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會對境練心、歷事練心,把握每一個當下

學會對境練心、歷事練心,把握每一個當下

學會對境練心、歷事練心,把握每一個當下,讓每一次的困難、障礙、挫折、失敗,都變成歷練自己的機會。讓內心的成長去影響更多的人,讓每個人的生命都活得有價值,這樣,生命才有意義。

歷事練心,對境修行。人生在世,難免會接觸複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借複雜的「人和事」來練心。修行如磨刀,要在磨刀石上磨。磨刀石代表著考驗你的外在環境,磨刀石越粗礪,刀會磨得越鋒利,

*正如師父所說,如果單純去感覺自己的心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沒有,但是做功課的時候就一大堆的貪嗔痴慢疑就跑出來了,怎麼回事呢?我念佛時好像是和這些雜念和平共處,它飛它的,我念我的,有時是此消彼長。我怎麼才能把這些東西搞沒有呢?怎麼樣才能提高觀照力?

所謂「歷事練心」,在境界中去覺照自己的心,並通過聞思來轉心,把不如理不如法的心,轉為如理如法的心,並盡量保持,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師父,任何場合都能歷事練心,不是嗎?為什麼一定要在團隊中歷事練心呢?

理論上是這樣,但是這需要自己有足夠的正念為基礎,而一個好的環境正是幫助我們培養正念的。

*頂禮師父!弟子近來承擔越來越多,發心卻不如從前了,有時會觀過,有時會非理作意,擔心自己會退失道心,祈請師父慈悲開示。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在承擔中引發煩惱,通過聞思降伏煩惱,才是真實的修行。歷事練心、借境修心,不面對境界,人看不到自己真實的一面;不藉助境界,人就無法突破和提升,佛法就只是停留在自己想像中的概念。

*頂禮師父!自己做一件事,會覺得心有一些浮躁,有趕著做事情的感覺,沒有沉下心來的專註,最後的結果也是粗糙,但一直沒有找到病症和解決辦法,祈請師父開示。

這是節奏快、急性子,一直往前跑的習性,跑著跑著就容易把初衷忘了。事情是做不完的,要多思維:我們不僅僅是做事,更是在造業;不僅僅是把事做完,更是歷事練心。做事前,要思維宗旨、把握造業方向;做事時,要七分做事,三分觀心;做完後,要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過程中有沒有起煩惱,為什麼會起這樣的煩惱。

*法師你好!弟子的朋友,有個問題不明白,讓弟子來幫忙請教法師。她說:「因為我一直都為省事,直接捐錢給寺廟放生用的,但看不到魚兒被我親手放走,就沒有了放生的感覺,好像沒做過一樣!」懇請法師慈悲開示,謝謝!

所以付出有付出的價值,辛苦有辛苦的回報。雖然說只要發心一樣,功德是同樣的,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去經歷,發心就很難「一樣」。想省事、圖方便,換個說法就是懈怠。這顆心無形無相,話好說,要把握它卻並不容易,在心上用功,離不開實實在在的做事,所謂「歷事練心」。

*法師您好!心思重的人該如何放下心中雜念呢?如今心思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睡眠質量和身體健康,持續幾年身體睏乏的不行了。

要修行佛法,歷事練心,慢慢才能讓自己的內心清明、平靜,靜息煩惱的塵埃。

*頂禮師父!弟子有一疑惑,如果弟子做一件善事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做著做著就沒有心力了,那是應該堅持做下去,還是先放棄等以後發心純正了再去做呢?

歷事練心。不經歷境界的磨練,心是不會自己成長起來的。

*法師您好!學佛後希望發心多做一些事,有何好的建議呢?

歷事練心。我們的發心需要在境界面前經歷猶豫、動搖、退縮、克服、堅定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發心,不是想一想就算髮心了。一件事情要咬牙堅持到最後,才能品嘗到發心、承擔的甜頭,再策勵自己繼續發心,如此輾轉增上。

*以前我每次內心不平靜的時候就會誦讀《心經》,感覺能很快平靜下來,但是最近《心經》對我的情緒影響越來越小,是我不夠誠心嗎?求法師指點。

讀誦經典比較相應,是宿世的善根被啟發出來的感性一面。感性是無常的,不代表對煩惱真正的調伏。修學佛法、降伏煩惱,要靠聽聞思維、歷事練心,依教奉行。

*法師,修行有無捷徑可走呢?

修行沒有速成之訣竅,唯有歷事練心,慢慢成長。

*法師,如何才能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

鍛煉身體必須要長期堅持,鍛煉心性也是如此,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在境界中去實踐聖賢的教誨,所謂「歷事練心」。

*請問法師,怎樣能使惡緣變善緣呢?

歷事練心,在生活中去實踐所學的道理,慢慢磨掉習氣,鍛煉心性。修行就是培養好的心智習慣,需要反覆練習。

*其實很多的時候,很多的道理也明白,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心理的障礙真的很難克服!

這就是「歷事練心」的過程:我們的心聽聞了道理,要在境界中去歷練,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如同學習游泳一樣,剛開始了解一些理論上的道理,真的下水後還是得經歷一番撲騰,甚至嗆水,身體的動作才能由不習慣、不熟練慢慢變得自如。

*為什麼很多道理明白,卻過不好這一生呢?

