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行動,它們將永遠從地球消失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本月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而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澳大利亞東北部,至今還保留著一片古老的熱帶雨林,被稱作昆士蘭濕熱帶雨林世界遺產區。
這篇雨林雖然面積只佔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0.2%,卻擁有整個澳大利亞四分之一以上的有袋類動物、58%的蝙蝠和蝴蝶品種、40%的鳥類以及多個獨有動物品種,因此它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地球上第二大最不可替代的世界遺產區。
然而,這片綠色王國的「居民」如今卻面臨著生存危機。
圖中這種老鼠叫珊瑚裸尾鼠,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物種,生活在北昆士蘭州靠近大堡礁附近的海島上。
歐洲殖民者在1845年首次發現它們時,珊瑚裸尾鼠的數量還有很多,現在已經滅絕。
今年年初,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珊瑚裸尾鼠滅絕的消息,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化而滅絕的哺乳動物。
有分析報告說,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出現極端災害天氣,珊瑚裸尾鼠的棲息地經常被淹,導致它們徹底滅絕。
如今,悲劇再次降臨到了這片仙境。
由於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嚴重,位於北昆士蘭州濕熱帶雨林世界遺產區內多種動物的生存狀況堪憂。
該保護區的政府管理機構近日發表公開聲明,要求立即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對該保護區內動物造成的「現實而嚴重的威脅。」
聲明提到,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一種動物是狐猴環尾負鼠。
這種負鼠因為面部特徵類似狐猴而得名,是該世界遺產保護區的特有物種。
研究表明,這種負鼠在溫度超過29攝氏度的環境中只能生存一天,而由於氣候變化,今年夏季當地氣溫一度達到創紀錄的39攝氏度。
參與制訂該聲明的詹姆斯·庫克大學教授史蒂夫·威廉姆斯告訴新華社記者,15年前,在保護區的一個觀測點每小時可以看到25至30隻這樣的負鼠。但是它們的數量逐年下降,近期更有加劇的趨勢。
威廉姆斯說,今年年初每小時只能觀測到三四隻。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最快3年,這種動物就可能從它們目前所在海拔800米的棲息地消失。
保護區的聲明還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加劇,該保護區內其他一些動物也出現了類似趨勢,其中包括:
赫伯特河環尾負鼠
綠環尾負鼠
齒嘴園丁鳥
以及姬蛙科類青蛙在內的多種蛙類
該管理機構理事會主席雷思麗·謝瑞福斯對新華社記者說,保護區擁有的很多物種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 每年都吸引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大量國際訪客前來觀賞。
謝瑞福斯認為,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的影響是非常現實的,「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以增加該地區對抗氣候變化的能力,同時還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人員201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由於氣候變化,8%的全球物種將滅絕,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美則被認為是最脆弱的地區。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1.7萬種鳥類、珊瑚和兩棲動物進行的另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是:6%至9%的鳥類、11%至15%的兩棲動物和6%至9%的珊瑚都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已經瀕臨滅絕。
-END-
記者:陳宇(報道員)
編輯:魯豫 金正
※美國政府給華為90天「寬限期」?這幾個問題把事說清楚
※徘徊在絕望和希望之間——春播季美國農民的憂思與祈願
TAG:新華國際 |