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在第86屆奧斯卡的頒獎禮上,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憑藉一部名叫《地心引力》的影片,拿下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成為自奧斯卡設立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墨西哥導演。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

作為墨西哥電影人的成功代表,阿方索·卡隆的才能是全方位的,製片、導演、編劇、剪輯,以及視覺特效,他都能遊刃有餘,他的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從風靡全球的魔幻巨作《哈里·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到未來世界的預言作品《人類之子》,再到被詹姆斯·卡梅隆譽為史上最好太空電影的《地心引力》,阿方索·卡隆將自己的藝術水準和對社會的思考融入光影之中,在為製片公司賺取高額票房的同時,也贏得了全球影迷們的心。

本期介紹阿方索·卡隆的三部經典作品,與您一同走進電影世界,領略這位墨西哥導演的藝術魅力。

《哈里·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1997年,英國女作家J·K·羅琳完成了一部名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魔幻小說,並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羅琳一口氣寫下了其它六部該系列小說,伴隨著小說的陸續出版,《哈利·波特》受到全世界的喜愛,一時洛陽紙貴,全球銷售量達5億本,成為繼《聖經》和《毛主席語錄》外,發行量第三高的作品。《哈利波特》的問世不僅對書迷來說是一場文學盛宴,同時它也為電影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創作題材。在小說出版不久,華納兄弟就購得哈利波特的電影版權,並於2001年和2003年,由導演克里斯·哥倫布執導了該系列作品的前兩集,獲得將近18億美元的票房佳績。2004年,克里斯·哥倫布走入幕後,將第三集的劇本交給了導演阿方索·卡隆,之後,影迷們就在大銀幕上看到了這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電影海報

影片《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講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尋找害死自己父母的仇人的故事。由於劇情對影迷和書迷來說都過於熟悉,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談。與前兩集相同,這一集的隱藏線索依然是哈利的成長過程。導演利用它對青少年心理的準確把握,將劇中哈利等人地成長心理演繹得非常令人信服。例如片頭表現哈利與瑪格姨媽之間矛盾的場景中,哈利就不再像前兩集那樣甘心容忍、小心規避,而是言辭激烈地進行報復。性格之衝動,反應之暴躁,青春期心理狂躁而微妙的變化,就這樣被細緻而傳神地體現出來。

在前兩集中,哈里敦厚穩重,性格平淡、一直裝老成,幾乎使自己的風頭被聰明伶俐、嬌態可掬的妙麗搶光了;即使是好吃膽小的榮恩也比他強,在這一集中,哈里終於成為真正的主角。除了開頭那段性格化的表現外,哈利還多了很多勇敢與自信的場景。讓影迷們發現,他們心中的哈里撥特真的長大了。可以說,導演阿方索·卡隆是以與哈利同齡人的心態來拍攝這部電影的,若非如此,又怎麼會將一個孩子的心理拿捏的如此準確到位。

影片《哈里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環境營造相當好。那些騎著馬攆來攆去的鬼魂,還有可以在各幅畫之間穿梭的畫像,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想像,都可愛至極。總之,你完全無法否認,本集的導演阿方索·卡隆是個充滿童趣的大孩子。

誠然,片中有些部分的色調很陰暗,尤其是攝魂怪出現的場合,但阿方索·卡隆自己卻不認為這部影片有什麼""陰暗""的一面,因為片中有很多的幽默元素。他說:"很多人說影片有些陰暗,我寧願說那是一種情緒上的表現。因為片中的主角都在慢慢的成長,成長的歷程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在前兩集中,恐懼是外界強加給孩子們的。而現在,恐懼是發自內心的,1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應付心中那個潛藏的惡魔,這才是我想要表達的。」

本片其實並不陰暗.其中也有大量非常明亮的場景.霍格沃茲的布景明顯地輕快了很多.有不少鏤空的設計;海格的小屋周圍色調明快;破釜酒吧也不再黑沉沉的;連德斯力一家的裝潢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即使在深沉的色彩中,也總有亮點,最典型的就是守護神咒發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一切.就象鄧不利多說的:在最黑暗的時候也有光明,只要你把燈點燃.明亮的色彩意味著我們看到更多魔法世界的細節, 也給整部片子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好象原來藏在陰影里的細節紋理都顯現了出來.讓人覺得孩子們的成長歲月里灑滿了陽光.

