,五指齊力,萬毫齊鋪,提頓不斷交替運行,出以平頗,所謂不頗則骨不駿。血生於水墨,水墨濃淡適中,濃不燥枯,淡不滲化,干則充實,濕能遒勁,運筆揮毫,血氣必活。肉生於毫,毫鋒協同,飽和水墨,以圓健的毛筆,靠腕力攝墨使毫平鋪於紙上,運行,所得肉勻而遒潤。

筋骨血肉具備的點劃,必然是含蓄飽滿,柔中寓剛,骨挺肉豐,焦潤相生,粗能遒勁,細則挺拔,渴筆不空,濕筆筆跡所至,氣滿神足,不言有力而筆力自然顯示出來。而筆力的得來,確實不容易,它是由正確的執筆,合理的運腕,臂的空懸,按照用筆規律,經過持久練習,熟練的掌握筆墨技巧,達到心手相應,行筆有法,其力蘊藉於內,筆鋒著紙貫注於外得來的,這是要花費一些時日的艱苦勞動的。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畫內容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書法家「示愛」,會是什麼樣子?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