從道理到身心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把「聽到」當做「得到」。不斷在生活、工作中思維、運用所學到的道理,歷事練心,就會越來越好——學英語需要反覆練習才能說得好,我們的心也需要反覆練習。

*敬請法師略講下何謂歷事練心?

佛法講「歷事練心」,這顆心是要去經歷、去歷練的,不是聽完道理後立刻能做到的。譬如學習開車,教練把道理都講清楚了,也聽明白了,還要上車去練習。練習時,剛開始一定不習慣、會犯錯,慢慢多次練習,熟悉後就好了。指點心靈的道理也需要這樣去反覆練習。

*為什麼學習佛法要在每一個境界中去歷練?

歷事練心。在境界中一點一點去歷練,慢慢才能納法成業。譬如學習開車,先學習理論、交規等,雖然懂得道理了,但不等於就會開車了,還必須有教練實際指導,經過若干時日的反覆訓練,才能真正學會開車。而要開得好,還需要多開、勤開。修行的道理亦復如是!

*如何說修學佛法,離不開歷事練心呢?

理論了解與落實到身心,需要很長的練習過程,世間所有的事情無不如是。比如開車,僅學習理論絕對是不夠的,必須經過實地上車練習,才能真正開得好。修學佛法,離不開「歷事練心」。

*法師,承擔中起煩惱,咋辦?

有煩惱正是練心的時候。平時聽到的道理,在這時候去思維、轉心,慢慢才能培養起好的心智模式,磨練出心的力量。每一次歷事練心的過程都是心靈成長的機會!

*道理上明白不應該糾結在結果上,可是心裡仍然覺得受到委屈,不能愉快的面對對方,該如何處理呢?

心裡委屈是「煩惱病」發作,此時正當服「道理葯」,減輕病苦,所謂歷事練心。否則,道理與身心無關,也就失去了修行的本意。

*怎樣才能把心放在關注他人上?

狹小的心胸,要慢慢在對人對事的境界中去磨練,發現一切痛苦都是因「我執」而起,一分一分去淡化它;在利他、助人中體會到無私的快樂,一分一分去增長它。必須有這個碰撞、思考、改變的過程,即「歷事練心」。

*師父,為什麼有時候心力很高,覺得一定要為佛教竭盡全力,恨不得能夠長久呆在山上!有時候心力又很低,低到找不到在師法友團隊里的歸屬感,恨不得想離開師法友團隊!變化無常的心態讓人很無助,沮喪!哪一個才是真是的我?真的是那無形的業力讓人不由自主嗎?怎樣才能保持好的狀態呢?

這是正常的,人的心本來就是無常起伏的。人都有煩惱,在團隊中歷事練心,正是讓我們暴露煩惱、發現煩惱、對治改善的過程。多聞思,多與同行切磋修心轉心的方法,向學得好的同學看齊。

*師父,聽聞佛法感覺要鍛造自己的心,一切都是在自心上用功,功夫都用在自己心上,怎麼感覺是自私了呢,這個思維哪裡出了問題?

學佛法有兩個方面:理觀是向內著力,事修是外在歷練。對自己,要用佛法來調伏煩惱、破除執著,無一不是為了修自己;事修,是要在對人對事的境界上,去慈悲利他、六度四攝,要放下自己,利益他人。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的許多困惑,都是因為斷章取義、理事混淆,沒有把握住真正的內涵。

*我每天自己一個人對著電腦承擔、定課聞思、每周小組學修都很開心。可一旦跟同行一起承事,就會起大大小小的煩惱,言語一定損惱了他人,還會對別人觀過,事後特別懊悔,看到自己的差勁。我是不是帶刺的仙人掌,還是封閉自己不跟外境接觸比較好?不要再傷到別人了。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修行不是要把煩惱包起來,正是要在境界的碰撞中發現煩惱,對治煩惱,「歷事練心」。

*師父,弟子平時總覺得自己行善積德都無所求,只因快樂「慈悲」。可是馬上要重新租房了,各種找不到合適的,心裡就會有個聲音說:「平時都積累了那麼多功德,為什麼連這麼一件小事都不能承辦呢?」祈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能去除這種高慢心,與佛菩薩和眾生交易的心呢?

有沒有求什麼,要在境界面前才能看出來。如果造善業沒有明確的方向引導,隨心而為,一則其勢不猛,二則難以持續,三則功德散失。修行要按照佛菩薩、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授去修,不是憑自己的認識去修。正見建立起來,不正見自然就慢慢消退了。

*頂禮師父,是不是做個在家居士也可以很好的修行?或者說到底是什麼是修行? 在道場做事,彼此觀過,事情做不圓滿,除了焦急懊惱,好像也沒什麼進步。

修行就是改變自己的心,使之從煩惱變為清涼,從散亂變成有序,從愚痴變得智慧。心,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改變呢?這就需要環境,需要境界。在道場中做事與世間不同,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發現煩惱、調伏煩惱,事情做成功是副產品。遇到境界是肯定的,也正是修行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意念對健康的影響,太不可思議!
李連杰青海祈福,受到李連杰的影響,利智跟丈夫一起虔誠參拜禮佛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