導演在本片的畫面中傾注了熱情,觀眾能真正感受到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的勇敢與友誼。同時,導演孩子般的想像力,也使影片更能貼近小觀眾的心理,雖然這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影片推理偵破部分的完全性與嚴謹性,但充分補充了趣味與幽默,加上鏡頭運用的大氣而不失靈氣,都使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成為前三部系列電影中最有靈感的一集。

儘管阿方索·卡隆在這部影片中完成了自己的藝術表達,也保證了這個系列的製作水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來說,無論由誰來掌鏡,都會有大批的影迷和書迷去買賬,可以說導演和作品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高達8億美元的票房,鋪天蓋地的好評,使阿方索·卡隆名利雙收,同樣也讓好萊塢的製片商們認定了這位來自墨西哥的導演是值得押寶的。

阿方索·卡隆是一個不喜歡將商業片拍得具有爆米花味道的電影,他珍惜製片商每次給他的機會,總會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對社會,對人類的思考,接下來的這部《人類之子》就是這樣的一部商業片。

《人類之子》

2027年的世界,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全球最年輕的一位18歲的青年剛剛死去,宣告著喪失生育能力的人類即將走向滅亡,而對這發生的一切,科學家們束手無策。非洲和東歐社會崩潰,剩餘日漸縮減的人口向英國和其他富有國家遷移,大多數消極的人們,面對即將來臨的人類滅亡,放棄了所有的希望,他們藐視法律,肆意搶砸,槍支的泛濫,使得人們生活的城市,變成了惶恐不安的危險地帶。蒂歐是一個主管移民的警察,面對灰色未來,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去看望躲在倫敦郊外森林裡的老搭檔賈斯佩。從前的愛人朱麗安委託他為一個非裔女孩搞到合法身份證以便安全離開英國,從此,蒂歐平靜的生活變成了一場冒險。當蒂歐知道這位非法移民竟然奇蹟般懷有身孕的秘密後,蒂歐從之前的身不由己,逐漸變成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一直陪伴著她躲避追殺者和英國士兵槍彈的守護神。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電影海報

這是一個明顯帶有預言性質的電影,導演阿方索·卡隆將自己對人類世界未來的擔憂,以及呼籲人們更加關注生命的意圖展現給觀眾,在這裡,他並沒有直接指出人類為什麼喪失了生育能力,而是通過鏡頭語言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影片的畫面帶有濃烈的後工業時代的荒廢感,讓人看到的是無邊無盡的絕望,而無處不在的戰爭和襲擊,又讓世界呈現出煉獄般的可怕,不得不承認,從這些畫面中,觀眾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會給觀眾兩種極端的觀影體驗,一種是對這種後現代寫實的場面極度讚賞,而另一種則會對髒亂差的環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感。

阿方索是一個具有野心的導演,在這部電影中他並不僅表達出自己對人類未來的猜想,也關注了其它值得探討的社會話題,比如移民話題。事實上,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一個最典型的問題就是移民,由此而來的政治、宗教、科學等等方面的問題都應運而生,並對人類社會的再度發展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而這一切的核心問題就是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融合。阿方索大膽運用觸目驚心的畫面,生動描繪了外來移民被當作奴隸,被成群關在鐵籠子里,被槍殺,被虐待的場景,對當代移民的遭遇進行了極具震撼力的披露。

影片《人類之子》所反映的社會話題展現了導演阿方索·卡隆的人文關懷,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被影迷們追捧,並不局限於此,片中所用的長鏡頭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長鏡頭有其哲學,一般而言,它因為保留了拍攝的時間與空間,實時不斷片,較貼近"真實",觀眾有機會跟角色一起見證,片中最具代表意義的要算是片尾的將近7分鐘的巷戰了,這個鏡頭表現出了導演超強的調度能力,空間跨度之大,節奏之快,出現人物和事件之多,場景之複雜,仿若身臨其境,讓人嘆為觀止。

