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骨瘦如柴,究竟是美還是一種病態

骨瘦如柴,究竟是美還是一種病態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作者介紹

馮凡青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營養專業碩士,愛荷華州立大學dietetics專業學士。

美國註冊營養師

愛荷華州第二大醫療系統,Unitypoint Health醫院臨床營養師。平常主要負責病人的營養教育,健康諮詢和營養評估。

日常工作中,碰到過很多病人對營養師以及營養學存在著很深的誤解。而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可以讓病人對營養有更透徹和積極的認識。

骨瘦如柴,究竟是美還是一種病態

文章來源:吃貨食驗室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

曾經看過一條微博,「你是如何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時候的?」很多人在評論區分享自己人生低谷的經歷,有人因為經濟困難只能啃饅頭度日,還有人是因為痛失親人或愛人而鬱鬱寡歡。很多人都提到自己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經歷過暴瘦。評論區卻出乎意料的有很多人「歪樓」問道:能不能分享一下暴瘦的經驗。

說實在話,筆者看到這樣的評論很不舒服。畢竟這些都是最痛苦的回憶,並非用這樣的方式有意去減重。如果能夠選擇,我相信幾乎沒有人願意選擇經歷這些痛苦,去換取所謂的「暴瘦」。

儘管現在人的審美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以瘦為美」的標準似乎絲毫沒有被撼動。這不僅讓筆者想到了一種飲食更是心理上的疾病——eating disorder。Eating disorder翻譯過來叫做飲食失調症。

就此今天我們就專門來介紹一下飲食失調症。

什麼是飲食失調症?

飲食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和生理上的疾病,在美國基本有三千萬以上的人口飽受飲食失調症的困擾。其中,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兩倍多。飲食失調症細分為: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暴飲暴食症等不同類別。患有飲食失調症的患者大多數患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

不同類別的飲食失調症有著以下的特徵:

神經性厭食症:通過節食、過量運動、藥物等手段導致體重過輕或者減重過快。患者通常強烈害怕體重增加,盲目追求苗條。多發於年輕女性。

神經性貪食症:反覆、衝動性地暴食,繼而採取防止增重的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包括節食、過量運動、利尿劑、瀉藥等手段。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沒有明顯體重特徵,可能體重過輕,可能體重正常,也可能會體重過重。

暴飲暴食症:患者經常在深夜、獨處或沮喪或其他負面情緒下引發暴食行為,無法控制地進食直到腹脹難受才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伴隨著強烈的罪惡感、自責及焦慮感。與神經性貪食症不同,暴飲暴食症患者通常不會採取補償性行為,因而暴飲暴食症患者通常體重過重。

飲食失調症的嚴重後果

飲食失調症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而且非常可能危及生命。飲食失調症在美國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首先,飲食失調症伴隨著過量節食可能會危及我們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骨骼、心腦血管以及生殖系統。患者可能出現頭暈、心悸、脫髮、月經不調、營養不良等癥狀。

其次,過量的節食或者補償性的催吐等問題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心臟驟停和死亡等嚴重後果。

再次,飲食失調症通常伴隨著其他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患有嚴重飲食失調症的患者的自殺傾向也明顯高於普通人。

飲食失調症的治療

筆者有幸在美國一家非常權威的飲食失調症治療中心實習過,因此對飲食失調症的治療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筆者看來,飲食失調症是一段患者與食物不健康的關係。很多患者因之前的一些傷痛或心理陰影對食物產生了恐懼或把食物當作一種逃避現實傷痛的工具。因此飲食失調症的治療就是讓患者重新建立一種和食物之間健康、積極的關係。

一般來說,飲食失調症的治療需要心理醫生、專業的營養師和醫護人員共同完成。心理醫生幫助治療患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問題;營養師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食譜,監督患者按時、按量進食;醫護人員則輔助患者治療飲食失調症帶來的併發症。

飲食失調症究竟可以有多嚴重?