影片的最後,當非裔女孩抱著自己的孩子暴露在戰爭面前時,所有的槍炮聲戛然而止,襁褓中的嬰兒如同上帝的化身,士兵的眼神流露出敬畏和希望,作為影片最感人的一個片段,它帶給觀眾的是強烈的心理衝擊。什麼樣的導演算是好導演呢,是那些把影片拍得多麼苦大仇深,讓觀眾看到所謂的現實,以此對自身產生反思的導演嗎,很顯然,這並不是導演的職責,一位真正優秀的電影導演,需要給人以希望,讓觀眾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人類之子》如此,《地心引力》也是如此。

《地心引力》

在美國太空站,一名男宇航員麥特·科沃斯基和女同事瑞安·斯通出艙修復望遠鏡時,一枚導彈擊中俄羅斯的衛星,產生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之後,漂浮在外、毫無憑藉力的兩名航天員想方設法地回到地球,他們遭遇了重重險情,麥特為了瑞安自我犧牲,讓瑞安登上了廢棄的國際空間站,並憑此再借力靠近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瑞安近乎絕望,但憑藉對生命的渴望,她再次振作起來,希望找到最後的生機…..

第一位拿下奧斯卡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電影海報

詹姆斯·卡梅隆曾經稱讚《地心引力》是目前為止最棒的太空電影,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這也直接肯定了《地心引力》在類型片中的地位。一部緊卡好萊塢式敘事模式的電影,為什麼能得到如此影迷和同行的追捧,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七項大獎,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同《人類之子》一樣,都反映出了導演的生命觀。影片《地心引力》表現的是瑞安和太空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表現的是內心世界與太空世界的衝突,個體逐漸淹沒與無限的宇宙中,逐漸遠離人類的溝通,生命就像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小氣泡,隨時可能破裂,消失在空氣中。瑞安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漂浮在宇宙中的無助和孤獨,絕望與希望的反覆交替,無時無刻不在摧殘著她的內心,一種生與死的拉鋸,不僅在考驗著瑞安,同樣也在銀幕之外,試圖同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影片《地心引力》是一部表裡如一的電影,導演阿方索·卡隆除了出色完成了對影片思想內涵的表達,電影特效也做得堪稱完美,太空環境的營造,配以鏡頭視角的轉換,從浩瀚寂靜的外層空間,到遠處的穿梭、機身和設備,再到宇航員,瞬間讓人墜入美輪美奐的宇宙空間,讓人身臨其境。

當然,一部影片即使拍得再好,也會或多或少的有些瑕疵,比如《地心引力》在專業知識方面做得並不到位,對物理有過研究的觀眾可以從中找到許多專業漏洞,但是在影片探討的思想內涵方面,這些似乎並不重要,導演並非航天工作者,我們不必要對這些吹毛求疵。而另一個被中國影迷所詬病的,就是導演在片中加入的中國元素。女主角將中國的「天宮」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不免會讓人認為有討好中國之嫌,然而,當我們反過來思考,中國的航天事業現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們有了被人討好的實力,這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影片的最後,當瑞安搭乘天宮試圖為自己的生命做最後一搏的時候,儘管觀眾已經猜到了結果,但同樣被電影的張力所折服,這種張力是如何被導演營造的呢?撞擊人心的旋律,地球之外的美景,氣勢恢宏的場面,當然,還有人對生命的希冀和敬畏。

一個人從失重到求生,再到踏上久違的土地,導演用這樣的一個過程,隱喻了生命的起源和降生,阿方索·卡隆一定是一個珍惜生命和熱愛生活的人,否則我們不會在《哈利波特》中體會到他對生活的奇思幻想,不會再《人類之子》中看到他對生命的擔憂,更不會在《地心引力》中發現他對生存的渴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