在筆者進入飲食失調症治療中心實習之前,只在書本上學習過飲食失調症,也並沒有覺得飲食失調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在治療中心為期三個多月的學習中給筆者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也讓筆者明白飲食失調症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可怕的多。

例子一:在治療中心筆者接觸到的第一個患者是個小女孩患有神經性厭食症,也是純素食主義者,甚至連牛奶、芝士這些東西都完全不碰。小女孩對食物的恐懼已經達到「看到食物就忍不住發抖」,「進入超市就抑制不住的不停流淚」的地步。因為對食物的恐懼和厭惡,她曾經三次住進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後來在和她朝夕相處的時間裡才慢慢了解了她的故事。

出生在農場中的她從小就被繼父虐待,不僅毒打更在精神上虐待她。她有一隻從小養大的小羊羔,是她心目中除了母親最親密的「伴侶」,有一天,繼父破天荒的給她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等到她吃完了,繼父笑嘻嘻地告訴她剛剛吃的是她最愛的那頭小羊羔。小女孩當時就崩潰了,把那頓晚餐吐得乾乾淨淨並且連續幾天吃不下東西。之後她每次吃東西都會想起自己曾經吃掉她最親密的「夥伴」,產生了習慣性的嘔吐。每次看到食物都會激起她心裡傷痛的回憶和負罪感,以至於她寧願餓死也不想看到任何食物。

例子二: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20多歲的年輕女孩,和其他飲食失調症的患者相比,她的情況比較特殊。她看到任何白色的食物就會忍不住渾身顫抖,歇斯底里。原來她曾經飽受前夫的家庭暴力,每次遭到前夫的毒打她都會盯著餐桌上義大利面和乳白色的芝士醬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感覺不那麼疼。因此後來白色的食物都會勾起她這段痛苦的回憶,讓她覺得自己彷彿正在遭受毒打。

在治療中心工作的日子讓我明白飲食失調症的患者各有各的苦衷,其中傷痛的心路歷程遠不是我們作為旁觀者可以揣測或者評判的。

曾經一個飲食失調症的患者對我說,她最怕的場合就是家庭聚會,她要和很多親戚朋友一起共進晚餐。最讓她難過的是她姐姐在進餐時對她說:你怎麼可以做到只吃這麼一點點?真希望我也能得厭食症。這個患者難過地對我說,她不明白,我是多麼想像她一樣,學會享受食物,能從食物里獲得快樂。就連我自己的親姐姐都不能理解我所受到的折磨,我又怎麼能指望別人可以懂我?

所以,對於身邊有飲食失調症傾向的朋友或者家人,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理解和陪伴。很多患者不會把自己內心的掙扎和歇斯底里的一面輕易示人,我們作為一個沒有飲食失調症的健康人來說也無法感同身受。如果你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受到過專業的培訓請不要輕易的去評論,甚至想用自己的固執說教去「治癒」他們。對於厭食症的患者來說,陪著他們進食,聊些輕鬆的話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對於暴食症的患者來說,陪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聽他們傾訴自己的心事,讓他們不再孤單、不再通過食物「療傷「或許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

寫在最後:

飲食失調症的研究和治療也是隨著最近幾年才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逐漸完善;但在「以瘦為美」的亞洲國家中,卻才剛剛起步。筆者甚至無法找到飲食失調症在中國的任何數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飲食失調症可以引起更多學者和醫療單位的重視,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和了解。讓那些飽受這種疾病困擾的患者不再覺得孤獨和不被理解。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飲食失調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甚至致命,但卻可以治癒的疾病。在筆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見到過無數徹底擺脫了飲食失調症的成功案例。如果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可能正在經歷這種疾病,請及時關心她們的健康,鼓勵他們去正規的醫療機構接受心理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才是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圖片來源:網路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床營養網 的精彩文章: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吃多少蔬果?
NO.15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楊勤兵

TAG:臨床營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